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三重之基与无影之敌-《从霍雨浩他哥开始焚天》

  “引路者”星舰静静悬浮在“碎星之环”的外缘,艾拉结束了与霍雨浩的通讯,舰桥内只剩下能量核心低沉的嗡鸣。关于“观察者”的情报已被加密上传,但她心中的波澜并未平息。她调出“理性统合体”星域的实时数据流,凝视着那片曾经被绝对理性冰封,如今正焕发微妙生机的空间。

  数据显示,统合体内部的情感共鸣网络“心源之海”正与重构后的理性“中枢”达成新的动态平衡。个体情感的细微光谱不再被视作错误,而是被纳入一个更宏大的认知框架内进行理解和引导。一种基于“效能评估”与“幸福感指数”并行的社会架构正在萌芽。他们并未抛弃理性,而是拓展了理性的边界,尝试将灵性变量包容进来。

  艾拉回想起《中庸》所言:“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治理天下(王天下),若能做好三件重要的事(三重),就可以减少过失了。此刻再思,她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之于“理性统合体”,这全新的“三重”根基或是:

  · 本诸身,征诸庶民:承认并保护每个个体的真实情感体验(本诸身),并使其能在群体共识中得到验证和呼应(征诸庶民)——这或是文明“礼仪”与内在秩序的源头。

  · 考诸三王而不缪:建立允许情感与理性共存的制度,参考历史经验(如“认知提纯工程”的教训)而不泥古,进行社会架构的创新。

  · 建诸天地而不悖:将“摇篮曲”所代表的文明情感遗产纳入核心传承,这关乎文明之“文”的延续,使其精神传承与宇宙生生不息的法则相契合。

  “是以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艾拉默念。真正的君子,其行为、行动、言论都能成为世代的典范。她此行,并非将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而是如同一位医者,助其疏通经络,找回自身失落的“三重”根基,使其能够依循自身特性,走向更富韧性的未来。

  然而,“观察者”的阴影让这份成功的喜悦蒙上了一层警惕。他们如同隐藏在星光背后的黑洞,贪婪地汲取着文明迸发最绚烂“变量”时的能量与数据,将其冷却、固化、标本化。这绝非《变量公约》所倡导的“包容与转化”,而是一种更为精致和冷酷的“变量的收割”。

  霍雨浩交付的新任务坐标在导航星图上闪烁——“碎星之环”,“共鸣之歌”文明。根据模型推算,这个正处于“变量活跃期”的灵能音乐文明,有极高概率成为“观察者”的下一个目标。

  她的任务也随之升级:接触并引导“共鸣之歌”,同时设法捕捉“观察者”的踪迹。

  这是一个双重挑战,要求她既要有引导者的智慧与耐心,又要有侦察员的敏锐与果决。

  “引路者”星舰开始向“碎星之环”内部航渡。艾拉利用航程时间,反复分析之前捕捉到的“观察者”活动痕迹——那些“空白区间”和“信息剥离感”。她试图模拟其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推演他们下一步可能的行动方式。她意识到,与“观察者”的对抗,将不再是规则层面的疏导或力量层面的碰撞,而可能是一场信息战、认知战,发生在更抽象、更高维的领域。

  她开始调整“引路者”星舰的感知与防御系统。除了常规的规则滤网和能量护盾,她着重强化了信息层面的加密与伪装能力,并预设了多种针对高维信息窃取的陷阱程序。她将自己对《变量公约》的理解,以及对生命变量本身的热爱与扞卫之意,编织成一种独特的心灵密锁,加持在星舰的核心数据库外。

  她知道,面对“观察者”,单纯的隐藏或许无效,但展现一种无法被其简单解析、无法被其“标本化”的、鲜活而坚定的存在状态,本身或许就是一种宣言和武器。

  星舰抵达“碎星之环”外围。艾拉没有急于深入,而是先进行远程观测。

  “共鸣之歌”文明的存在形式让她再次惊叹。那是一种基于灵能谐波的集体意识网络,无数个体如同乐章中独特的音符,通过情感与创造的共振,编织出宏大而不断演化的“文明交响曲”。这与“理性统合体”的缜密逻辑和铁锈星域的坚韧求生截然不同,展现了变量的又一重瑰丽侧面。

  她也再次捕捉到了那些熟悉的、令人不安的“信息采样”痕迹,如同无形的触须,附着在“共鸣之歌”的意识网络上,尤其在其集体创作出前所未有的灵能谐波时,采样活动会骤然加剧。

  艾拉小心翼翼地潜入,如同潜入一片充满未知猎手的森林。她尝试与“共鸣之歌”进行初步的、非侵入式的意识接触,传递着《变量公约》的友好信息与庇护之意。同时,她布下了一系列精密的“感应器”,监控着“观察者”的一切信息活动。

  她预感,与“观察者”的第一次正面接触,或许已不可避免。那将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信息的暗流中,在认知的边界上。

  “理性统合体”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艾拉·扬帆者的旅程永无止境。她不仅是星火的引导者,也将成为变量的守护者,直面那些试图将生机勃勃的宇宙凝固成冰冷标本的无形之敌。

  前方,是“共鸣之歌”的旋律,也是“观察者”的低语。

  她将遵循“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建诸天地而不悖,坚定地走向那片交织着创造与窥视、希望与危机的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