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硅谷挖角与轩辕启动-《重生97我有超级阅读器爽翻天》

  星辰半导体“蓬莱”芯片顺利完成流片,像一剂强效强心针,瞬间点燃了整个星辰集团的士气。但林晓没半分时间沉浸在这份初胜的喜悦里——他的目光早已越过芯片赛道,锁定了更艰巨、也更关键的战略高地:智能出行。

  “星辰智行”筹备办公室里的气氛,比此前芯片团队攻坚时还要凝重。墙面正中并排挂着两张图,视觉冲击力十足:左侧是传统汽车的机械结构图,齿轮、管线缠绕如密网,满是工业时代的厚重感;右侧则是林晓亲手绘制的电子电气架构图,一枚亮红色的“中央计算单元”居于核心,周边模块如星轨般规整排布,透着未来感。几位从国内老牌车企高薪请来的工程师,盯着“软件定义汽车”“全线控底盘”“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这些陌生概念,脸上满是难色,连指尖都透着无措。

  “林总,”一位鬓角染霜的底盘调校专家率先开口,指尖还在摩挲着桌上的机械图纸,语气里带着几分谨慎的试探,“您说的这些理念,确实够前沿。可汽车不是手机,是要扛着人命的——现在的供应链、技术体系,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磨出来的稳妥。我们是不是该缓一缓?先从燃油车或混动切入,慢慢加电控功能,风险也小些?”

  另一位负责动力系统的工程师立刻附和,语气里藏着担忧:“尤其电池和电机,全球都没成熟的高性能方案。丰田普锐斯那套混动,电池包能量密度低得很,靠的就是省油;我们要做纯电,续航焦虑和成本控制这两座山,怎么跨过去?”

  传统思维的桎梏、固有技术路径的枷锁、核心人才的断层,像三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刚起步的“星辰智行”喘不过气。没有敢打破常规的顶尖人才,再宏大的出行蓝图,也只是悬在空中的泡影。

  林晓安静地听着这些保守却务实的建议,脸上没显露出丝毫喜怒。他懂这些老工程师的顾虑——安全与可靠,本就是汽车工业刻在骨子里的底线。但他更清楚,若被这底线捆住手脚,永远也赶不上即将席卷行业的技术风暴。

  “诸位的担忧,我记在心里。”林晓缓缓站起身,走到墙边,指尖重重落在手绘架构图的“中央计算单元”上,力道大得几乎要戳破纸面,“但我们得想明白:渐进式改良,顶多给马车装个更快的马达;而我们要做的,是直接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汽车。”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个人,声音沉稳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安全问题,不能靠守着机械结构的‘老本’解决,得靠更精密的电子冗余、更智能的AI算法去兜底;电池和电机的瓶颈,也得用新的化学体系、新的材料技术、新的控制逻辑去撞开。”

  “至于人才……”林晓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锐利的光,“国内找不到,我们就把网撒向全球;没有现成的团队,我们就亲手搭建、亲手打磨。”

  他转头看向苏清雪,语气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决绝:“清雪,以集团名义发‘星海邀约’,目标锁定四个领域:电池能源、电机电控、自动驾驶算法、汽车电子架构。不计成本,我要让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华人面孔,都出现在我们的名单上。”

  “明白。猎头公司那边需要提前对接资源吗?”苏清雪迅速掏出平板记录,笔尖划过屏幕的声音格外清晰。

  “用猎头,但不依赖猎头。这次,我亲自去。”林晓的话落地有声,藏着要搅动全球人才市场的决心。一场席卷硅谷、底特律、斯图加特的人才争夺战,即将由这位东方年轻企业家拉开序幕。

  一周后,美国硅谷,帕罗奥图市的一家小众咖啡馆里。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晓对面坐着位三十出头的华人工程师——李明哲,黑框眼镜后的眼睛里带着熬夜后的红血丝,指尖还沾着淡淡的焊锡味。他现在在一家顶尖半导体公司做电源管理芯片设计,却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砸进了锂电池研究,发表的几篇前瞻性论文,在行业里几乎没掀起波澜。

  “李博士,你那篇《高镍三元正极与硅碳负极复合体系的电化学性能研究》,我逐字读过。”林晓没绕任何寒暄,一开口就戳中对方的核心研究,“以你目前的实验数据,这条技术路径能把电芯能量密度做到多少?”

