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太太躺在冰冷的灵堂里,黑白照片上的她嘴角依旧抿着,带着几分平日里说一不二的威严。可这威严,此刻在空旷的堂屋里,只剩下无尽的凄凉。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活了七十八岁,一辈子要强,五个儿子是她的骄傲和依靠,女儿俞春花则是她眼中扶不上墙的“赔钱货”,连同那个沉默寡言的外孙女方英,都从未入过她的眼。可现在,守在灵前,红着眼圈给前来吊唁的人鞠躬回礼的,只有俞春花母女。
灵堂外的院子里,倒是热闹。王老太太最看重的五个儿子,正围在几张八仙桌旁,和亲戚朋友们抽烟聊天,时而传来几声爽朗的笑。他们聊庄稼的收成,聊村里的新鲜事,仿佛灵堂里躺着的不是他们的母亲,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远房亲戚。
“老大,你妈这后事,打算怎么办?”一个远房侄子问道。
大儿子吸了口烟,吐了个烟圈,摆摆手:“还能怎么办?按老规矩来呗,简单办办就行。我们兄弟几个最近都忙,地里的活儿离不开人。”
二儿子附和道:“就是,咱妈一辈子节俭,肯定也不想太铺张。春花那边,女人家懂什么,让她跟着打打下手就不错了。”
几个儿子你一言我一语,话题很快就跑偏到了谁家的孙子更淘气,谁家的儿媳妇更会过日子上。没人提一句母亲生前的好,没人说一句心里的痛,仿佛母亲的离世,只是一件需要尽快处理完的麻烦事。
王老太太的魂魄飘在半空中,看着这一幕,心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想起自己年轻时,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俞春花刚生下来,她一看是个丫头,就把孩子扔在冰冷的土炕上,自己转身去给邻居家的男娃做百家衣。俞春花饿了哭,她嫌烦,随手拿起炕边的扫帚就打;俞春花不小心摔碎了碗,她能把孩子骂得狗血淋头,罚她一天不许吃饭。
但对五个儿子,家里再穷,她也把最好的都留给他们。鸡蛋给儿子们补身体,女儿只能喝稀粥;新衣服先给儿子们做,女儿穿的永远是打补丁的旧衣服。有一次,俞春花实在太想要一个花布书包,哭着求她,她却一巴掌扇过去:“女孩子家读什么书,早点嫁人换彩礼才是正经事!”
俞春二十岁那年,她就托人给女儿说了门亲事。俞春花不愿意,她就以死相逼,硬是把女儿嫁了出去。出嫁那天,俞春花哭成了泪人,她却站在门口骂:“哭什么哭,能嫁出去是你的福气!”
婚后的俞春花,日子过得并不顺心,丈夫是个无父无母,收入微薄,王老太太一直看不起他们,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女婿什么好脸色。她偶尔回娘家诉苦,王老太太从不心疼,反而指责她不会伺候人,给家里丢人。外孙女方英出生后,俞春花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王老太太也没给过好脸色,对孙女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说她“跟她妈一样没出息”。
王老太太一直觉得,女儿是外人,只有儿子才是能给她养老送终的人。五个儿子结婚,她掏空了所有积蓄,还四处借钱给他们盖房子、买彩礼;儿子们生了孩子,她天天帮忙带,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也心甘情愿。她总想着,等自己老了,病了,儿子们肯定会好好孝顺她。
可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半年前,她摔断了腿,卧病在床。五个儿子轮流来看她,却没一个人愿意留下来照顾。大儿子说自己要带孙子,没时间;二儿子说地里的活儿忙,走不开;三儿子说媳妇身体不好,家里离不开人;四儿子和五儿子更直接,说自己条件差,没能力伺候。
最后,还是俞春花听说了消息,放下家里的活儿,赶来照顾她。那些日子,俞春花给她擦身、喂饭、洗衣服,端屎端尿,从没一句怨言。王老太太躺在床上,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心里第一次有了一丝愧疚,可她拉不下脸来道歉,依旧对俞春花冷冷淡淡的。
有一次,方英来看她,给她带了自己攒钱买的水果。王老太太却把水果扔在一边,说:“我不吃这个,你妈没教你吗?买这些没用的东西浪费钱!”方英眼圈红了,俞春花赶紧拉着女儿的手,小声说:“别往心里去,你姥姥就是这脾气。”
王老太太看着外孙女生气又委屈的样子,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她想开口说点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总觉得,自己是长辈,不能在晚辈面前服软。
现在,她的葬礼上,五个儿子忙着和人聊天,只有俞春花母女在灵前忙碌。俞春花红肿着眼睛,给王老太太烧着纸钱,嘴里喃喃地说:“妈,你这辈子不容易,到了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别再那么要强了。”
方英跪在一旁,给王老太太磕了三个头,轻声说:“姥姥,以前是我不懂事,惹你生气了。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我妈,不让她受委屈。”
王老太太的魂魄飘在空中,看着女儿和孙女憔悴的面容,听着她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充满了悔恨。她终于明白,自己一辈子看重的儿子,到头来只是为了她的钱和房子;而自己一辈子嫌弃的女儿,却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了她最后的温暖。
