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的脚步在宫门前顿住。
夜风掠过檐角,铜铃轻响。他低头看了看怀中的铜匣,指节在冰冷的金属边缘停了片刻,随即转身,朝着内殿方向走去。
守卫欲言,见他神色未动,只侧身让开。章邯踏过石阶,甲叶无声摩擦。内侍掀帘而出,目光微滞,终未阻拦,只低声通报。
陈砚正伏案批阅补给站布防图,听见脚步声抬眼,见是章邯,眉峰略动,却未出声。片刻后,命人添座,茶盏置上,热气微升。
“王尚未歇?”章邯开口,声音压得低。
“等你回来。”陈砚提笔勾去一处标注,“补给线第七段地势高,若遇暴雨,水车轮轴易偏。已令韩姬改道,绕行东坡。”
章邯落座,双手置于膝上,甲胄未卸。他盯着那卷摊开的竹简,良久,缓缓道:“末将有一问,非为质疑军令,实为求解本源。”
陈砚搁笔,指尖轻叩案沿,一下,两下。
“讲。”
“连弩机括、投石配重、驰道补给、兵器绑定……这些法度,非一日可成。调度之细,远超寻常兵家所思。王自登基以来,行事步步相扣,似早有筹谋。敢问——此局,始于何时?”
烛火微晃,映在陈砚脸上,明暗交错。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抽出另一卷竹简,推至案前。
“这是《县政考功簿》的底样。”他说,“我在清阳县任县长时所制。每日记工、核产、查耗、评吏,优者升,劣者黜。一县之治,不在令多,而在令行。”
章邯凝视那竹简上的格栏,密密麻麻,分门别类。
“百姓修渠,不用墨经,却知何处设闸,何处分流。”陈砚继续道,“不是他们懂机关,是活路逼出来的经验。我把这套法子用在军中——考功簿即吏册,补给站如驿站,兵器绑定如同田籍归户。不是我神机妙算,是把治民之术,搬来治兵。”
章邯呼吸微沉。
“过去打仗,靠猛将冲锋,靠士卒死战。可仗打久了,人会疲,令会乱,器械坏了没人管,粮道断了没人追责。这不是兵弱,是制度散。”陈砚声音平稳,“我要的不是一场胜仗,是要让这支军,无论换谁带,都能稳如磐石。”
章邯闭了闭眼。他忽然想起自己初掌少府时,曾因一具战车延误三日而怒斩监工。可事后查证,竟是因库中无备用轮毂,层层上报,拖了七天才调拨。那时他只当是吏怠,如今想来,错不在人,在制。
“王所织之网……”他低声道,“不单控兵,更控心。”
“正是。”陈砚点头,“一个士兵知道自己的弩要登记造册,战损必究,他自然会护它如命。一个军官明白补给有备、调度有序,他便不敢随意妄动。制度压住变数,人才能稳住阵脚。”
章邯沉默良久,忽然起身,整甲抱拳,动作沉肃。
“末将昔以兵法为剑,以为勇决可破万难。今日方知,真正利器,是这看不见的规制。”他声音低而稳,“王所织之网,末将愿为其中一绳,不断不折。”
陈砚也起身,还礼不落分毫。
“锐士营不只是刀锋。”他说,“它是新军的种子。你要选的不只是力强者,更是能懂这套规矩的人。将来你不在时,他们也能照着考功簿做事,按着补给图行军,拿着绑定令治兵。这才是强军之本。”
章邯颔首,眼中已有决意。
“明日辰时,渭北大营开试。”他说,“凡应选者,先识图,再演器,最后实战操练。看不懂阵图者,不得入列;装填连弩超十二息者,当场黜退。宗室子弟,一视同仁。”
“很好。”陈砚取过一枚铜符,递出,“持此符,可调十七郡工匠随营支援。另,我已命韩姬在冷宫井道加设双信管,确保军令昼夜畅通。”
章邯接过,收入怀中。
“还有一事。”陈砚忽然道,“你可知为何我坚持每具连弩都要编号登记?”
“为追责。”
“不止。”陈砚摇头,“是为了积累数据。哪一批次的弩机故障最多?哪个工匠造的弦最耐用?雨天作战时,哪类齿轮最容易卡死?把这些记下来,三年之后,我们就能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最可靠。然后淘汰旧式,推广最优。”
章邯瞳孔微缩。
这已不是临阵应变,而是长远推演。不是靠一人智谋,而是靠持续积累的经验反哺制度。
“所以……”他缓缓道,“王并非一开始就设计出这些器械?”
