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营地讲话-《亮剑:横扫晋察冀》

  正在他沉思时,一阵清脆的声音传来:“宋旅长,在看什么呢?这么入神。”

  宋兴华抬头,看见程欣走了过来,她鼻尖冻得微微发红,却更添了几分俏丽。她好奇地看着宋兴华手中的档案册。

  “是这些学生的资料。”宋兴华将档案递过去一些,示意她也可以看看,“都是满怀抗日热情的优秀青年,只是专业分布上,和我们当下的急需有些出入。”

  程欣接过粗略翻看,很快也发现了问题:“是啊,学文艺师范的居多,理工医军的太少了。咱们根据地确实更缺医生、工程师和军事干部。”她顿了顿,目光投向队伍中那些穿着日式军装,却臂缠红旗袖标的士兵,压低声音问:“宋旅长,我一直很好奇,这些日本士兵……他们真的是我们的同志?我看他们纪律很好,眼神也很不一样。”

  宋兴华点了点头,郑重介绍道:“他们属于‘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军’第一团,我们通常叫冈田团。他们确实是由日军俘虏转化而来的同志和兄弟。最初只有几十人,现在发展到了一千多人。他们在战斗中非常勇敢,屡立战功,总部还授予了他们‘和平守望者’的锦旗和集体一等功。”

  “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军?”程欣眼中闪过震惊和兴奋的光芒,“这简直是国际主义精神的典范!是极具震撼力的新闻题材!宋旅长,我能给他们拍几张照片,采访几位战士吗?这报道出去,一定能极大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也能瓦解日军的军心!”

  然而,宋兴华却缓缓但坚定地摇了摇头:“程记者,你的想法很好,但我不能同意。”

  “为什么?”程欣不解,这样的新闻价值之大,她相信任何一位指挥官都不会拒绝。

  宋兴华目光扫过那些沉默行军的同盟军战士,语气沉凝:“因为他们的家人还在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残暴你我都清楚。如果他们的面容和事迹被公开报道,即便用的是化名,也存在极大的风险。一旦身份暴露,他们在日本的亲人很可能会遭到残酷的迫害甚至杀害。新闻再重要,再能鼓舞士气,也重不过活生生的人命。对于同盟军的存在,我们能瞒多久就瞒多久,这是对他们最基本的保护。”

  程欣愣住了,她完全没想到这一层。看着宋兴华严肃而带着悲悯的神情,她瞬间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和重量。一股敬意油然而生,这位年轻的旅长不仅会打仗,更有着超越时代的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您说得对,宋旅长。”程欣惭愧地点点头,“是我考虑不周,只看到了新闻价值,忽略了背后的风险和人伦。我放弃采访和拍照。”她再次看向宋兴华时,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和钦佩。这个男人,杀伐决断,战功赫赫,却又心思缜密,体恤部下,甚至能考虑到敌方国土上军属的安危,这种矛盾而独特的气质,让她越发好奇。

  她转换了话题,指着那些学生问道:“那……宋旅长,您打算怎么安排这些青年学生呢?他们的专业似乎和眼下的战斗直接关联不大。”

  宋兴华早已胸有成竹,回答道:“人尽其才,悉用其力。文学艺术专业的,可以编入旅政治部宣传科,发挥他们的特长,写标语、画宣传画、编演戏剧,鼓舞部队士气,发动群众。师范教育专业的,可以进入组织科或民运科,负责战士的文化教育、扫盲工作,以及驻地周边的群众组织和教育工作。”

  他顿了顿,继续道:“理工科的学生虽然少,但非常宝贵。我们会把他们加强到后勤部,参与根据地的基础建设和军工生产。我计划建立简易的军工厂,复装子弹,甚至尝试生产迫击炮弹。这些都需要技术人才。医疗专业的全部补充到旅野战医院和各团卫生队,他们是救死扶伤的天使。有军事背景的,直接编入新兵营接受强化训练,作为基层军官苗子培养。”

  “复装子弹?生产炮弹?”程欣再次感到惊讶,“我们……我们已经能自己生产这些了吗?”

  宋兴华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事在人为。没有机器,我们可以想办法造简易的;没有技术,可以摸索学习。鬼子能卡我们的脖子一时,卡不了一世。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一套后勤保障体系,哪怕最初很简陋,也能大大缓解前线压力。”他并没有透露系统的存在,而是将其归结为根据地的自力更生。

  程欣听着宋兴华条理清晰、眼光长远的安排,目光几乎无法从他身上移开。他描述的未来蓝图,远超出现阶段绝大多数八路军指挥员的思维范畴。他身上那种强烈的自信,那种仿佛一切难题皆有解决方案的从容,那种不同于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因陋就简、得过且过”的积极进取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她。

  傍晚时分,队伍在一处背风的山谷扎营。宋兴华亲自选定宿营地点,地势较高、易于排水、视野开阔且有多条撤离路线。在他的指挥下,警卫排和同盟军士兵熟练地砍伐树木、清理场地、挖掘简易厕所以及防炮洞。学生们则在战士们的指导下,学习搭建行军帐篷、挖掘散兵坑。

  宋兴华将全体学生集合起来,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讲话。他首先欢迎了大家的到来,肯定了他们的爱国热情,然后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当前的艰苦环境和可能面临的危险。

  “……同志们,欢迎你们来到抗日前线。这里没有安逸的课堂,只有血与火的考验。你们选择了这条最艰苦的路,我代表晋中独立旅全体官兵,向你们致敬!”宋兴华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到了驻地,你们不会立刻进入岗位。所有非军事专业的人员,首先必须接受为期七天的军事基础训练!目的是让你们掌握最基本的战场生存技能:步枪瞄准射击、手榴弹投掷、战场隐蔽、防空防炮、战场急救。我知道这很辛苦,也很枯燥,但这是对你们生命负责!只有活着,才能更好地为抗战服务!”

  学生们鸦雀无声,认真地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