“春花,妈对不起你啊……”王老太太在心里呐喊着,可没人能听到她的声音。
这时,院子里的聊天声更大了。王建国拍着胸脯说:“等处理完我妈的后事,我就把老宅子卖了,咱们兄弟几个平分。”
“行啊,老大,还是你想得周到!”其他几个儿子纷纷附和。
王老太太看着这一幕,彻底心死了。她缓缓地闭上了眼睛,魂魄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灵堂的烛光里。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看错了人,辜负了那个最不该辜负的女儿。
灵堂里,烛光摇曳,俞春花还在默默地烧着纸钱。她不知道,母亲的魂魄刚刚在她身边停留了许久,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她只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为母亲做些什么了。不管母亲以前对她怎么样,她终究是自己的母亲。
方英轻轻抱住俞春花的肩膀,小声说:“妈,别太难过了,姥姥在那边会安息的。”
俞春花点点头,擦了擦眼泪,看着母亲的遗像,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难过,有委屈,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她知道,从今以后,她要带着女儿好好生活,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
灵堂外的笑声还在继续,与灵堂内的肃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场葬礼,成了王老太太一生的最后注脚,也成了俞春花母女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而那五个被王老太太寄予厚望的儿子,或许永远都不会明白,他们在母亲的葬礼上,丢失的不仅仅是一份孝心,更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良知。
好的,这个情节冲突非常激烈,把人性的冷漠和亲情的凉薄推向了高潮。我将基于你提供的核心冲突,继续润色并扩展这个故事,将其融入到之前的篇章中,形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王老太太的葬礼仪式还未完全结束,哀乐的余音似乎还萦绕在院子的上空。灵堂里,俞春花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孝服,跪在蒲团上,麻木地往火盆里添着纸钱。火苗跳跃,映着她布满泪痕、写满疲惫的脸。方英陪在她身边,小手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和愤怒。
然而,灵堂外的院子里,气氛却早已变了味。
就在刚才,五个儿子趁着前来吊唁的亲戚渐渐散去的空当,不知从哪里领来了一个西装革履、背着公文包的陌生男人。那人手里拿着卷尺和纸笔,正对着王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的老宅子指指点点,时而敲敲墙壁,时而抬头看看屋顶。
“你们干什么?”俞春花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她猛地从地上站起来,快步走到院子里,拦住了那个陌生男人。她身上的孝服还没来得及换下,黑色的布料上还沾着些许纸钱的灰烬,与院子里这突如其来的“生意洽谈”显得格格不入。
老大皱了皱眉,将嘴里的烟蒂吐在地上,用脚狠狠碾了碾,语气不耐烦地说:“男人的事,你们女人少管。”
“这是妈的房子!你们要卖妈的房子?你们简直不是人!妈还尸骨未寒啊!”俞春花气得浑身发抖,指着五个哥哥的鼻子,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她怎么也想不到,母亲的葬礼还没结束,他们竟然就急着变卖母亲的遗物。
“春花,你别在这里胡搅蛮缠。”老二上前一步,脸上带着一丝虚伪的严肃,“妈前些年就说了,万一她要是走了,家里的所有一切,都由我们五个兄弟平分。这老房子自然也包括在内。”
俞春花的心猛地一沉,像坠入了冰窖。她一直以为,母亲卧病在床的那些日子,自己没日没夜的照顾能换来母亲一丝一毫的动容,可没想到,母亲到最后,还是没有考虑到她这个女儿。原来,在母亲的心里,她终究是个外人,连一点点念想都不配拥有。
“我们也是按照妈的遗嘱办事,你别在这里无理取闹。”老三抱起胳膊,摆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其他几个兄弟也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指责俞春花不懂事,不尊重母亲的“遗愿”。
俞春花看着眼前这五个面目狰狞的哥哥,只觉得一阵心寒。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悲痛和愤怒,一字一句地说:“好,就算妈真的这么说了,你们要卖妈的老房子,我管不了。但是,妈辛苦一辈子,你们总要给妈买一块好的墓地,让她老人家入土为安吧!”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五个儿子的气焰。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刚才还振振有词的五个男人,此刻都低下了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愿意开口答应
“买墓地不要钱啊?”过了好一会儿,老四才支支吾吾地说,“现在一块好墓地要好几万呢,我们兄弟几个最近手头都紧,哪有那么多钱?”
