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财政危机,少府易主-《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晨光刚透进窗棂,陈砚已坐在案前。手中竹简摊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三处钱铺的流水编号,与昨夜内侍呈上的少府账目副本一一对应。他指尖划过“利通”二字,停顿片刻,将简侧翻转,在背面批了三个字:“可动。”

  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韩谈推门而入,黑袍未换,眉宇间带着彻夜未眠的沉色。他双手捧着一卷帛书,步子稳而轻,落地无声。

  “账目核完了。”他将帛书放在案上,“三家钱铺,共挪用少府储备金二十三万缗,名义皆为‘宫室修缮’。其中十九万转入赵高名下隐户,再经钱庄兑换旧币,囤积于西市仓栈。”

  陈砚没抬头,只用指节轻轻叩了两下案沿——节奏短促,不同于昨夜审讯时的缓慢三击。

  “工室丞今日会上朝?”

  “已在殿外候着。”韩谈答,“据线报,他今早去了中车府旧署,出来时袖口沾了朱砂灰。”

  陈砚冷笑一声,收起竹简,起身整衣。玄色冕服垂落肩头,十二章纹在晨光下泛出暗金光泽。他取过青铜浑天仪,随手放入袖袋,转身向外走去。

  “走。”

  咸阳宫大殿内,百官列班已定。工室丞站在少府序列前,身形微颤,目光频频扫向殿角。他手中捧着一卷奏牍,边角略显焦黄,像是连夜赶写后匆忙烘干。

  司礼宦官刚唱喏,陈砚便踏入殿门。群臣俯首,唯工室丞抬眼一瞬,随即低头。

  “臣有本奏。”他上前一步,声音略紧,“少府库银近月亏损严重,仅上月修缮咸阳宫东庑,耗资七万缗。若新政继续铺张,恐国储难继,百姓赋重。”

  话音落,几道目光投向右列老臣。有人颔首,似觉其言有理。

  陈砚立于御阶之上,不动声色。

  “七万缗?”他终于开口,语调平缓,“那利通钱铺三日前兑付旧币十万缗,从何而来?”

  工室丞一僵。

  “少府账册载明,此款出自‘宫室修缮’专项,由你亲笔签押拨付。”陈砚抬手,内侍立刻展开一幅竹简图录,“这是副本,你可上前细看。”

  工室丞迟疑上前,目光触及简面,脸色骤变。那上面不仅列出款项流向,更以红黑两线标注资金路径——黑线为正支,红线则绕出少府,直通三家钱铺。

  “这……这不是我所批……”他声音发虚。

  “不是你签的字?”陈砚打断,“印鉴可认得?”

  “是……是少府令印,但……必有人伪造……”

  “伪造?”陈砚冷笑,“那你解释,为何这十万缗兑出后,五日内便全数流入赵高私控的钱庄?又为何,这些旧币的编号,与赵高影密卫密探交接时所持完全一致?”

  他不再看他,转向群臣:“诸位可知,百姓今早在西市钱庄排长队换币?有人带了半袋铜钱站了一夜,就怕明日作废。他们不问政令,只问能不能活下去。”

  殿中一片静默。

  “财政之乱,不在新政,而在权宦弄钱。”陈砚声音渐沉,“少府本为国库之喉,如今却成私人钱囊。今日一个工室丞推责,明日一个中车府贪墨,后日谁来担军饷?谁来发俸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朕不管谁曾掌权,谁有靠山。今日只问一句:若再放任此类事发生,下一个被掏空的,是不是前线将士的粮草?”

  一名老臣颤声开口:“陛下圣明。然九卿各司其职,少府令虽停职,亦应由丞相府暂代,不宜……不宜……”

  “不宜由朕亲管?”陈砚接过话头,毫无怒意,反而缓步走下台阶。

  “秦律《财经篇》有载:国有危急,君可摄六官。今财政几近崩塌,百姓挤兑,钱庄动荡,此非危急?”

  他站定在中央,从袖中取出浑天仪,置于案上。

  “这不是算星象的玩意。”他指着仪器上的刻度环,“这是账目稽查模型。每一笔支出,都该像星辰运行一样,有迹可循。过去三个月,少府上报支出八十六万缗,实际用于公务者不足四成。其余呢?进了谁的口袋?”

  他抬眼看向工室丞:“你说修东庑花了七万,可工匠名录、物料清单、验收文书,哪一样能对上?你敢当众读一遍你的账本吗?”

  工室丞双膝一软,跪倒在地,额头触地,再不敢言。

  陈砚不再看他。

  “即日起,少府进入战时财政状态。”他声音清晰传遍大殿,“由朕亲自督导三月,期满再议归属。期间设立临时稽查组,直隶宫正司,凡涉财政出入,须双人核验、三日公示。”

  他转向韩谈:“你领此任,限三日之内,清查所有以‘修缮’‘采办’‘贡奉’为名的虚支款项。查实者,追缴;瞒报者,下狱。”

  韩谈抱拳领命。

  “至于日常事务……”陈砚略一停顿,“暂由章邯协理。军需优先,民赋减耗,账目日清。三条原则,一条不行,立刻撤换。”

  有人低声议论。但多数人神色松动,甚至露出赞许之色。

  一名年轻郎官出列:“陛下此举,实乃救国于危局。若无雷霆手段,贪蠹岂会自现?”

  陈砚点头,未多言。

  朝会散后,群臣陆续退出。工室丞被人架着拖出殿门,途中撞翻一只铜壶,水洒满地,无人回头。

  陈砚回到御书房,阳光正斜照在案头。他翻开新送来的稽查名单,目光落在第一行——“利通钱铺主簿,丙等审查”。

  韩谈站在一旁,低声汇报:“灰鹞组三人已移交夜行司,昨夜无异动。冷宫废井的管道……也已检查完毕。”

  陈砚笔尖一顿,抬眼看他。

  “你妹妹今早去过?”

  “是。”韩谈答得干脆,“每月初七例行维护,她说信号稳定。”

  陈砚没再问,只在名单上圈了一个名字,递还过去。

  “今晚开始,稽查组分三路行动。”他道,“一路查账,一路盯人,一路接管钱铺。动作要快,但别惊动幕后。”

  韩谈接过名单,转身欲走。

  “等等。”陈砚叫住他。

  他从案底抽出一枚铜钱,放在掌心。那是昨日从少府库房调出的旧币,边缘磨损严重,正面“半两”二字几乎磨平。

  “你看出什么不对?”他问。

  韩谈皱眉细看,摇头。

  “它不该在这里。”陈砚说,“这种磨损程度,至少流通了五年以上。可账上记录,这批旧币是去年秋天才从南郡调入。三年未动,怎会如此破旧?”

  他将铜钱抛给韩谈。

  “查它的流转路径。从哪里来,经谁手,最后去了哪儿。”

  韩谈握紧铜钱,点头退出。

  陈砚独自留在房中,窗外传来校场方向的操练声。他打开新竹简,提笔写下:

  **设立战时财政稽查组,首查三家钱铺资金源头,重点追踪异常旧币流通轨迹。**

  笔锋落下,最后一划拉得极长,如刀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