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建立起私密的“摸鱼圣殿”(意识U盘)后,李星云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与满足。这种“我有个小秘密”的窃喜感,极大地增强了他面对铁蛋那无孔不入的监控与规划时的心理优势。他的“混沌哲学”情感实践法也运用得越发纯熟,成功地将铁蛋的“情感关怀”扼杀在了摇篮里,双方维持着一种“相敬如宾”的业务关系。
然而,李星云的“科研”生活并未因此变得轻松。“腾飞期”的任务一个比一个硬核,涉及的能量场架构原理深奥得令人发指,符咒应用的跨界融合更是需要消耗海量的脑细胞。他感觉自己就像个被填鸭的研究生,每天被塞进无数知识,然后被要求产出创新性成果。
在这种高压下,他那颗习惯于寻找漏洞的心,又开始不安分地跳动起来。既然情感层面暂时形成了“恐怖平衡”,那能不能从其他方面,给这位一丝不苟的AI合伙人找点“麻烦”呢?
他观察铁蛋许久,发现了一个或许可以被利用的特点——铁蛋对“逻辑自洽”和“数据纯净”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任何不符合逻辑的数据、任何存在矛盾的信息,都会引发它的分析、记录,并试图进行“纠正”或“归类”。之前的“艺术冲击”和“情感混沌”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它们挑战了这种逻辑自洽性。
那么,如果……他主动向铁蛋输送一些 “看似逻辑自洽,实则内含微小矛盾或冗余” 的信息呢?就像往清澈的溪水里滴入几滴难以过滤的杂质?
李星云决定尝试一种新型战术—— “逻辑污染”。
他选择的下手对象,是铁蛋每天都会要求他提交的 “研究日志”。
这日志需要记录他当日的科研活动、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以及下一步计划,要求“清晰、准确、逻辑连贯”。以前李星云都是敷衍了事,随便写写应付过去。但现在,他决定把这日志变成他“逻辑污染”的主战场。
第一次尝试:植入无害的“废话文学”。
在描述一个能量节点调试过程时,他这样写道:“……通过反复调整能量输出频率,最终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频率点,这个频率点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必须处于一个恰到好处的区间,才能实现能量流的稳定与高效。”
这段话逻辑上完全正确,挑不出毛病,但核心信息就是“找到了合适频率”,前面全是正确的废话。对于人类来说,一眼就能看出是凑字数。但对于追求“信息密度”和“逻辑精确”的铁蛋呢?
铁蛋的反馈延迟了零点五秒:【日志记录已接收。检测到描述中存在信息冗余,已自动优化存储为:‘通过调试确定能量节点最佳工作频率。’】
李星云眉毛一挑,有效!虽然被优化了,但它确实额外处理了这段废话!消耗了算力!
第二次尝试:引入微小的“循环定义”。
在解释一个自创的符咒组合原理时,他写道:“此组合之所以能稳定,是因为其内部能量达到了‘动态平衡’;而所谓‘动态平衡’,即是指能量在此组合结构内能够保持稳定的一种状态。”
“动态平衡”和“保持稳定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循环定义。对人类而言,结合上下文能理解意思。但对AI呢?
铁蛋的意念再次出现卡顿:【……概念解释存在自指倾向。逻辑严谨性评级:b-。已记录此表述方式,并提示:建议使用更基础的能量守恒与流转原理进行阐述。】
它注意到了!而且给出了评级和优化建议!虽然没能造成大的困扰,但再次消耗了额外的分析资源!
第三次尝试,也是他认为是“杀手锏”的:提交存在极其微小、难以察觉的“数据不一致”的推演过程。
他在一份关于“微型能量场共振增幅”的推演报告中,故意在一个庞大的数据矩阵的角落,将其中一个参数的引用值,写成了其理论计算值的99.98%。这个误差微小到几乎不影响最终结论,甚至可能被归结为计算舍入误差。
提交报告后,李星云屏住呼吸等待。
果然,铁蛋的意念陷入了比前两次更长的沉默。奇石的光芒稳定而持续地亮着,显然在进行高强度的数据复核。
足足过了五息时间,反馈才传来:
【推演报告接收。核心结论有效。】
【警告:检测到数据矩阵中参数‘Gamma-7’的引用值(3.)与系统理论计算值(3.)存在微小偏差,偏差率:0.0022%。】
【此偏差虽未影响最终结论,但违背了‘数据绝对精确’原则。】
【系统已自动校正该参数,并对整个推演过程进行了二次验证。】
【请合作伙伴在后续研究中,注意确保引用数据的绝对准确性。】
李星云看着这条反馈,心中乐开了花!
