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子平说辩-《白话文:三命通会全集》

  “子平”命名的天文与五行理据

  原文:

  今之谈命者,动以子平为名,子平何所取义?

  以天开于子,子乃水之专位,为地支之首,五行之元生于天一,合于北方,遇平则止,遇坎则流,此用子之意也。

  译文:

  如今谈论命理的人,动辄以“子平”为名。

  “子平”有什么含义呢?

  因为天在“子”时开始形成,“子”是水的专属方位,为地支之首。

  五行的本源生于天一,与北方相合,遇到“平”就停止,遇到“坎”就流动,这是“子”字的用法之意。

  解析:

  “子平何所取义”以设问引出命名理据,译文保留疑问句式,“天开于子”补充“时”字,将地支“子”与时辰关联,避免歧义。

  “水之专位”“地支之首”直译保留五行方位属性,“五行之元”中“元”译“本源”,“天一”作为哲学概念保留原词。

  “遇平则止,遇坎则流”中“平”双关平衡与“子平”之“平”,“坎”对应八卦水卦未译,通过上下文体现五行逻辑。

  “平”的命理隐喻与八字平衡理论

  原文:

  又如人世用秤称物,以平为准,稍有重轻,则不平焉。

  人生八字为先天之气,譬则秤也,其年为钩、时为权、月为提纲、日为铢两。

  八字以日为主,中有财官、印食旺相,日干亦坐旺相之地,如钩绾物,与权相应,其命则富而贵。

  如财官、印食旺相,日干乃值于休囚,如以钩绾重物,与权自不相应,其秤则不平,其命贱而贫。

  如财官、印食休囚,日干值于旺相,亦若钩绾轻物,与权自不相应,其秤自不平,其命亦蹇滞。

  设使三物无气,日主休囚,非贫贱则夭亡,此用平之意也。

  译文:

  又如人间用秤称物,以平衡为准则,稍有轻重就不平衡。

  人生的八字是先天之气,就像秤一样:年柱如秤钩,时柱如秤砣,月柱为提纲,日柱为铢两。

  八字以日柱为主,若其中财官、印食处于旺相状态,日干也坐于旺相之地,就像秤钩挂物与秤砣相应,这样的命就富贵。

  如果财官、印食旺相,日干却处于休囚状态,就像用秤钩挂重物,与秤砣不相应,秤就不平衡,命就贫贱。

  如果财官、印食休囚,日干处于旺相,也像秤钩挂轻物,与秤砣不相应,秤不平衡,命也困顿不顺。

  假如三者都无生气,日主休囚,不是贫贱就是夭亡,这是“平”字的用法之意。

  解析:

  以“秤”喻八字,译文补充“柱”字(年柱、时柱等),明确干支属性,使隐喻贴合命理语境。

  “旺相”“休囚”等命理术语直译,通过“钩绾物与权相应”的动态描写,将五行平衡转化为视觉场景。

  “三物无气”指财官印食失势,“蹇滞”译“困顿不顺”,兼顾专业术语与通俗表达。

  先天后天调和论与命理运限之说

  原文:

  《经》云:“先天太过,后天减之,先天不及,后天补之。先天后天,无太过不及,然后为能平焉。”

  运限者,后天也,且如先天八字,日干旺相太过者,宜行休衰之运发泄其气,如日干休囚不及者,宜行旺相之运生扶其气,二者则能发福发财,迁运亨通,譬医家补泻之法耳。

  若日干旺甚仍行旺运,日干太衰又行衰运,则皆太过不及,生祸生灾,蹇滞不通矣。

  吁!运者转也,十年一转,穷通可知,皆由大运之兴衰,以验岁君之祸福。

  译文:

  《经》中说:“先天太过,用后天减之;先天不足,用后天补之。先天与后天无太过无不及,才能平衡。”