“当然不是。”陈砚嘴角微动,“我是从一次次失败里改出来的。第一具水轮轴转不到半日就裂了,因为没考虑到昼夜温差对青铜的应力影响。后来才加上缓冲槽。连弩最初装填要二十息,是因为扳机簧片太硬,改用三层叠钢后,才压到十二息。每一次坏,都是一次学。”
章邯心中震动。
他原以为这些精巧器械出自某位隐世奇匠之手,或是陈砚偶得古卷顿悟而成。可现在看来,竟是一步步试错、记录、修正的结果。没有神迹,只有实干。
“难怪王要设工考簿。”他低声道,“这不是为罚人,是为学。”
“治国如修渠。”陈砚重新落座,“你不指望一次挖到底,而是边挖边测水流,边调坡度,边加固堤岸。打仗也一样。我要的不是完美的开始,而是不断改进的过程。”
章邯深吸一口气,再次抱拳。
“末将明白了。这一仗,不只是为了灭六国余党,更是为了让这套法度立得住、传得下。”
“你说对了一半。”陈砚提笔蘸墨,“更重要的是,让所有人看到——秦还能变,而且变得更好。”
章邯不再言语。他转身告退,步履比来时轻快,却又更沉稳。甲叶撞击声渐远,消失在长廊尽头。
陈砚独自留下,继续翻阅军报。一页翻过,笔尖悬空,迟迟未落。他右手无意识抚过肩后,那里旧伤微热,似有电流窜过皮肉。
他收回手,提笔写下最后一句指令:“锐士营名单今夜定稿,明晨交章邯核验。”
窗外,晨光初透,灰白漫过屋脊。远处传来第一声更漏,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陈砚将《出征十令》副本收入暗格,铜锁合拢时发出轻微咔哒声。
这时,门外脚步轻近。
一道素色身影停在廊下,药箱微沉,银簪在微光中泛着冷色。云姜抬起手,指尖触到门缝边缘,轻轻一推。
夜风掠过檐角,铜铃轻响。他低头看了看怀中的铜匣,指节在冰冷的金属边缘停了片刻,随即转身,朝着内殿方向走去。
守卫欲言,见他神色未动,只侧身让开。章邯踏过石阶,甲叶无声摩擦。内侍掀帘而出,目光微滞,终未阻拦,只低声通报。
陈砚正伏案批阅补给站布防图,听见脚步声抬眼,见是章邯,眉峰略动,却未出声。片刻后,命人添座,茶盏置上,热气微升。
“王尚未歇?”章邯开口,声音压得低。
“等你回来。”陈砚提笔勾去一处标注,“补给线第七段地势高,若遇暴雨,水车轮轴易偏。已令韩姬改道,绕行东坡。”
章邯落座,双手置于膝上,甲胄未卸。他盯着那卷摊开的竹简,良久,缓缓道:“末将有一问,非为质疑军令,实为求解本源。”
陈砚搁笔,指尖轻叩案沿,一下,两下。
“讲。”
“连弩机括、投石配重、驰道补给、兵器绑定……这些法度,非一日可成。调度之细,远超寻常兵家所思。王自登基以来,行事步步相扣,似早有筹谋。敢问——此局,始于何时?”