“就是,”四儿子连忙接话,“妈一辈子节俭,肯定也不想花这么多钱买墓地。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就行了,反正都是一个土坑。”
“你们……你们怎么能这么说!”俞春花气得脸色发白,“那是生你们养你们的妈啊!你们连一块好墓地都舍不得给她买吗?”
“春花,不是我们舍不得,是真的没钱。”五儿子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你也知道,我们兄弟几个条件都一般,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大得很。要不,你也出点钱?毕竟你也是妈的孩子。”
“我出钱?”俞春花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我这些年照顾妈,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你们呢?妈给你们盖房子、娶媳妇,花了多少钱?现在让你们给妈买块墓地,你们竟然让我出钱?”
方英看着舅舅们的嘴脸,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大声说:“舅舅们,你们太过分了!我姥姥白疼你们了!我妈照顾姥姥那么久,你们不但不感激,还想卖姥姥的房子,连墓地都不想给她买!你们根本就不是人!”
“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老大瞪了方英一眼,“这里没你的事,一边去!”
方英气得眼圈通红,却被俞春花拉住了。俞春花看着五个哥哥冷漠的脸,知道再跟他们说下去也没有用。她咬了咬牙,转身走进灵堂,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深深吸了一口气。
“妈,”她哽咽着说,“他们不买,我买。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给你买一块好墓地,让你老人家走得安心。”
王老太太的魂魄飘到灵堂里,看着女儿坚毅的眼神,眼泪无声地滑落。她终于明白,自己这辈子,真正亏欠的,就是这个被自己嫌弃了一辈子的女儿。她想抱抱女儿,想对她说声对不起,可她的手却一次次穿过了女儿的身体。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擦干眼泪,站起来,转身走出灵堂。
俞春花走到那个陌生男人面前,冷冷地说:“这房子,我不同意卖。除非你们答应给我妈买一块好墓地,否则,谁也别想动这房子一分一毫。”
陌生男人看了看俞春花,又看了看王老太太的五个儿子,有些为难地说:“几位,这……我只是来看看房子,具体的你们还是商量好了再说吧。”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五个儿子见买主走了,都把怒火发泄到俞春花身上。
“俞春花,你故意跟我们作对是吧?”老大指着俞春花的鼻子骂道。
“妈说了,房子是给我们的,你凭什么不同意卖?”老二也跟着吼道。
俞春花毫不畏惧地看着他们:“我凭什么?就凭我是妈的女儿!就凭我照顾了妈最后半年!这房子,有我一份!你们要是想卖,就必须给妈买墓地,否则,咱们就去法院告!”
