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会议中心的报告厅外,晨光刚漫过台阶,就已经围了不少人。有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有揣着笔记本的行业分析师,还有几个穿着联合实验室工服的年轻人,互相整理着衣领,脸上又紧张又期待——今天这场技术公开答辩会,不仅是“守护者”系统的生死关,也是他们这群人的心血能不能被看见的关键。
林悦站在后台入口,指尖轻轻拽了拽深蓝色套装的衣领。这套衣服是苏雯陪她挑的,说“显得专业又不刻板”,可她总觉得领口有点紧,大概是连日熬夜没消肿的缘故。化妆师刚补完最后一点遮瑕,遮住了眼底的青黑,镜子里的人眼神亮得很,像淬了光的钢。
“紧张吗?”陆寒洲的声音从身侧传来。他没穿平时常穿的深色西装,换了件浅灰色的,少了点疏离感,多了几分沉稳。他本可以坐在前排贵宾席,却非要跟她待在后台,说“这样你回头就能看见我”。
林悦深吸了口气,抬眼看向他,嘴角勾出个浅淡的笑:“要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更多是盼着。”她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碰了碰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答辩要用的所有资料,从架构图到检测报告,她前一晚还反复检查了三遍,“我等这一刻,等了快两年了,从‘守护者’第一次在电脑上跑通程序开始。”
陆寒洲没再多说,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后台的广播响了,提醒答辩人准备入场。林悦整理了下袖口,转身走向主席台入口,脚步比想象中稳得多。
九点整,报告厅的灯光骤然亮起。林悦刚走到主席台中央,台下的目光就像潮水般涌过来——有审查组专家严肃的审视,有媒体记者好奇的打量,还有几个坐在后排的人,眼神里明摆着“等着看笑话”的不屑。她没慌,对着台下微微鞠躬,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去,清晰又平静:“各位好,我是林悦,晟煊-启明联合实验室‘守护者’系统的技术负责人。接下来,我将从核心架构、安全机制、伦理考量和应用前景四个方面,为大家做汇报。”
身后的投影屏亮起,第一张ppt就是“守护者”系统的整体架构图。林悦的手指点在屏幕上,从“感知层”到“决策层”,再到“执行层”,每一个模块的功能都讲得条理分明。她没堆砌专业术语,反而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这套系统就像一个‘智能安保团队’,感知层是巡逻的警卫,能识别异常;决策层是指挥官,会判断风险等级;执行层是行动组,负责快速响应——三者环环相扣,又能互相监督。”
台下有人轻轻点头。坐在前排的审查组组长,也就是工信部的张司长,原本皱着的眉头,稍微松了点。
真正的考验,在质询环节才开始。第一个提问的是网络安防领域的权威专家李教授,他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点锐利:“我注意到你们提到了‘混沌验证’架构,这种架构的优势是响应快,但缺点也很明显——不可解释性强,万一系统做出错误决策,你们怎么追溯原因?总不能让用户对着一个‘黑箱’买单吧?”
这个问题很刁钻,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林悦却很从容,抬手切换到下一页ppt,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动态数据流的模拟动画:“李教授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考虑过。您看,这是系统的‘决策溯源模块’——每一次判断,都会生成实时日志,记录下用了哪些数据源、调用了哪些算法模型,甚至连参数调整的过程都有记录。”她指着动画里一条闪烁的红线,“比如上次模拟金融风控场景,系统拒绝了一笔贷款申请,通过这个模块,我们能清晰看到,是因为申请人的负债占比超过了50%,且近三个月有两次逾期记录——所有依据都公开透明,不存在‘黑箱’问题。”
李教授盯着屏幕看了半天,又问:“那如果遇到极端情况,比如日志被篡改怎么办?”
“我们采用了区块链存证技术。”林悦立刻调出另一份报告,“这是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区块链存证检测结果,数据篡改难度等级为‘极高’,相当于要同时破解分布在全国10个节点的加密系统,可能性低于0.0001%。”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提问就没停过。有专家问数据隐私保护,林悦就拿出差分隐私技术的应用案例,说“我们能在不获取用户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完成模型训练,比如医疗场景中,医院只需提供数据特征,不用暴露患者信息”;有专家问系统抗攻击能力,她就展示上个月的极限测试报告,“连续72小时承受10万次每秒的ddoS攻击,系统核心功能零中断”;还有专家问技术落地的成本,她干脆给出了详细的成本测算表,“与传统安防系统相比,‘守护者’能降低30%的运维成本,投资回报周期约18个月”。
她回答得又快又准,偶尔遇到不确定的问题,也不逞强,会坦诚说“这个问题我们目前还在优化,计划下个月引入更先进的算法模型,届时会公开测试数据”——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反而让台下的质疑声越来越小。
坐在后排的实验室员工们,越听越激动。王栩悄悄跟身边的同事说:“林总这状态,简直像开了挂!”同事点点头,手里的笔飞快记着,心里琢磨着“回头要把林总的回答整理成文档,以后客户再问,就能直接用了”。
三个小时的答辩会,眨眼就过去了。当主持人宣布“质询环节结束”时,台下突然响起了掌声——一开始只是零星几声,后来越来越响,连张司长都放下了笔,跟着鼓掌。林悦站在台上,鞠躬的瞬间,眼眶有点发热。她抬头看向后台入口,正好对上陆寒洲的目光,他眼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对着她轻轻竖了个大拇指。
就在这时,报告厅的侧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灰色夹克的男人,戴着鸭舌帽,帽檐压得很低,在助理的陪同下,悄无声息地坐在了最后一排的角落。陆寒洲在后台通过监控屏幕看到他时,心脏猛地一沉——那个轮廓,他太熟悉了,是陆怀瑾!
