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华华婆婆抗癌经历的四点认知-《一抹星辰照斜阳》

  这天,周阳和星辰早早到了小区活动室,面对一群熟悉的大爷大嫂,星辰激动地说:“各位爷爷奶奶大叔大嫂,今天我和周阳来到小区,是想对杨爷爷和华华婆婆的事例作一个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好!都听你们的。”

  “好!”

  星辰说:“华华婆婆的抗癌经历可以说,是从心态到行动的健康指南,华华婆婆从与杨爷爷相似的高危生活习惯,到患食道癌后凭借积极应对实现康复,其经历如同一份鲜活的“抗癌说明书”,为普通人预防癌症、癌症患者对抗疾病提供了四点宝贵启示,具体可从心态、治疗、习惯、认知四个层面展开。”

  星辰清清嗓子说:“一 心态:“不惧癌”是抗癌的“精神特效药” 华华婆婆的抗癌之路,最核心的启示在于打破了“癌症=绝症”的认知枷锁,用“硬气”心态筑起对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拒绝恐惧内耗,避免自我放弃:不同于杨爷爷确诊肝癌后“天天哭、饭不吃、觉不睡”的绝望状态,华华婆婆从得知患食道癌起就保持清醒——医生告知“早期可手术”时,她第一反应是“赶紧切,切完我还得回家喂鸡”,甚至在术前还宽慰同病房病友“癌症就像地里长的草,拔了就完了”。

  这种“不被恐惧绑架”的心态,避免了因情绪崩溃导致免疫力骤降,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现实中,很多癌症患者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癌症的过度恐惧,华华婆婆的经历证明:恐惧是癌细胞的“帮凶”,心态稳则免疫力稳。

  允许短暂脆弱,更要主动“转场”:华华婆婆并非天生“无畏”,她曾趁儿子不在时偷偷抹泪,担心“没人给儿子做饭、看不到孙子结婚”。但她没有沉溺于脆弱,而是迅速调整:“哭能把病哭好?不如好好治,多陪家人几年”。

  这种“允许情绪流动,更懂主动抽离”的智慧,比“强行硬撑”更真实可行——普通人面对癌症时,不必强迫自己“完全不害怕”,但要像华华婆婆一样,给自己设定“情绪缓冲期”,之后迅速将注意力转向“如何治病、如何好好生活”,避免陷入“越怕越慌、越慌越垮”的恶性循环。

  二、治疗:“遵医嘱 主动配合”是康复的关键。 华华婆婆的经历颠覆了“癌症治疗全靠运气”的误区,凸显了“科学治疗 积极配合”的重要性,尤其对中老年患者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

  周阳说:“不迷信“偏方”,优先选择正规医疗:杨爷爷曾因“怕花钱、信偏方”延误肝癌治疗,而华华婆婆截然相反——从“咽东西像卡鱼刺”被儿子硬拉去县医院检查,到确诊后立刻同意手术,再到术后严格按医嘱吃药、复查,始终信任专业医生。她的康复证明:早期癌症(如她的食道癌早期)并非“不治之症”,及时规范治疗(手术切除 术后护理)可大幅提升治愈率(医学上早期食道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对普通人而言,身体出现异常信号(如长期吞咽疼痛、体重骤降)时,要像华华婆婆一样“不拖延、不侥幸”,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隐患。

  治疗中“不娇气、不任性”,平衡“休养”与“活动”:术后第二天,医生建议华华婆婆喝米汤,她嫌稀“没营养”,坚持要吃小米粥,理由是“多吃点才有劲跟病斗”;伤口未拆线时,她就慢慢在病房散步,拒绝“躺着不动”,说“老躺着身子会锈掉”。这种“适度积极”的配合方式,既避免了“过度休养导致身体机能退化”,又没有因“逞强”影响恢复——这对癌症患者尤其重要:术后康复不是“越躺越好”,而是要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恢复活动(如散步、轻度家务),同时保证营养摄入,像华华婆婆一样“把身体养得有劲儿,才能跟癌症耗”。

  三、习惯:“知错就改”是预防复发的核心 华华婆婆曾与杨爷爷共享“吃剩菜、发霉粮、长期吃泡菜”的高危习惯,但她在患病后彻底改变,用“习惯重构”筑牢了预防复发的防线,这对有相似生活习惯的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极具警示意义。

  彻底摒弃“致癌习惯”,不存“侥幸心理”:杨爷爷生前总说“老辈人都吃霉花生,没事”,而华华婆婆术后第一时间就让儿子“把家里剩菜全倒了、泡菜坛子埋了”,还在院子里立木牌“不吃剩菜,不碰霉粮”。她的转变戳破了“节俭=会过日子”的误区:剩菜反复加热会产生亚硝酸盐,发霉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是强致癌物(1毫克就可致癌),长期食用这些食物相当于“慢性服毒”。

  对普通人而言,华华婆婆的行动给出了明确指引:剩菜超过24小时就丢弃,发霉的花生、玉米、腌菜哪怕“看着还能吃”也坚决扔掉,别让“省钱”变成“花钱买病”。

  建立“健康新习惯”,让生活回归“烟火气”:术后的华华婆婆没有因“患癌”变得“娇气”,反而重新规划生活——早上绕村走两圈、上午喂鸡种菜、下午跟老伙计打牌、晚上学做新鲜菜。这种“规律作息 适度劳动 社交互动”的生活模式,既转移了对“癌症复发”的焦虑,又通过运动提升了免疫力,还通过社交保持了积极情绪。

  她的经历证明:癌症患者术后不必“躲在家里养着”,回归正常生活、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