第212章 抉择与代价-《重生之币战天王》

  陈曦盯着屏幕上关于那个开源工具包的溯源分析报告,感觉像是握着一枚拔掉了安全栓的手雷。上报,还是暂时压下,自行深挖?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直接上报周启明,意味着将问题正式摆上台面,可以调动更强大的国家力量进行调查,效率可能更高,清除隐患也更彻底。但弊端同样明显:首先,这会立刻惊动可能隐藏在更深处的对手,让他们有机会切断线索、销毁证据;其次,调查必然会涉及其他部委和关键行业,协调难度极大,很容易陷入官僚体系的扯皮和推诿中,甚至可能被某些内部势力借机干扰,将水搅浑;最后,这也是对他自己掌控力的一种变相否定——作为“金梭”项目的首席,连项目关联的外部风险都无法独立洞察和初步应对吗?

  如果暂时压下,依靠“山猫”和自己有限的信任资源进行秘密调查,灵活性更高,也更隐蔽,有机会顺藤摸瓜,找到更确凿的证据,甚至揪出更深层的黑手。但这无异于火中取栗。调查过程一旦暴露,他很可能被扣上“隐瞒不报”、“私自行动”的帽子,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单凭他和小范围的力量,能否应对可能存在的、庞大的敌对网络?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陈曦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想起了王工那张看似和善的脸,想起了郑院士意味深长的笑容,想起了“金梭”项目所承载的千钧重量。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

  他没有立刻通过正式渠道上报,而是加密联系了“山猫”,下达了新的指令:

  “第一,在不惊动任何外部系统的情况下,深度扫描我们项目组内部所有可能与那个工具包有过接触的终端和历史记录,寻找任何异常数据外传的蛛丝马迹,确认危害范围和程度。”

  “第二,利用你的渠道,尝试对这个工具包的境外服务器进行有限度的、非侵入式的反向侦察,目标是确认其数据接收方的模糊画像和可能的关联实体。记住,绝对不要打草惊蛇,一旦发现任何被追踪的迹象,立即终止并清理痕迹。”

  “第三,此事列为最高机密,除你和我之外,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包括周启明。”

  这是一个走在钢丝上的决定。他选择相信“山猫”的专业能力和忠诚,也选择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住局面。他要先拿到更确凿的“私货”,再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将这颗炸弹抛出去,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并将对自己的反噬降到最低。

  “明白。”“山猫”的回复依旧简洁,没有任何疑问。

  就在陈曦开始他的秘密调查时,陈玥在新实验室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也如期而至——航天材料的地面模拟极端环境测试。

  刘总工程师的团队送来了一份长达数百页的测试大纲,其严苛程度让见多识广的陈玥也为之咋舌。她的“生物发光智能织物”样本,需要经历从零下150摄氏度到零上300摄氏度的极限温度循环、高强度紫外线及粒子辐射照射、模拟真空环境下的挥发性物质析出检测、以及长达数千小时的持续工作寿命测试。

  第一个测试周期结束,结果很不理想。在经历剧烈的温度冲击后,材料的发光效率下降了近百分之四十,柔性基底也出现了微小的脆化裂纹。辐射测试后,色彩稳定性更是出现了明显偏差。

  实验室里弥漫着低气压。从巴黎跟来的核心成员有些沮丧,而国内合作方的一些研究人员,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眼神中的怀疑却掩饰不住。

  “陈博士,航天器的环境比这恶劣百倍。如果连地面模拟这一关都过不了……”刘总工派来的对接人,语气委婉,但意思明确。

  陈玥没有气馁。她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对着失败的样品和密密麻麻的测试数据,一遍遍地分析、推演。她意识到,问题不仅仅出在材料配方上,更在于材料内部微观结构与外部极端环境能量交互的机理。她之前专注于美学和响应速度,却忽略了在极限条件下的能量耗散与结构稳定性这个更深层次的物理问题。

  这是一个全新的、她并不熟悉的领域。她需要帮助。

  她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主动找到了实验室里几位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力学领域深耕多年的老研究员,虚心求教。起初,这几位老专家对这个“搞时尚出身”的海归博士并不太感冒,但陈玥拿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测试数据和极其专业的问题,态度又十分诚恳,逐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一场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悄然展开。陈玥带来的是对材料宏观性能和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老专家们贡献的是对微观机理和基础理论的扎实功底。激烈的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结构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陈玥感觉自己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对材料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她大胆地提出,摒弃原有的多层复合结构,尝试构建一种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稳定”的全新单层异质结架构,让材料在极端环境下,通过内部能量的自发重组来维持功能和结构的稳定。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几位老专家最初都持保留态度,认为风险太高。但陈玥用详尽的模拟计算和初步的小样实验结果,艰难地说服了他们。

  新一轮的样品在紧张的氛围中被制作出来,送入了模拟测试舱。

  这一次,等待结果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陈曦这边,“山猫”的初步调查有了惊人发现。那个开源工具包的数据泄露行为,并非只针对“金梭”项目,其触角似乎延伸到了至少三个其他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家研究机构和核心企业!而且,泄露的数据类型非常特定,主要集中在系统运行日志、负荷预测中间结果、设备状态监控数据等看似“低密级”,但通过大数据分析完全可以反推出系统运行规律、薄弱环节甚至潜在攻击路径的核心信息!

  一个庞大的、悄无声息的数据窃取网络,正在持续运转!

  更让陈曦心惊的是,“山猫”在尝试反向侦察时,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短暂且隐蔽的、来自那个境外服务器的试探性反扫描。对方极其警觉!

  “他们可能已经察觉到有人在关注这个工具包了。”“山猫”警告道,“建议暂停深入,或者……准备应对可能的反扑。”

  陈曦看着“山猫”发来的、标注着多个受影响的重点单位的地图,知道事情已经超出了他个人能掌控的范围。再隐瞒下去,就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不负责任。

  他拿起那部红色的内部保密电话,拨通了周启明的号码。是时候,交出这颗烫手的山芋了,哪怕这会暴露他前期的“私自行动”。

  “周总,我有紧急情况需要当面汇报。涉及国家安全。”陈曦的声音异常沉稳。

  电话那头,周启明沉默了两秒,只回了一个字:“来。”

  几乎在陈曦走向周启明办公室的同时,陈玥实验室的极端环境测试舱,发出了结束的提示音。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围在数据读取终端前。

  当最终测试报告生成的那一刻,负责读取数据的工程师忍不住发出了一声低呼!

  在新的异质结架构下,材料的发光效率在极限温度循环后,仅下降了不到百分之五!辐射后的色彩偏差控制在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范围内!挥发性物质析出和持续工作寿命测试,全部达到甚至超过了航天级的苛刻标准!

  成功了!

  实验室里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那几位曾经持怀疑态度的老专家,也激动地拍着陈玥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陈玥看着屏幕上那一行行绿色的合格数据,感觉眼眶有些湿润。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她融入新环境、赢得认可的里程碑。

  东西方两座城市,兄妹二人在不同的战场上,都面临着关乎未来的重大抉择,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陈曦选择了在关键时刻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风险之上,陈玥则凭借开放的心态和扎实的功底,攻克了看似不可能的技术壁垒。

  他们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也收获了相应的回报。然而,他们都清楚,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和挑战,并不意味着风平浪静。陈曦上交的“炸弹”将引发怎样的波澜?陈玥的材料在真正的太空环境中又将面临何种考验?新的篇章,才刚刚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