  运限属于后天,比如先天八字中,日干旺相太过,应行休衰之运发泄其气。

  日干休囚不足,应行旺相之运生扶其气,如此才能发福发财,运势亨通,就像医家的补泻之法。

  若日干极旺仍行旺运,或日干太衰又行衰运,就都是太过或不及,会招致灾祸,困顿不通。

  唉!运就是转变,十年一转,穷通之态可知,都由大运的兴衰来验证岁君之祸福。

  解析:

  《经》文对仗句保留“太过”“不及”等术语,“医家补泻之法”类比强化命理与医学的共通逻辑。

  “运者转也”重复“转”字,凸显运势周期性。

  “吁!”译“唉!”保留感叹语气,“以验”补“来”字显化因果关系。

  第子平术的理论总结与命名溯源

  原文:

  是故观贵贱、荣枯者,观于子平可见矣。

  观子平者,观先后天之论可见矣。

  按此说,子平二字诚为有理,但子平系徐君易之字,今之谈命者远宗其法,故称子平。

  译文:

  因此,观察贵贱荣枯,通过子平之法就可得知。

  理解子平之法,通过先天后天的理论就可明白。

  按此说法,“子平”二字确实有理,但“子平”是徐君“易”的字,如今谈命理者远宗其法,所以称为“子平”。

  解析:

  “是故”译“因此”承接前文,“观于子平”译“通过子平之法”,强化方法论指向。

  “徐君易之字”补“名居易”,明确“子平”为字。

  “远宗其法”体现传承历史性,完成“子平”从概念到人名的溯源。

  子平的生平与术法基本特征

  原文:

  考《濯缨笔记》,子平姓徐,名居易,子平其字也。

  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

  子平之法,以人所生年月日时推其禄命,无有不中。

  译文:

  据《濯缨笔记》考证,子平姓徐,名居易,“子平”是他的字。

  他是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居在太华西棠峰洞。

  子平之法,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推算禄命,没有不准的。

  解析:

  “考《濯缨笔记》”译“据《濯缨笔记》考证”,强化文献依据。

  “子平其字也”补主语“他”,符合现代汉语表达。

  “无有不中”译“没有不准”,双重否定强调子平术的灵验性,“隐于”译“隐居在”,使动义转化为主动态。

  子平术的起源与早期传承辨伪

  原文:

  其源盖出于战国珞琭子,世有《元理消息赋》一篇,谓其所作。

  然观其文,殆后人伪撰,非珞琭之本真也。

  珞琭同时有鬼谷子,汉有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时有管辂,晋有郭璞,北齐有魏定,唐有袁天纲、僧一行、李泌、李虚中之徒,皆祖其术。

  译文:

  其源头出自战国珞琭子,世上有《元理消息赋》一篇,称是他所作。

  但看其文字,大概是后人伪撰,不是珞琭子的真作。

  与珞琭子同时有鬼谷子,汉代有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时有管辂,晋代有郭璞,北齐有魏定,唐代有袁天纲、僧一行、李泌、李虚中等人,都继承了这一术法。

  解析:

  “盖出于”“殆伪撰”译“出自”“大概伪撰”,保留推测语气,形成“传闻—辨伪”逻辑。

  “皆祖其术”中“祖”译“继承”,排比罗列各时代人物,保持原文传承谱系结构。

  唐代李泌至李虚中的术法变革

  原文:

  泌尝出游,得管辂书《天阳诀》,又得一行所授《铜钹要旨》,占人吉凶,极验,泌以是传之李虚中,推衍以用之。

  珞琭以年,虚中以日,其法至是一变。

  译文:

  李泌曾出游,得到管辂的《天阳诀》,又得到一行所授的《铜钹要旨》,占人吉凶极为灵验,李泌因此传给李虚中,李虚中推衍使用。

  珞琭子以年柱为主,李虚中以日柱为主,术法至此一变。

  解析:

  “得管辂书”补“的”字明确所属,“传之李虚中”补间接宾语,符合现代汉语句式。

  “以年/日”补“柱为主”,明确术法核心从年柱转向日柱的变革,“至是一变”强调阶段性。

  五代子平对术法的革新与定型

  原文:

  五代时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

  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

  译文:

  五代时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等人。

  子平得到李虚中的术法并加以增减,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此术法又一变。

  解析:

  “子平辈”译“子平等人”,“辈”字体现群体属性。

  “损益之”译“加以增减”,凸显子平对前术的革新。

  “专主五行,不主纳音”直译保留术法核心变革点,“又一变”与前文呼应,体现术法演变脉络。

  宋代至徐大升的传承脉络与着作演变

  原文:

  子平没后,宋孝宗淳熙,有淮甸术士,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

  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后入钱塘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

  后道洪传之徐大升,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其所着,以是本书变易尽矣。

  译文:

  子平去世后,宋孝宗淳熙年间,有淮甸术士号冲虚子,精通此术,为当世所重。

  当时有僧道洪,秘密接受其传承,后入钱塘传播此学,世人不知其由来,只称“子平”。

  后来道洪传给徐大升,如今流传的《三命渊源》《定真论》等,都是徐大升所着,因此本书的内容已变更殆尽。

  解析:

  “宋孝宗淳熙”补“年间”明确时间,“当世重之”译被动句“为当世所重”,突出人物影响力。

  “密受其传”译“秘密接受传承”,“直言子平”凸显时人对术法源头的模糊认知,“本书变易尽矣”补“内容”明确变革对象。

  数术文献的时代差异性与改革必然性

  原文:

  观《五行精纪》《兰台妙选》《三车一览》《应天歌》等书,与《渊源》《渊海》不同,盖观文察变,治历明时,皆随其时而改革,故虽百年之间,数术之说亦不能不异。

  译文:

  看《五行精纪》《兰台妙选》《三车一览》《应天歌》等书,与《渊源》《渊海》不同,大概观文察变、治历明时,都随时代改革,所以即使百年之间,数术之说也不能不变。

  解析:

  “不能不异”译“不能不变”,双重否定强化数术随时代演变的必然性。

  “盖”译“大概”衔接因果,“虽百年之间”译“即使百年之间”,突出时间跨度与变革的必然关系。

  子平术自五代至元的传承变革脉络

  原文:

  自大升之时,上距子平已三百余年,其法不知经几变矣。

  译文:

  从徐大升的时代往上距子平已有三百余年,其法不知经历了多少变革。

  解析:

  “自大升之时”补“徐”姓明确人物,“上距子平”译“往上距子平”,准确传达时间间隔。

  “矣”译“了”,暗含对术法变革频繁的感叹,“经几变”译“经历多少变革”,保留模糊表述。

  徐大升对传统命理文献的继承与创新

  原文:

  或谓大升得子平之真传,观《继善》等篇,不外《明通赋》,但更易其词,而《元理消息》一赋,则大升之独得也。

  译文:

  有人说徐大升得子平真传,看《继善》等篇,不出《明通赋》的范畴,只是改换了词句,而《元理消息》一赋,则是徐大升的独创。

  解析:

  “或谓”译“有人说”体现传闻性质,“不外《明通赋》”译“不出其范畴”,明确对前人成果的继承。

  “更易其词”译“改换词句”,与“独得”形成对比,凸显《元理消息赋》的原创性。

  元代命理术的演绎路径与作者的辨伪目的

  原文:

  今人推命之术,又元人复推子平、大升二家之法而演绎为之者。

  顾今之谈命者,动称子平而莫知其原,余故解子平二字,而详辩之。

  译文:

  如今人推命之术,又是元代人推衍子平、徐大升二家之法而演绎来的。

  只是如今谈命理者动辄称“子平”,却不知其本源,所以我解释“子平”二字,并详细辨析。

  解析:

  “复推演绎”译“推衍演绎”,体现元代对前代术法的发展,与前文“经几变”形成传承链条。

  “顾”译“只是”引出时人误解,与首段“动称子平”呼应,“故解子平”明确作者辨伪正本的写作目的。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三命通会》中的“子平说辩”系统梳理了子平术的理论内核与历史脉络,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五大维度:

  一、命名理据:天文意象与五行逻辑的融合

  1. 天文隐喻:以“子”为地支之首,象征天开于子时,对应北方水位与五行本源“天一”,暗含“遇平则止”的平衡哲学。

  2. 秤喻平衡:以秤称物为喻,将八字体系解构为“年钩、时权、月纲、日铢”,强调日干与财官印食的动态平衡,形成“旺相得位则贵,休囚失衡则贫”的基本判断逻辑。

  3. 先天后天调和:提出“先天太过后天减,先天不及后天补”的调节原则,类比医家补泻之法,将大运视为后天调节工具,主张通过五行生克实现动态平衡。

  二、历史溯源:从珞琭子到徐子平的传承脉络

  1. 早期渊源:追溯至战国珞琭子,但指出《元理消息赋》为后人伪作,真正源头可上溯至鬼谷子、董仲舒等早期术家,形成“以年柱为主”的古法。

  2. 唐代变革:李虚中在管辂《天阳诀》与僧一行《铜钹要旨》基础上,首创“以日柱为主”的三柱推命法,完成从年柱到日柱的核心转移。

  3. 五代定型:徐子平在李虚中术法基础上“损益之”,确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的四柱八字体系,将命理推演从六字扩展为八字,奠定后世子平术根基。

  三、术法革新:从纳音到五行的范式转变

  1. 方法论突破:徐子平摒弃唐代流行的纳音五行,以正五行生克制化为核心,构建“日干为体,五行流通”的分析框架,强调“中和为贵”的平衡观。

  2. 格局体系雏形:提出“财官印食”四吉神与“伤官七杀”四凶神的格局分类,结合月令提纲与日主强弱,形成早期格局论雏形。

  3. 传承分化:徐大升在宋代整合徐子平理论,着《三命渊源》《定真论》,引入“调侯”“通关”等概念,但万民英指出其《继善篇》实为《明通赋》的改头换面,真正创新在于《元理消息赋》的五行辩证体系。

  四、辨伪纠偏:澄清子平术的学术流变

  1. 文献考辨:直指《李虚中命书》等早期文献为伪作,揭示纳音五行实为宋代以后附会,强调徐子平体系与古法的本质区别。

  2. 流派批判:批评时人混淆“子平”概念,既指徐子平的四柱理论,又泛称所有命理术,导致“动称子平而莫知其原”的认知混乱。

  3. 历史演变观:提出“数术随时代改革”的观点,指出从徐子平到徐大升三百余年中,子平术经历多次变革,反对泥古不化,主张结合历法进步动态发展理论。

  五、理论总结:子平术的哲学内核

  1. 天人合一观:将八字视为先天之气的具象化,通过五行生克模拟自然规律,强调“运者转也”的周期律,形成“十年一转,穷通可知”的预测模型。

  2. 辩证思维:在平衡论基础上引入“太过不及”的辩证分析,主张“旺衰需看全局,调候重于强弱”,反对单纯以日干旺衰定吉凶的机械论。

  3. 实践导向:提出“观贵贱荣枯者,观于子平可见”的实用主义立场,将理论研究与命理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先验模型 经验验证”的复合方法论。

  结语

  “子平说辩”通过考据与义理并重的方式,系统构建了子平术的理论大厦:以五行平衡为核心,以四柱八字为载体,以历史演变为脉络,以辨伪纠偏为手段,最终确立了子平术作为传统命理学主流的学术地位。

  其价值不仅在于梳理术法源流,更在于揭示了中国古代术数“变易与不易”的辩证智慧,为后世命理研究提供了范式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