五个儿子愣住了,他们没想到一向懦弱的俞春花竟然敢跟他们叫板,还提到了法院。他们虽然不讲理,但也怕惹上官司,到时候丢人现眼。
最终,五个儿子拗不过俞春花,只好答应凑钱给王老太太买一块墓地。但他们提出,买墓地的钱,要从卖房子的钱里出,剩下的钱,依旧由他们兄弟五个平分,俞春花一分钱也得不到。
俞春花看着他们贪婪的嘴脸,心里没有丝毫波澜。她只要能给母亲一个体面的葬礼,能让母亲入土为安,就已经知足了。至于那些钱,她一点也不稀罕。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活了七十八岁,一辈子要强,五个儿子是她的骄傲和依靠,女儿俞春花则是她眼中扶不上墙的“赔钱货”,连同那个沉默寡言的外孙女方英,都从未入过她的眼。可现在,守在灵前,红着眼圈给前来吊唁的人鞠躬回礼的,只有俞春花母女。
灵堂外的院子里,倒是热闹。王老太太最看重的五个儿子,正围在几张八仙桌旁,和亲戚朋友们抽烟聊天,时而传来几声爽朗的笑。他们聊庄稼的收成,聊村里的新鲜事,仿佛灵堂里躺着的不是他们的母亲,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远房亲戚。
“老大,你妈这后事,打算怎么办?”一个远房侄子问道。
大儿子吸了口烟,吐了个烟圈,摆摆手:“还能怎么办?按老规矩来呗,简单办办就行。我们兄弟几个最近都忙,地里的活儿离不开人。”
二儿子附和道:“就是,咱妈一辈子节俭,肯定也不想太铺张。春花那边,女人家懂什么,让她跟着打打下手就不错了。”
几个儿子你一言我一语,话题很快就跑偏到了谁家的孙子更淘气,谁家的儿媳妇更会过日子上。没人提一句母亲生前的好,没人说一句心里的痛,仿佛母亲的离世,只是一件需要尽快处理完的麻烦事。
王老太太的魂魄飘在半空中,看着这一幕,心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想起自己年轻时,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俞春花刚生下来,她一看是个丫头,就把孩子扔在冰冷的土炕上,自己转身去给邻居家的男娃做百家衣。俞春花饿了哭,她嫌烦,随手拿起炕边的扫帚就打;俞春花不小心摔碎了碗,她能把孩子骂得狗血淋头,罚她一天不许吃饭。
但对五个儿子,家里再穷,她也把最好的都留给他们。鸡蛋给儿子们补身体,女儿只能喝稀粥;新衣服先给儿子们做,女儿穿的永远是打补丁的旧衣服。有一次,俞春花实在太想要一个花布书包,哭着求她,她却一巴掌扇过去:“女孩子家读什么书,早点嫁人换彩礼才是正经事!”
俞春二十岁那年,她就托人给女儿说了门亲事。俞春花不愿意,她就以死相逼,硬是把女儿嫁了出去。出嫁那天,俞春花哭成了泪人,她却站在门口骂:“哭什么哭,能嫁出去是你的福气!”
婚后的俞春花,日子过得并不顺心,丈夫是个无父无母,收入微薄,王老太太一直看不起他们,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女婿什么好脸色。她偶尔回娘家诉苦,王老太太从不心疼,反而指责她不会伺候人,给家里丢人。外孙女方英出生后,俞春花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王老太太也没给过好脸色,对孙女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说她“跟她妈一样没出息”。
王老太太一直觉得,女儿是外人,只有儿子才是能给她养老送终的人。五个儿子结婚,她掏空了所有积蓄,还四处借钱给他们盖房子、买彩礼;儿子们生了孩子,她天天帮忙带,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也心甘情愿。她总想着,等自己老了,病了,儿子们肯定会好好孝顺她。
可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半年前,她摔断了腿,卧病在床。五个儿子轮流来看她,却没一个人愿意留下来照顾。大儿子说自己要带孙子,没时间;二儿子说地里的活儿忙,走不开;三儿子说媳妇身体不好,家里离不开人;四儿子和五儿子更直接,说自己条件差,没能力伺候。
最后,还是俞春花听说了消息,放下家里的活儿,赶来照顾她。那些日子,俞春花给她擦身、喂饭、洗衣服,端屎端尿,从没一句怨言。王老太太躺在床上,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心里第一次有了一丝愧疚,可她拉不下脸来道歉,依旧对俞春花冷冷淡淡的。
有一次,方英来看她,给她带了自己攒钱买的水果。王老太太却把水果扔在一边,说:“我不吃这个,你妈没教你吗?买这些没用的东西浪费钱!”方英眼圈红了,俞春花赶紧拉着女儿的手,小声说:“别往心里去,你姥姥就是这脾气。”
王老太太看着外孙女生气又委屈的样子,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她想开口说点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总觉得,自己是长辈,不能在晚辈面前服软。
现在,她的葬礼上,五个儿子忙着和人聊天,只有俞春花母女在灵前忙碌。俞春花红肿着眼睛,给王老太太烧着纸钱,嘴里喃喃地说:“妈,你这辈子不容易,到了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别再那么要强了。”
方英跪在一旁,给王老太太磕了三个头,轻声说:“姥姥,以前是我不懂事,惹你生气了。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我妈,不让她受委屈。”
王老太太的魂魄飘在空中,看着女儿和孙女憔悴的面容,听着她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充满了悔恨。她终于明白,自己一辈子看重的儿子,到头来只是为了她的钱和房子;而自己一辈子嫌弃的女儿,却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了她最后的温暖。