他怎么会来?是宋雅让他来的,还是他自己要来?陆寒洲的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疑问。陆怀瑾当年因为“星云数据”案跟陆家决裂,远走海外,这么多年都没消息,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还选在“守护者”答辩会的现场——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答辩会正式结束后,林悦被一群人围着祝贺。有媒体想采访她,有企业代表想谈合作,她笑着应付了几句,就赶紧往后台走——她想第一时间跟陆寒洲分享这份喜悦。可刚走到后台,就看见陆寒洲盯着监控屏幕,脸色凝重得吓人。
“怎么了?”林悦走过去,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屏幕。
陆寒洲指着最后一排那个戴鸭舌帽的身影:“那是我小叔,陆怀瑾。”
林悦的心猛地一跳。她当然知道陆怀瑾——当年查父亲苏航的案子时,她在旧文件里见过这个名字,知道他是父亲的挚友,也是“星云数据”的核心成员。她还没反应过来,屏幕里的陆怀瑾突然抬起了头,帽檐下的眼睛正好对着监控镜头。
隔着遥远的距离和闪烁的灯光,林悦清晰地看到了那双眼睛——深邃、复杂,带着点沧桑,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审视。那眼神没有敌意,却也谈不上善意,更像是在评估一件“感兴趣的物品”。没等林悦再多看,陆怀瑾就重新压低帽檐,起身跟着助理,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报告厅,像从来没来过一样。
后台的气氛,瞬间冷了下来。林悦刚有的喜悦,像被泼了盆冷水,凉了半截。她看着陆寒洲,轻声问:“他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陆寒洲摇了摇头,眉头紧锁:“不知道,但肯定没那么简单。”他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陆怀瑾的出现,可能会让原本刚明朗的局势,再次变得复杂起来。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亮,透过玻璃照进后台,却驱散不了两人心里的阴霾。破晓之光确实刺破了云层,但在晨曦的薄雾里,还有更难捉摸的身影在游荡,等着把平静再次搅乱。
林悦站在后台入口,指尖轻轻拽了拽深蓝色套装的衣领。这套衣服是苏雯陪她挑的,说“显得专业又不刻板”,可她总觉得领口有点紧,大概是连日熬夜没消肿的缘故。化妆师刚补完最后一点遮瑕,遮住了眼底的青黑,镜子里的人眼神亮得很,像淬了光的钢。
“紧张吗?”陆寒洲的声音从身侧传来。他没穿平时常穿的深色西装,换了件浅灰色的,少了点疏离感,多了几分沉稳。他本可以坐在前排贵宾席,却非要跟她待在后台,说“这样你回头就能看见我”。
林悦深吸了口气,抬眼看向他,嘴角勾出个浅淡的笑:“要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更多是盼着。”她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碰了碰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答辩要用的所有资料,从架构图到检测报告,她前一晚还反复检查了三遍,“我等这一刻,等了快两年了,从‘守护者’第一次在电脑上跑通程序开始。”
陆寒洲没再多说,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后台的广播响了,提醒答辩人准备入场。林悦整理了下袖口,转身走向主席台入口,脚步比想象中稳得多。
九点整,报告厅的灯光骤然亮起。林悦刚走到主席台中央,台下的目光就像潮水般涌过来——有审查组专家严肃的审视,有媒体记者好奇的打量,还有几个坐在后排的人,眼神里明摆着“等着看笑话”的不屑。她没慌,对着台下微微鞠躬,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去,清晰又平静:“各位好,我是林悦,晟煊-启明联合实验室‘守护者’系统的技术负责人。接下来,我将从核心架构、安全机制、伦理考量和应用前景四个方面,为大家做汇报。”
身后的投影屏亮起,第一张ppt就是“守护者”系统的整体架构图。林悦的手指点在屏幕上,从“感知层”到“决策层”,再到“执行层”,每一个模块的功能都讲得条理分明。她没堆砌专业术语,反而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这套系统就像一个‘智能安保团队’,感知层是巡逻的警卫,能识别异常;决策层是指挥官,会判断风险等级;执行层是行动组,负责快速响应——三者环环相扣,又能互相监督。”
台下有人轻轻点头。坐在前排的审查组组长,也就是工信部的张司长,原本皱着的眉头,稍微松了点。
真正的考验,在质询环节才开始。第一个提问的是网络安防领域的权威专家李教授,他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点锐利:“我注意到你们提到了‘混沌验证’架构,这种架构的优势是响应快,但缺点也很明显——不可解释性强,万一系统做出错误决策,你们怎么追溯原因?总不能让用户对着一个‘黑箱’买单吧?”