烛火微晃,映在陈砚脸上,明暗交错。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抽出另一卷竹简,推至案前。
“这是《县政考功簿》的底样。”他说,“我在清阳县任县长时所制。每日记工、核产、查耗、评吏,优者升,劣者黜。一县之治,不在令多,而在令行。”
章邯凝视那竹简上的格栏,密密麻麻,分门别类。
“百姓修渠,不用墨经,却知何处设闸,何处分流。”陈砚继续道,“不是他们懂机关,是活路逼出来的经验。我把这套法子用在军中——考功簿即吏册,补给站如驿站,兵器绑定如同田籍归户。不是我神机妙算,是把治民之术,搬来治兵。”
章邯呼吸微沉。
“过去打仗,靠猛将冲锋,靠士卒死战。可仗打久了,人会疲,令会乱,器械坏了没人管,粮道断了没人追责。这不是兵弱,是制度散。”陈砚声音平稳,“我要的不是一场胜仗,是要让这支军,无论换谁带,都能稳如磐石。”
章邯闭了闭眼。他忽然想起自己初掌少府时,曾因一具战车延误三日而怒斩监工。可事后查证,竟是因库中无备用轮毂,层层上报,拖了七天才调拨。那时他只当是吏怠,如今想来,错不在人,在制。
“王所织之网……”他低声道,“不单控兵,更控心。”
“正是。”陈砚点头,“一个士兵知道自己的弩要登记造册,战损必究,他自然会护它如命。一个军官明白补给有备、调度有序,他便不敢随意妄动。制度压住变数,人才能稳住阵脚。”
章邯沉默良久,忽然起身,整甲抱拳,动作沉肃。
“末将昔以兵法为剑,以为勇决可破万难。今日方知,真正利器,是这看不见的规制。”他声音低而稳,“王所织之网,末将愿为其中一绳,不断不折。”
陈砚也起身,还礼不落分毫。
“锐士营不只是刀锋。”他说,“它是新军的种子。你要选的不只是力强者,更是能懂这套规矩的人。将来你不在时,他们也能照着考功簿做事,按着补给图行军,拿着绑定令治兵。这才是强军之本。”
章邯颔首,眼中已有决意。
“明日辰时,渭北大营开试。”他说,“凡应选者,先识图,再演器,最后实战操练。看不懂阵图者,不得入列;装填连弩超十二息者,当场黜退。宗室子弟,一视同仁。”
“很好。”陈砚取过一枚铜符,递出,“持此符,可调十七郡工匠随营支援。另,我已命韩姬在冷宫井道加设双信管,确保军令昼夜畅通。”
章邯接过,收入怀中。
“还有一事。”陈砚忽然道,“你可知为何我坚持每具连弩都要编号登记?”
“为追责。”
“不止。”陈砚摇头,“是为了积累数据。哪一批次的弩机故障最多?哪个工匠造的弦最耐用?雨天作战时,哪类齿轮最容易卡死?把这些记下来,三年之后,我们就能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最可靠。然后淘汰旧式,推广最优。”
章邯瞳孔微缩。
这已不是临阵应变,而是长远推演。不是靠一人智谋,而是靠持续积累的经验反哺制度。
“所以……”他缓缓道,“王并非一开始就设计出这些器械?”
“当然不是。”陈砚嘴角微动,“我是从一次次失败里改出来的。第一具水轮轴转不到半日就裂了,因为没考虑到昼夜温差对青铜的应力影响。后来才加上缓冲槽。连弩最初装填要二十息,是因为扳机簧片太硬,改用三层叠钢后,才压到十二息。每一次坏,都是一次学。”
章邯心中震动。
他原以为这些精巧器械出自某位隐世奇匠之手,或是陈砚偶得古卷顿悟而成。可现在看来,竟是一步步试错、记录、修正的结果。没有神迹,只有实干。
“难怪王要设工考簿。”他低声道,“这不是为罚人,是为学。”
“治国如修渠。”陈砚重新落座,“你不指望一次挖到底,而是边挖边测水流,边调坡度,边加固堤岸。打仗也一样。我要的不是完美的开始,而是不断改进的过程。”
章邯深吸一口气,再次抱拳。
“末将明白了。这一仗,不只是为了灭六国余党,更是为了让这套法度立得住、传得下。”
“你说对了一半。”陈砚提笔蘸墨,“更重要的是,让所有人看到——秦还能变,而且变得更好。”
章邯不再言语。他转身告退,步履比来时轻快,却又更沉稳。甲叶撞击声渐远,消失在长廊尽头。
陈砚独自留下,继续翻阅军报。一页翻过,笔尖悬空,迟迟未落。他右手无意识抚过肩后,那里旧伤微热,似有电流窜过皮肉。
他收回手,提笔写下最后一句指令:“锐士营名单今夜定稿,明晨交章邯核验。”
窗外,晨光初透,灰白漫过屋脊。远处传来第一声更漏,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陈砚将《出征十令》副本收入暗格,铜锁合拢时发出轻微咔哒声。
这时,门外脚步轻近。
一道素色身影停在廊下,药箱微沉,银簪在微光中泛着冷色。云姜抬起手,指尖触到门缝边缘,轻轻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