“春花,妈对不起你啊……”王老太太在心里呐喊着,可没人能听到她的声音。
这时,院子里的聊天声更大了。王建国拍着胸脯说:“等处理完我妈的后事,我就把老宅子卖了,咱们兄弟几个平分。”
“行啊,老大,还是你想得周到!”其他几个儿子纷纷附和。
王老太太看着这一幕,彻底心死了。她缓缓地闭上了眼睛,魂魄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灵堂的烛光里。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看错了人,辜负了那个最不该辜负的女儿。
灵堂里,烛光摇曳,俞春花还在默默地烧着纸钱。她不知道,母亲的魂魄刚刚在她身边停留了许久,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她只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为母亲做些什么了。不管母亲以前对她怎么样,她终究是自己的母亲。
方英轻轻抱住俞春花的肩膀,小声说:“妈,别太难过了,姥姥在那边会安息的。”
俞春花点点头,擦了擦眼泪,看着母亲的遗像,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难过,有委屈,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她知道,从今以后,她要带着女儿好好生活,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
灵堂外的笑声还在继续,与灵堂内的肃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场葬礼,成了王老太太一生的最后注脚,也成了俞春花母女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而那五个被王老太太寄予厚望的儿子,或许永远都不会明白,他们在母亲的葬礼上,丢失的不仅仅是一份孝心,更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良知。
好的,这个情节冲突非常激烈,把人性的冷漠和亲情的凉薄推向了高潮。我将基于你提供的核心冲突,继续润色并扩展这个故事,将其融入到之前的篇章中,形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王老太太的葬礼仪式还未完全结束,哀乐的余音似乎还萦绕在院子的上空。灵堂里,俞春花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孝服,跪在蒲团上,麻木地往火盆里添着纸钱。火苗跳跃,映着她布满泪痕、写满疲惫的脸。方英陪在她身边,小手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和愤怒。
然而,灵堂外的院子里,气氛却早已变了味。
就在刚才,五个儿子趁着前来吊唁的亲戚渐渐散去的空当,不知从哪里领来了一个西装革履、背着公文包的陌生男人。那人手里拿着卷尺和纸笔,正对着王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的老宅子指指点点,时而敲敲墙壁,时而抬头看看屋顶。
“你们干什么?”俞春花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她猛地从地上站起来,快步走到院子里,拦住了那个陌生男人。她身上的孝服还没来得及换下,黑色的布料上还沾着些许纸钱的灰烬,与院子里这突如其来的“生意洽谈”显得格格不入。
老大皱了皱眉,将嘴里的烟蒂吐在地上,用脚狠狠碾了碾,语气不耐烦地说:“男人的事,你们女人少管。”
“这是妈的房子!你们要卖妈的房子?你们简直不是人!妈还尸骨未寒啊!”俞春花气得浑身发抖,指着五个哥哥的鼻子,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她怎么也想不到,母亲的葬礼还没结束,他们竟然就急着变卖母亲的遗物。
“春花,你别在这里胡搅蛮缠。”老二上前一步,脸上带着一丝虚伪的严肃,“妈前些年就说了,万一她要是走了,家里的所有一切,都由我们五个兄弟平分。这老房子自然也包括在内。”
俞春花的心猛地一沉,像坠入了冰窖。她一直以为,母亲卧病在床的那些日子,自己没日没夜的照顾能换来母亲一丝一毫的动容,可没想到,母亲到最后,还是没有考虑到她这个女儿。原来,在母亲的心里,她终究是个外人,连一点点念想都不配拥有。
“我们也是按照妈的遗嘱办事,你别在这里无理取闹。”老三抱起胳膊,摆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其他几个兄弟也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指责俞春花不懂事,不尊重母亲的“遗愿”。
俞春花看着眼前这五个面目狰狞的哥哥,只觉得一阵心寒。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悲痛和愤怒,一字一句地说:“好,就算妈真的这么说了,你们要卖妈的老房子,我管不了。但是,妈辛苦一辈子,你们总要给妈买一块好的墓地,让她老人家入土为安吧!”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五个儿子的气焰。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刚才还振振有词的五个男人,此刻都低下了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愿意开口答应
“买墓地不要钱啊?”过了好一会儿,老四才支支吾吾地说,“现在一块好墓地要好几万呢,我们兄弟几个最近手头都紧,哪有那么多钱?”
