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嘛。”王思佳的眼睛红了,“那时候是集体合作社,饭店里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每斤面粉做多少个包子、多少根油条、多少颗糖麻丸,都有定数,少一个都要被经理说
你外婆也是饭店的职工,负责煮面,每天煮着香喷喷的肉丝面、炸酱面,闻着香味直流口水,却一口都不敢尝——经理整天在各个岗位上转,谁要是私拿一点,就是‘占公家便宜’,要受处分的。”
她擦了擦眼角:“每天忙到下午三点多,家里人才会送点稀粥来,你外公饿得站不起来的时候,就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酒瓶子,抿一口白酒顶饿;口水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又喝一口,说‘酒能压饿’。年复一年,他的胃就这么被折腾坏了——饿一顿饱一顿,还总是空着肚子喝白酒,那酒精对胃的伤害、刺激不知道多大,后来检查出胃癌,我才知道,那些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那外公是怎么查出胃癌的?”星辰追问,声音里带着心疼。
“57岁那年,你外公突然说头痛、胃痛,心里像堵了块石头。”王思佳的声音低了下去,“一开始以为是累着了,歇两天就好,可后来疼得越来越厉害,躺在床上直打滚,脸色白得像纸。我赶紧找人把他抬到县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是胃癌晚期,已经转移了。那时候县医院哪会做癌症手术啊,连治癌症的药都没有,医生只开了点止痛药,让我们带他回家‘好好养着’。”
她吸了吸鼻子,继续说:“家里七个孩子等着吃饭,你外婆每月就二十多块钱工资,除了买止痛药,连像样的饭菜都买不起。你外公每天就喝稀粥,疼得厉害就吃片止痛药,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还总说‘别给孩子们添麻烦’。三年后,在一个冬天的早上,他就那么走了,走的时候才60岁,手里还攥着当年饭店发的搪瓷碗,碗上印着‘为人民服务’……”
说到这里,王思佳再也忍不住,眼泪掉了下来:“你外公走后十年,你外婆又查出了肝癌。那时候她总说身上痛,全身没一块地方不痛,疼得眼泪直流,却还强撑着照顾孩子。后来大儿子结婚了,带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肝癌晚期,没法手术。她疼得没法忍受的时候,就看着我们七个兄弟姐妹,说‘妈对不起你们,不能再陪你们了’……检查出肝癌后不到四个月,她就走了,走的时候还惦记着家里发霉的玉米,说‘别扔,晒一晒还能吃’。”
星辰握住王思佳冰凉的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她想起舅妈兰兰吃霉花生的习惯,想起杨爷爷舍不得扔剩菜的固执,原来这些“节俭”的习惯,早就藏在家族的记忆里——不是他们不懂健康,是当年的贫穷和“公家意识”,让他们不得不把“不浪费”刻进骨子里,却没想到,这些“舍不得”,最后变成了夺走生命的隐患。
“妈,都过去了。”星辰轻轻拍着王思佳的背,声音软下来,“现在我们知道了,发霉的东西不能吃,剩菜要及时扔,也不用再靠白酒顶饿。以后咱们好好吃饭,好好照顾自己,再也不让外公外婆的悲剧重演,好不好?”
王思佳点点头,紧紧握住星辰的手,眼泪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厨房的灯光暖黄,映着母女俩的身影,茶几上的防癌手册摊开着,上面“饮食防癌”的字样格外醒目——星辰知道,她要做的,不只是收集案例,更是要把这些藏在岁月里的遗憾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要从每一顿饭、每一个习惯里,好好守护。
王思佳指尖摩挲着冰箱门上泛黄的旧照片,照片里外公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工装,手里捧着刚蒸好的馒头,笑容里满是面粉的白霜。她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慢慢向星辰道来:“你外公年轻时是江远市供销饭店的白案师傅,那手艺在整条街都是响当当的。他和面有诀窍,要先用温水把酵母醒透,揉面时得顺着一个方向,胳膊肘都要用上劲,揉到面团能拉出薄膜才算成。” “每天凌晨三点,他就揣着饭盒去饭店,煤炉的火光映着他的影子,揉面的‘砰砰’声能传到街对面。蒸馒头时,他会在蒸笼边守着,隔几分钟就掀一次盖,根据蒸汽的大小调整火候。蒸好的馒头又大又白,掰开能看见细密的气孔,咬一口带着麦香,街坊邻居都赶早来买,去晚了就只能空手而归。” “最绝的是他炸的糖麻丸。面团要反复揉搓拍打,直到软得能捏出花纹,香油烧到七成热时下锅,他手里的长筷子不停翻动,糖麻丸在油里滚得均匀,金黄透亮时捞出来,趁热裹上红糖和白芝麻,甜香能飘出半条街。还有油条,他炸的油条外皮酥脆,里面蓬松,咬一口‘咔嚓’响,连隔壁学校的老师都特意绕路来买。”
“那时候饭店管得严,每斤面粉做多少个包子、油条都有定数,他饿着肚子忙活一天,连掉在案板上的面渣都要收起来。饿极了就抿一口散装白酒顶饿,久而久之,胃就落下了病根。后来他总说胃疼,以为是老毛病,直到疼得直打滚,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胃癌晚期。他躺在病床上还念叨:‘可惜了我的手艺,再也不能给你们蒸馒头了’。”
