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腌菜摊“汉代陶罐”-《我就卖个假古董,怎么就成大佬了》

  第六十一章 腌菜坛“汉代陶罐”,发簪藏玄机

  李胖子说走就走,没过三天就查好了路线——邻市一个刚通公路的深山古村,据说每月初一有赶集,村民会把家里的老物件拿出来摆摊。他大清早拽着陈夜出发,一路念叨:“这次我指定先下手!争取捡个几十万的大漏,让你看看胖爷的眼光!”

  赶到集市时,土路上已经摆满了小摊,竹筐、旧农具、老瓷碗堆得五花八门。李胖子眼睛瞪得溜圆,穿梭在摊位间,恨不得把每个物件都扒拉一遍。没走多远,他突然停在一个老太太的摊位前,盯着地上一个黑黝黝的陶罐惊呼:“我的天!汉代弦纹陶罐!”

  那陶罐肚大颈细,表面有几道浅浅的纹路,看着确实有些年头。李胖子一把抱起来,凑到鼻子前闻了闻,又用手敲了敲,“咚咚”的闷响让他更兴奋了:“你听这声音!纯手工烧制,胎质细腻,绝对是汉代的真品!最少值五十万!”

  老太太被他吓了一跳,连忙说:“这是我家腌咸菜的坛子,用了二十多年,口沿还磕了个豁口,你要是要,三十块钱拿走。”

  “三十块?”李胖子拍着大腿笑,“大娘您太实在了!这可是国宝级的老物件,我给您一百块!”他生怕别人抢,当场扫码付钱,抱着陶罐就不撒手,还偷偷开启了直播。

  屏幕里瞬间涌进不少粉丝,李胖子对着镜头炫耀:“家人们!刚捡的大漏!汉代陶罐,当年说不定是王公贵族用的,现在只要一万块,谁先下单谁赚!”

  他正唾沫横飞地讲解,陈夜走过来,瞥见陶罐内壁残留的咸菜渣,忍着笑说:“李哥,你闻闻这味,确定是汉代的?”

  李胖子一愣,再凑上去闻,一股淡淡的咸菜味直冲鼻腔。他手忙脚乱地擦了擦内壁,却越擦越明显,弹幕已经笑翻了:“哈哈哈哈咸菜味的汉代陶罐?”“胖爷又翻车了!”“这是刚从腌菜缸里捞出来的吧?”

  “别瞎说!”李胖子急了,指着罐口的豁口,“这是岁月侵蚀的痕迹!古代陶罐用来盛粮食,难免有残留气味,很正常!”他说着就要晃陶罐证明,结果手一滑,陶罐“哐当”一声砸在地上,罐底磕掉一块,露出里面印着的红色小字——“xx牌咸菜专用坛,1998年出品”。

  粉丝们笑得更欢了:“1998年的汉代?穿越了?”“胖爷这漏捡得太接地气了!”李胖子脸涨得通红,捡起陶罐欲哭无泪:“现在的仿品也太逼真了!连咸菜味都做出来了!”

  陈夜没忍住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转头看向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摊。摊主是个老汉,面前摆着一堆旧银饰,大多是氧化发黑的镯子、耳环。陈夜的目光落在一支小巧的银簪上,簪头是镂空的梅花,看着普通,却有一丝微弱的银白色灵光萦绕。

  他拿起银簪,指尖触及的瞬间,灵光更清晰了——簪子尾部有个可拆卸的小卡扣,里面似乎藏着东西。“大爷,这簪子多少钱?”

  “二十块,这是我老伴的陪嫁,放了几十年了,也不值钱。”老汉随口说道。

  陈夜付了钱,刚把簪子收好,李胖子抱着腌菜坛凑过来:“你又买啥破玩意?还不如我这陶罐,起码能装东西。”他说着把陶罐往摊位上一放,结果没放稳,里面竟然掉出半颗干瘪的咸菜疙瘩。

  弹幕笑到刷屏:“救命!还有赠品!”“胖爷这波血赚,又得陶罐又得咸菜!”李胖子气得关掉直播,把陶罐塞给老汉:“大娘,这坛子我不要了,您留着再腌咸菜吧!”老太太乐呵呵地接过去,还塞给他一把自家种的山楂。

  回到车上,李胖子啃着山楂嘟囔:“气死我了,又没捡到好东西。你那簪子到底有啥好的?”陈夜把银簪拿出来,用纸巾擦掉表面的氧化层,露出洁白的银质,然后轻轻按下簪头的梅花,“咔哒”一声,簪杆尾部弹出一个极小的暗格,里面藏着一张卷得细细的黄纸。

  “这是啥?”李胖子凑过来,眼睛都看直了。陈夜展开黄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小字,是民国时期的简体字,记录着簪子的来历——原来是民国初年一位昆曲名角的随身之物,簪子是纯银打造,还镶嵌了细小的珍珠,只是珍珠早已脱落。

  “这簪子工艺精细,又是民国名人用过的,最少能卖两万块。”陈夜笑着说。

  李胖子眼睛一亮,一把抢过簪子仔细端详:“真的?两万块?早知道我就先看银饰了!”他拍着大腿懊悔,又立刻满血复活,“没事!下次赶集咱们还来!我就不信我捡不到真正的大漏!”

  陈夜看着他一会儿沮丧一会儿兴奋的样子,无奈地笑了。车窗外,深山古村的炊烟袅袅升起,集市上的喧闹渐渐远去。博古斋的捡漏之旅还在继续,虽然总有乌龙和笑话,但那些藏在平凡物件里的小惊喜,还有两人打打闹闹的日常,正是这段旅程最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