“就是,”四儿子连忙接话,“妈一辈子节俭,肯定也不想花这么多钱买墓地。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就行了,反正都是一个土坑。”
“你们……你们怎么能这么说!”俞春花气得脸色发白,“那是生你们养你们的妈啊!你们连一块好墓地都舍不得给她买吗?”
“春花,不是我们舍不得,是真的没钱。”五儿子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你也知道,我们兄弟几个条件都一般,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大得很。要不,你也出点钱?毕竟你也是妈的孩子。”
“我出钱?”俞春花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我这些年照顾妈,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你们呢?妈给你们盖房子、娶媳妇,花了多少钱?现在让你们给妈买块墓地,你们竟然让我出钱?”
方英看着舅舅们的嘴脸,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大声说:“舅舅们,你们太过分了!我姥姥白疼你们了!我妈照顾姥姥那么久,你们不但不感激,还想卖姥姥的房子,连墓地都不想给她买!你们根本就不是人!”
“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老大瞪了方英一眼,“这里没你的事,一边去!”
方英气得眼圈通红,却被俞春花拉住了。俞春花看着五个哥哥冷漠的脸,知道再跟他们说下去也没有用。她咬了咬牙,转身走进灵堂,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深深吸了一口气。
“妈,”她哽咽着说,“他们不买,我买。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给你买一块好墓地,让你老人家走得安心。”
王老太太的魂魄飘到灵堂里,看着女儿坚毅的眼神,眼泪无声地滑落。她终于明白,自己这辈子,真正亏欠的,就是这个被自己嫌弃了一辈子的女儿。她想抱抱女儿,想对她说声对不起,可她的手却一次次穿过了女儿的身体。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擦干眼泪,站起来,转身走出灵堂。
俞春花走到那个陌生男人面前,冷冷地说:“这房子,我不同意卖。除非你们答应给我妈买一块好墓地,否则,谁也别想动这房子一分一毫。”
陌生男人看了看俞春花,又看了看王老太太的五个儿子,有些为难地说:“几位,这……我只是来看看房子,具体的你们还是商量好了再说吧。”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五个儿子见买主走了,都把怒火发泄到俞春花身上。
“俞春花,你故意跟我们作对是吧?”老大指着俞春花的鼻子骂道。
“妈说了,房子是给我们的,你凭什么不同意卖?”老二也跟着吼道。
俞春花毫不畏惧地看着他们:“我凭什么?就凭我是妈的女儿!就凭我照顾了妈最后半年!这房子,有我一份!你们要是想卖,就必须给妈买墓地,否则,咱们就去法院告!”
五个儿子愣住了,他们没想到一向懦弱的俞春花竟然敢跟他们叫板,还提到了法院。他们虽然不讲理,但也怕惹上官司,到时候丢人现眼。
最终,五个儿子拗不过俞春花,只好答应凑钱给王老太太买一块墓地。但他们提出,买墓地的钱,要从卖房子的钱里出,剩下的钱,依旧由他们兄弟五个平分,俞春花一分钱也得不到。
俞春花看着他们贪婪的嘴脸,心里没有丝毫波澜。她只要能给母亲一个体面的葬礼,能让母亲入土为安,就已经知足了。至于那些钱,她一点也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