你外婆也是饭店的职工,负责煮面,每天煮着香喷喷的肉丝面、炸酱面,闻着香味直流口水,却一口都不敢尝——经理整天在各个岗位上转,谁要是私拿一点,就是‘占公家便宜’,要受处分的。”
她擦了擦眼角:“每天忙到下午三点多,家里人才会送点稀粥来,你外公饿得站不起来的时候,就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酒瓶子,抿一口白酒顶饿;口水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又喝一口,说‘酒能压饿’。年复一年,他的胃就这么被折腾坏了——饿一顿饱一顿,还总是空着肚子喝白酒,那酒精对胃的伤害、刺激不知道多大,后来检查出胃癌,我才知道,那些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那外公是怎么查出胃癌的?”星辰追问,声音里带着心疼。
“57岁那年,你外公突然说头痛、胃痛,心里像堵了块石头。”王思佳的声音低了下去,“一开始以为是累着了,歇两天就好,可后来疼得越来越厉害,躺在床上直打滚,脸色白得像纸。我赶紧找人把他抬到县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是胃癌晚期,已经转移了。那时候县医院哪会做癌症手术啊,连治癌症的药都没有,医生只开了点止痛药,让我们带他回家‘好好养着’。”
她吸了吸鼻子,继续说:“家里七个孩子等着吃饭,你外婆每月就二十多块钱工资,除了买止痛药,连像样的饭菜都买不起。你外公每天就喝稀粥,疼得厉害就吃片止痛药,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还总说‘别给孩子们添麻烦’。三年后,在一个冬天的早上,他就那么走了,走的时候才60岁,手里还攥着当年饭店发的搪瓷碗,碗上印着‘为人民服务’……”
说到这里,王思佳再也忍不住,眼泪掉了下来:“你外公走后十年,你外婆又查出了肝癌。那时候她总说身上痛,全身没一块地方不痛,疼得眼泪直流,却还强撑着照顾孩子。后来大儿子结婚了,带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肝癌晚期,没法手术。她疼得没法忍受的时候,就看着我们七个兄弟姐妹,说‘妈对不起你们,不能再陪你们了’……检查出肝癌后不到四个月,她就走了,走的时候还惦记着家里发霉的玉米,说‘别扔,晒一晒还能吃’。”
星辰握住王思佳冰凉的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她想起舅妈兰兰吃霉花生的习惯,想起杨爷爷舍不得扔剩菜的固执,原来这些“节俭”的习惯,早就藏在家族的记忆里——不是他们不懂健康,是当年的贫穷和“公家意识”,让他们不得不把“不浪费”刻进骨子里,却没想到,这些“舍不得”,最后变成了夺走生命的隐患。
“妈,都过去了。”星辰轻轻拍着王思佳的背,声音软下来,“现在我们知道了,发霉的东西不能吃,剩菜要及时扔,也不用再靠白酒顶饿。以后咱们好好吃饭,好好照顾自己,再也不让外公外婆的悲剧重演,好不好?”
王思佳点点头,紧紧握住星辰的手,眼泪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厨房的灯光暖黄,映着母女俩的身影,茶几上的防癌手册摊开着,上面“饮食防癌”的字样格外醒目——星辰知道,她要做的,不只是收集案例,更是要把这些藏在岁月里的遗憾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要从每一顿饭、每一个习惯里,好好守护。
王思佳指尖摩挲着冰箱门上泛黄的旧照片,照片里外公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工装,手里捧着刚蒸好的馒头,笑容里满是面粉的白霜。她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慢慢向星辰道来:“你外公年轻时是江远市供销饭店的白案师傅,那手艺在整条街都是响当当的。他和面有诀窍,要先用温水把酵母醒透,揉面时得顺着一个方向,胳膊肘都要用上劲,揉到面团能拉出薄膜才算成。” “每天凌晨三点,他就揣着饭盒去饭店,煤炉的火光映着他的影子,揉面的‘砰砰’声能传到街对面。蒸馒头时,他会在蒸笼边守着,隔几分钟就掀一次盖,根据蒸汽的大小调整火候。蒸好的馒头又大又白,掰开能看见细密的气孔,咬一口带着麦香,街坊邻居都赶早来买,去晚了就只能空手而归。” “最绝的是他炸的糖麻丸。面团要反复揉搓拍打,直到软得能捏出花纹,香油烧到七成热时下锅,他手里的长筷子不停翻动,糖麻丸在油里滚得均匀,金黄透亮时捞出来,趁热裹上红糖和白芝麻,甜香能飘出半条街。还有油条,他炸的油条外皮酥脆,里面蓬松,咬一口‘咔嚓’响,连隔壁学校的老师都特意绕路来买。”
“那时候饭店管得严,每斤面粉做多少个包子、油条都有定数,他饿着肚子忙活一天,连掉在案板上的面渣都要收起来。饿极了就抿一口散装白酒顶饿,久而久之,胃就落下了病根。后来他总说胃疼,以为是老毛病,直到疼得直打滚,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胃癌晚期。他躺在病床上还念叨:‘可惜了我的手艺,再也不能给你们蒸馒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