这个问题很刁钻,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林悦却很从容,抬手切换到下一页ppt,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动态数据流的模拟动画:“李教授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考虑过。您看,这是系统的‘决策溯源模块’——每一次判断,都会生成实时日志,记录下用了哪些数据源、调用了哪些算法模型,甚至连参数调整的过程都有记录。”她指着动画里一条闪烁的红线,“比如上次模拟金融风控场景,系统拒绝了一笔贷款申请,通过这个模块,我们能清晰看到,是因为申请人的负债占比超过了50%,且近三个月有两次逾期记录——所有依据都公开透明,不存在‘黑箱’问题。”
李教授盯着屏幕看了半天,又问:“那如果遇到极端情况,比如日志被篡改怎么办?”
“我们采用了区块链存证技术。”林悦立刻调出另一份报告,“这是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区块链存证检测结果,数据篡改难度等级为‘极高’,相当于要同时破解分布在全国10个节点的加密系统,可能性低于0.0001%。”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提问就没停过。有专家问数据隐私保护,林悦就拿出差分隐私技术的应用案例,说“我们能在不获取用户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完成模型训练,比如医疗场景中,医院只需提供数据特征,不用暴露患者信息”;有专家问系统抗攻击能力,她就展示上个月的极限测试报告,“连续72小时承受10万次每秒的ddoS攻击,系统核心功能零中断”;还有专家问技术落地的成本,她干脆给出了详细的成本测算表,“与传统安防系统相比,‘守护者’能降低30%的运维成本,投资回报周期约18个月”。
她回答得又快又准,偶尔遇到不确定的问题,也不逞强,会坦诚说“这个问题我们目前还在优化,计划下个月引入更先进的算法模型,届时会公开测试数据”——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反而让台下的质疑声越来越小。
坐在后排的实验室员工们,越听越激动。王栩悄悄跟身边的同事说:“林总这状态,简直像开了挂!”同事点点头,手里的笔飞快记着,心里琢磨着“回头要把林总的回答整理成文档,以后客户再问,就能直接用了”。
三个小时的答辩会,眨眼就过去了。当主持人宣布“质询环节结束”时,台下突然响起了掌声——一开始只是零星几声,后来越来越响,连张司长都放下了笔,跟着鼓掌。林悦站在台上,鞠躬的瞬间,眼眶有点发热。她抬头看向后台入口,正好对上陆寒洲的目光,他眼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对着她轻轻竖了个大拇指。
就在这时,报告厅的侧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灰色夹克的男人,戴着鸭舌帽,帽檐压得很低,在助理的陪同下,悄无声息地坐在了最后一排的角落。陆寒洲在后台通过监控屏幕看到他时,心脏猛地一沉——那个轮廓,他太熟悉了,是陆怀瑾!
他怎么会来?是宋雅让他来的,还是他自己要来?陆寒洲的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疑问。陆怀瑾当年因为“星云数据”案跟陆家决裂,远走海外,这么多年都没消息,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还选在“守护者”答辩会的现场——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答辩会正式结束后,林悦被一群人围着祝贺。有媒体想采访她,有企业代表想谈合作,她笑着应付了几句,就赶紧往后台走——她想第一时间跟陆寒洲分享这份喜悦。可刚走到后台,就看见陆寒洲盯着监控屏幕,脸色凝重得吓人。
“怎么了?”林悦走过去,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屏幕。
陆寒洲指着最后一排那个戴鸭舌帽的身影:“那是我小叔,陆怀瑾。”
林悦的心猛地一跳。她当然知道陆怀瑾——当年查父亲苏航的案子时,她在旧文件里见过这个名字,知道他是父亲的挚友,也是“星云数据”的核心成员。她还没反应过来,屏幕里的陆怀瑾突然抬起了头,帽檐下的眼睛正好对着监控镜头。
隔着遥远的距离和闪烁的灯光,林悦清晰地看到了那双眼睛——深邃、复杂,带着点沧桑,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审视。那眼神没有敌意,却也谈不上善意,更像是在评估一件“感兴趣的物品”。没等林悦再多看,陆怀瑾就重新压低帽檐,起身跟着助理,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报告厅,像从来没来过一样。
后台的气氛,瞬间冷了下来。林悦刚有的喜悦,像被泼了盆冷水,凉了半截。她看着陆寒洲,轻声问:“他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陆寒洲摇了摇头,眉头紧锁:“不知道,但肯定没那么简单。”他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陆怀瑾的出现,可能会让原本刚明朗的局势,再次变得复杂起来。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亮,透过玻璃照进后台,却驱散不了两人心里的阴霾。破晓之光确实刺破了云层,但在晨曦的薄雾里,还有更难捉摸的身影在游荡,等着把平静再次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