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不辱使命,光复阳泉-《亮剑:横扫晋察冀》

  十二月七日上午,经过与师部的紧急电报沟通并获得批准后,在阳泉县城原日军旅团部,如今已成为晋中独立旅临时指挥部的院子里,旅长宋兴华、政委王信庭、参谋长熊德诚三人并肩而立。窗外,冬日的阳光洒满庭院,似乎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气象。

  “发吧。”宋兴华语气平静,眼神中却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熊德诚深吸一口气,对电讯处处长张平点了点头。张平会意,亲自坐到电台前,手指沉稳有力地敲击电键,将一份注定要震惊全国的电文,用明码发送了出去,如同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全国同胞、友军将士、各界仁人志士钧鉴:”

  “我军晋中独立旅,并配合友邻各部,经连日血战(故意模糊时间),已于昨日(十二月六日)午时,光复晋东重镇阳泉!此役,毙伤俘日伪军数千,缴获无算。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团旅团长长谷川正宪少将,负隅顽抗,已被我部击毙于其指挥部内!”

  “幸不辱命,特此通电全国,以慰国人!八路军晋中独立旅旅长 宋兴华、政委 王信庭、参谋长 熊德诚。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七日。”

  电波穿越山河,瞬间传遍大江南北。这封明码电报,如同在沉寂已久的抗日战场上引爆了一颗精神原子弹!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在各大城市坚持出版的地下党报纸和进步报刊,它们以最快的速度刊发出“号外”。报童们挥舞着墨迹未干的报纸,奔跑在街头巷尾,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号外!号外!八路军光复阳泉!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

  “惊天大捷!宋兴华旅长扬威晋中!”

  起初,人们还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惊疑。但当消息被多家渠道证实后,压抑已久的激情如同火山般喷发了!

  在重庆、在西安、在成都、在昆明……各大城市的街头,自发聚集起了游行庆祝的人群。学生们高举着横幅和标语,上面写着“庆祝阳泉大捷!”、“抗战必胜!”、“向八路军学习!”。工人、市民、商人、文化界人士纷纷加入游行的行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口号声震耳欲聋。

  “中华民族万岁!”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许多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朝着北方的方向,喃喃念叨着:“老天爷开眼了……咱们中国,还有能打的!”

  各地的八路军办事处门前,挤满了前来慰问和捐款捐物的群众。一筐筐鸡蛋、一匹匹布帛、一沓沓法币、银元……被热情的人们塞到办事处工作人员手中。

  “一点心意,给前线的将士们!”

  “八路军是好样的!宋旅长是英雄!”

  这股欢庆的浪潮尚未平息,仅仅一天之后,一份由《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更为详实和震撼的报道,如同又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关注中国战场的人们的心上!

  巨大的黑色标题触目惊心——《抗战以来最大之胜利!我军全歼日军第110师团于晋中!》

  报道详细叙述了(有所保留、修饰)以八路军晋中独立旅为核心,386旅、385旅、决死纵队等多部协同作战,在正太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经过一系列巧妙布局与艰苦战斗,最终将日军精锐的第110师团主力分割包围,并予以彻底歼灭的伟大胜利!报道中着重提到了宋兴华及其领导的晋中独立旅在战役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配发了缴获日军大量武器装备以及俘虏日军的画面。

  “全歼……一个日军师团?”

  “我的天!这可是甲种师团啊!”

  “自抗战以来,从未有过如此大捷!”

  “宋兴华!又是这个宋兴华!”

  如果说收复阳泉、击毙旅团长是点燃了全民的激情,那么全歼日军一个完整师团的捷报,则是在这激情之上,又注入了无比的震撼和强大的信心!各大报社,无论政治倾向如何,都无法忽视这一石破天惊的消息,纷纷转载、评论。捷报像雪片一样,疯传四方,甚至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英、苏等国主要报纸的国际版面上。路透社、塔斯社、合众国际社的记者纷纷发电询问详情,宋兴华这个名字,又一次进入了国际视野。

  与此同时,《新华日报》以及多家同情共产党的报刊上,都刊登了晋中独立旅的大幅招兵广告,广告词朴实而有力:“抗日猛将宋兴华麾下晋中独立旅,诚招爱国志士,共驱日寇,复我河山!尤其欢迎熟悉东北情势、矢志打回老家的东北籍兄弟入伍!”

  这则招兵广告,在特定的群体中,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号召力。

  散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原东北军官兵,以及“九一八”后流亡入关的东北百姓,看到这捷报和招兵广告,内心的震撼与激动无以复加。

  “宋兴华……他真宰了一个鬼子师团?”一个原东北军的连长,捏着报纸的手微微颤抖,眼中迸发出异样的光彩。

  “大哥!看到了吗?咱们中国军队,也能成建制地消灭鬼子师团了!”一个年轻的东北流亡学生对着同伴激动地喊道。

  “招兵!还是宋旅长的部队!他打鬼子狠啊!”一个在西安街头做苦力的东北汉子,抹了把脸,“在这受这窝囊气干啥?去山西!投宋旅长!打回老家去!”

  “对!跟着这样的长官,打鬼子才痛快!才有盼头!”

  “走!去山西!”

  一股无形的洪流开始涌动。许多离开东北军后郁郁不得志的官兵,许多怀着国仇家恨的东北青年,许多在关内艰难求生的东北百姓,在宋兴华这面旗帜和“打回老家”的号召下,纷纷收拾行囊,想方设法,向着山西,向着晋中独立旅所在的方向汇聚。社会各界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在踊跃为共产党捐款捐物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多有识之士和热血青年投身到这滚滚的抗日洪流之中。

  重庆,黄山官邸。

  常凯申拿着侍从室呈送上来的电报和厚厚一叠各地庆祝活动的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烦躁地在书房里踱步,手中的文明杖重重地顿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娘希匹!成建制歼灭日军师团……击毙旅团长……”他喃喃自语,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与忌惮,“我数百万国军将士,浴血奋战数年,牺牲无数,虽毙伤倭寇二十余万,却从未有过如此战果!连歼灭其一个联队都未曾做到……他宋兴华,一个八路军的旅长,他凭什么?难道真是孙武再世、白起重生不成?”

  他猛地停下脚步,看向一旁的陈/布/雷:“彦及,你说,这个宋兴华,为何就不能是我黄埔学生?为何就不能为国府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