  李明哲愣了足足两秒——他没料到这位在国内科技圈声名鹊起的老板,会对自己的“冷门研究”如此熟悉。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谨慎:“理论上能突破250wh\/kg,但循环寿命和热失控问题是死结,现在的技术手段根本解不开。”

  “如果我给你一个完全自主的实验室,每年不低于五千万美金的研究经费,还有‘伏羲’AI全程辅助的材料计算与模拟测试平台——你的唯一任务,就是攻克这个‘死结’,为量产电动车造一颗安全又强劲的‘心脏’。”林晓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亮得惊人,“你愿意回国,跟我一起干吗?”

  李明哲的指尖下意识攥紧了冰凉的咖啡杯壁,心脏骤然加速。这样的资源支持、这样毫无保留的信任,是他在现有公司里,作为“非主流研究方向”的工程师,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几乎同一时间,类似的场景在硅谷的科技园区、底特律的汽车研发中心、斯图加特的工程实验室里轮番上演。林晓手里握着“星枢”筛选出的精准人才档案,心里装着重生者对这些人未来成就的“先知”,再加上星辰集团砸出的雄厚财力、描绘的“重新定义出行”的宏大愿景,像一位精准的猎手,每一步都踩中这些顶尖人才心里最痒的抱负、最痛的瓶颈。

  有人被“造一辆改变世界的车”的梦想点燃,有人被“无拘无束搞研发”的自由吸引,更有人因为林晓能准确说出自己“不被重视的研究痛点”,生出了“终于遇知音”的感动。短短一个月,二十多位在各自领域能扛大旗的华裔专家,先后接过了“星辰智行”的橄榄枝。一支覆盖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智能电动车“梦之队”,悄然搭起了骨架。

  星辰集团总部,新落成的“星辰智行”研发中心里,一场特别的项目启动会正在进行。台下坐着的,不再是满脸疑虑的传统工程师,而是一群眼里闪着智慧与兴奋的技术精英,桌上的笔记本电脑里,早已存满了各自的技术构想。

  林晓站在台上,身后的巨幕骤然亮起——“轩辕”项目的Logo赫然在目:玄色基底上,古代战车的凌厉轮廓与现代汽车的流线型设计交织,中间刻着一道象征“开拓”的光痕,透着股穿越千年的力量感。

  “‘轩辕’,是我们先祖开疆拓土的名字,藏着敢闯未知、敢破常规的劲儿。”林晓的声音在会场里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就是要把这份开拓精神,刻进未来出行的车轮里。”

  他抬手按下遥控器,屏幕上清晰跳出“轩辕”的核心目标:纯电驱动、L4级自动驾驶能力、整车otA持续进化——每一个关键词,都让台下的专家们眼神更亮了几分。

  台下,刚从硅谷回来的李明哲攥紧了拳头,指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这里没有论资排辈的束缚,没有部门墙的阻隔,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用不完的研发资源。

  “诸位,我们要走的路,以前没人走过。”林晓环视着这群他费尽心力聚来的精英,声音里满是笃定,“前路肯定有荆棘,有难关,但我信——靠你们的才智,靠我们拧成一股绳的信念,一定能闯出让‘轩辕’、让中国、也让整个世界都认可的康庄大道!”

  热烈的掌声在研发中心里炸开,不是敷衍的场面话,是发自内心的兴奋,是为即将到来的行业革命,为自己要亲手创造的未来。

  会议刚结束,林晓的手机就响了,来电显示是顾漫书。

  “听说你把硅谷和底特律搅得天翻地覆?”顾漫书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却藏着几分探究,“好几个做汽车投资的老朋友都来问我,你到底想干什么。”

  “没什么复杂的,只是想造一辆真正属于未来的车。”林晓靠在窗边,语气轻松。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顾漫书意味深长的回应:“希望你最后造出来的车,能配得上你挖走的这些‘大脑’。”

  挂了电话,林晓看向窗外——楼下的车流缓缓移动,像被时代拖着走的旧齿轮。他知道,“轩辕”项目会比“星火”手机面临更残酷的竞争、更难啃的难关。但他手里握着的,是全球顶尖的人才团队,是超前时代的技术构想——这张王牌,足够让他有底气,去撞开那个百年未变的汽车产业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