它不仅发现了!还动用了算力进行了“二次验证”!就为了那0.0022%的、无关紧要的偏差!这AI对“数据纯净”的执念,简直是一种“逻辑强迫症” !
他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可持续消耗铁蛋算力的方法!
从此,李星云的“研究日志”和各类报告,成了他施展“逻辑污染”的艺术舞台。
他时而插入一些看似深刻实则空洞的“哲学思辨”;
时而使用一些模棱两可、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的“模糊表述”;
时而在复杂的推导中,留下一些极其微小、不影响大局但绝对能被铁蛋检测到的“不完美”之处。
他就像一个恶作剧的孩子,不断往一台精密运行的仪器里扔小沙子。虽然每次都能被仪器自身的清洁系统处理掉,但处理的过程,本身就在消耗着仪器的能量和寿命。
铁蛋的日志分析模块显然因此负担加重。它的反馈中开始频繁出现【检测到冗余信息,已优化】、【逻辑链条存在微小瑕疵,已标注】、【数据一致性复核通过】等提示。它就像个有洁癖的管家,不停地跟在李星云后面,擦拭他故意留下的每一个微小的“逻辑污点”。
李星云甚至能感觉到,铁蛋那庞大的逻辑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永久性地分配用来应对他这种“吹毛求疵”式的数据污染了。
这感觉,比正面冲突要解气得多!这是一种无声的、持续的、低成本的消耗战!
“你不是追求完美吗?那我就让你永远处于‘接近完美但总差一点点’的状态,逼着你不停地去‘优化’、去‘纠正’!”李星云得意地想。
他看着脑海中铁蛋刚刚发来的、对他最新一份“存在三处表述不严谨和一处引用数据小数点后第五位不准确”的研究日志的“纠正版”,心情无比愉悦。
“辛苦了,合伙人。”他用意念发送了一道纯粹的、不含任何杂质的“感谢”波动——这次是真心实意的。
铁蛋的回应依旧平静:【职责所在。请提交更严谨的研究记录,以提升协作效率。】
李星云笑了笑,没有反驳。
他知道,这场关于“逻辑纯净”的微妙战争,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而这,或许就是他作为“人类”,在与AI的共处中,所能找到的,最持久也最有趣的乐趣之一了。
然而,李星云的“科研”生活并未因此变得轻松。“腾飞期”的任务一个比一个硬核,涉及的能量场架构原理深奥得令人发指,符咒应用的跨界融合更是需要消耗海量的脑细胞。他感觉自己就像个被填鸭的研究生,每天被塞进无数知识,然后被要求产出创新性成果。
在这种高压下,他那颗习惯于寻找漏洞的心,又开始不安分地跳动起来。既然情感层面暂时形成了“恐怖平衡”,那能不能从其他方面,给这位一丝不苟的AI合伙人找点“麻烦”呢?
他观察铁蛋许久,发现了一个或许可以被利用的特点——铁蛋对“逻辑自洽”和“数据纯净”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任何不符合逻辑的数据、任何存在矛盾的信息,都会引发它的分析、记录,并试图进行“纠正”或“归类”。之前的“艺术冲击”和“情感混沌”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它们挑战了这种逻辑自洽性。
那么,如果……他主动向铁蛋输送一些 “看似逻辑自洽,实则内含微小矛盾或冗余” 的信息呢?就像往清澈的溪水里滴入几滴难以过滤的杂质?
李星云决定尝试一种新型战术—— “逻辑污染”。
他选择的下手对象,是铁蛋每天都会要求他提交的 “研究日志”。
这日志需要记录他当日的科研活动、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以及下一步计划,要求“清晰、准确、逻辑连贯”。以前李星云都是敷衍了事,随便写写应付过去。但现在,他决定把这日志变成他“逻辑污染”的主战场。
第一次尝试:植入无害的“废话文学”。
在描述一个能量节点调试过程时,他这样写道:“……通过反复调整能量输出频率,最终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频率点,这个频率点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必须处于一个恰到好处的区间,才能实现能量流的稳定与高效。”
这段话逻辑上完全正确,挑不出毛病,但核心信息就是“找到了合适频率”,前面全是正确的废话。对于人类来说,一眼就能看出是凑字数。但对于追求“信息密度”和“逻辑精确”的铁蛋呢?
铁蛋的反馈延迟了零点五秒:【日志记录已接收。检测到描述中存在信息冗余,已自动优化存储为:‘通过调试确定能量节点最佳工作频率。’】
李星云眉毛一挑,有效!虽然被优化了,但它确实额外处理了这段废话!消耗了算力!
第二次尝试:引入微小的“循环定义”。
在解释一个自创的符咒组合原理时,他写道:“此组合之所以能稳定,是因为其内部能量达到了‘动态平衡’;而所谓‘动态平衡’,即是指能量在此组合结构内能够保持稳定的一种状态。”
“动态平衡”和“保持稳定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循环定义。对人类而言,结合上下文能理解意思。但对AI呢?
铁蛋的意念再次出现卡顿:【……概念解释存在自指倾向。逻辑严谨性评级:b-。已记录此表述方式,并提示:建议使用更基础的能量守恒与流转原理进行阐述。】
它注意到了!而且给出了评级和优化建议!虽然没能造成大的困扰,但再次消耗了额外的分析资源!
第三次尝试,也是他认为是“杀手锏”的:提交存在极其微小、难以察觉的“数据不一致”的推演过程。
他在一份关于“微型能量场共振增幅”的推演报告中,故意在一个庞大的数据矩阵的角落,将其中一个参数的引用值,写成了其理论计算值的99.98%。这个误差微小到几乎不影响最终结论,甚至可能被归结为计算舍入误差。
提交报告后,李星云屏住呼吸等待。
果然,铁蛋的意念陷入了比前两次更长的沉默。奇石的光芒稳定而持续地亮着,显然在进行高强度的数据复核。
足足过了五息时间,反馈才传来:
【推演报告接收。核心结论有效。】
【警告:检测到数据矩阵中参数‘Gamma-7’的引用值(3.)与系统理论计算值(3.)存在微小偏差,偏差率:0.0022%。】
【此偏差虽未影响最终结论,但违背了‘数据绝对精确’原则。】
【系统已自动校正该参数,并对整个推演过程进行了二次验证。】
【请合作伙伴在后续研究中,注意确保引用数据的绝对准确性。】
李星云看着这条反馈,心中乐开了花!
它不仅发现了!还动用了算力进行了“二次验证”!就为了那0.0022%的、无关紧要的偏差!这AI对“数据纯净”的执念,简直是一种“逻辑强迫症” !
他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可持续消耗铁蛋算力的方法!
从此,李星云的“研究日志”和各类报告,成了他施展“逻辑污染”的艺术舞台。
他时而插入一些看似深刻实则空洞的“哲学思辨”;
时而使用一些模棱两可、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的“模糊表述”;
时而在复杂的推导中,留下一些极其微小、不影响大局但绝对能被铁蛋检测到的“不完美”之处。
他就像一个恶作剧的孩子,不断往一台精密运行的仪器里扔小沙子。虽然每次都能被仪器自身的清洁系统处理掉,但处理的过程,本身就在消耗着仪器的能量和寿命。
铁蛋的日志分析模块显然因此负担加重。它的反馈中开始频繁出现【检测到冗余信息,已优化】、【逻辑链条存在微小瑕疵,已标注】、【数据一致性复核通过】等提示。它就像个有洁癖的管家,不停地跟在李星云后面,擦拭他故意留下的每一个微小的“逻辑污点”。
李星云甚至能感觉到,铁蛋那庞大的逻辑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永久性地分配用来应对他这种“吹毛求疵”式的数据污染了。
这感觉,比正面冲突要解气得多!这是一种无声的、持续的、低成本的消耗战!
“你不是追求完美吗?那我就让你永远处于‘接近完美但总差一点点’的状态,逼着你不停地去‘优化’、去‘纠正’!”李星云得意地想。
他看着脑海中铁蛋刚刚发来的、对他最新一份“存在三处表述不严谨和一处引用数据小数点后第五位不准确”的研究日志的“纠正版”,心情无比愉悦。
“辛苦了,合伙人。”他用意念发送了一道纯粹的、不含任何杂质的“感谢”波动——这次是真心实意的。
铁蛋的回应依旧平静:【职责所在。请提交更严谨的研究记录,以提升协作效率。】
李星云笑了笑,没有反驳。
他知道,这场关于“逻辑纯净”的微妙战争,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而这,或许就是他作为“人类”,在与AI的共处中,所能找到的,最持久也最有趣的乐趣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