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会议建言-《纽约1981:内外八门》

  时间在三人深入的交谈中过得很快,李书记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已经快中午十二点了。

  他笑着对周陌发出邀请:“周先生,这一聊起来就忘了时间。

  眼看饭点了,要不,今天就委屈您一下,尝尝我们省委食堂的工作餐?

  我听说您在朱市长那边可是连吃了两顿食堂,今天也给我们个机会,品鉴一下我们山西省委食堂的口味,看看是上海的食堂美味,还是我们太原的更有特色?”

  周陌闻言也笑了,从善如流:“李书记相邀,荣幸之至。

  食堂好,接地气,还能省下时间我们多聊聊。”

  王省长也站起身:“那咱们这就过去?

  边吃边聊,效率更高。”

  于是,李书记、王省长便领着周陌和陈志远,步行前往省委机关食堂。

  两位领导的秘书自然也紧随其后。

  这个时间点,食堂里已经有不少干部职工在用餐,看到书记和省长陪着一个气质不凡的年轻人和一个精干随从走进来,都不由得多看了几眼,低声议论着。

  “那位年轻人是谁啊?

  李书记和王省长亲自作陪?”

  “没见过,看样子不是一般人……”

  “听说昨天介休那边有位海外来的大人物捐了学校,还给了餐费补贴,不会就是他吧?”

  “这么年轻?不可能吧……”

  几人打了饭菜,找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

  饭菜很简单,两荤一素一汤,米饭管够。

  李书记的秘书和陈志远则坐在了旁边一桌。

  李书记指了指餐盘,笑道:“周先生,尝尝看,我们食堂大师傅的手艺。”

  周陌尝了一口过油肉,点头赞道:“嗯,火候不错,肉片滑嫩,不愧是‘三晋第一菜’,食堂能做这个水平,很难得。”

  王省长接口道:“主要是食材好,咱们本地的猪肉。”

  三人边吃边继续上午未尽的话题,声音不大,但在这相对安静的食堂环境里,还是显得比较突出。

  周围其他用餐的干部们都自觉地不去打扰,食堂里一时间仿佛只剩下他们这一桌的交谈声。

  就在这时,两位气度沉稳、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先后端着餐盘走了过来。

  先到的一位约莫五十多岁,面容儒雅;稍后一位年纪相仿,眼神锐利。

  先到的那位笑着打招呼:“李书记,王省长,这么巧,这位是?”

  李书记抬头一看,笑着对周陌介绍道:“周先生,这位是我们省委的卢功勋副书记。”

  又对卢副书记说,“功勋同志,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从海外来的周陌先生。”

  卢功勋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显然周陌的年轻超出了他的预料,但他很快便热情地伸出手:“周先生,久仰大名!

  没想到您这么年轻!

  您在介休的义举,令人敬佩!”

  周陌起身与他握手:“卢书记,您好,您过奖了。”

  卢功勋很自然地就在空位上坐了下来:“不介意我搭个桌吧?

  正好听听周先生的高见。”

  没过几分钟,另一位干部也走了过来。

  王省长又起身介绍:“周先生,这位是吴俊洲副省长。

  俊洲同志,这位就是周陌先生。”

  吴俊洲同样在初见时对周陌的年轻感到惊讶,但态度十分热情:“周先生,欢迎来到山西!

  昨天听闻您在介休的事迹,我们就很想见见您这位热心教育的年轻俊杰了!”

  周陌同样礼貌回应:“吴省长,您好,幸会。”

  于是,午餐就从三人小聚变成了五人交流。

  话题依旧围绕着山西的发展,但有了卢副书记和吴副省长的加入,讨论的角度更加多元,涉及党群工作、农业、财政等多个方面。

  周陌始终保持着倾听和适时提出关键点的节奏,他的见解往往能切中要害,引发在座几位领导的深思和讨论。

  这顿食堂午餐,俨然成了一场非正式的小型研讨会。

  午餐后,稍事休息。

  下午两点,在李书记秘书的安排下,省委一间中型会议室被布置妥当。

  接到通知的山西省主要领导、相关厅局负责人陆续到场,能容纳近百人的会议室很快坐得满满当当。

  大家交头接耳,气氛带着几分好奇和郑重。

  他们都已风闻这位年轻海外来客的不凡,以及上午他与书记、省长相谈甚欢的消息。

  李书记、王省长、卢副书记、吴副省长等主要领导陪同周陌走进会议室,在主席台就座。

  会议由王省长主持。

  王省长开门见山:“同志们,今天下午我们召开一个特别的座谈会。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来自海外的周陌先生。

  周先生虽然年轻,但在国际经济、科技发展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更难得的是,他对我们国家、对我们山西怀有深厚的感情。

  上午,周先生与我和立功书记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想法。

  下面,我们就请周先生,结合他观察到的国际趋势和山西的实际情况,为我们做一个分享,大家欢迎!”

  在热烈的掌声中和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周陌从容不迫地站起身,走到前面准备好的小黑板前。

  他没有拿任何讲稿,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山西的“父母官”。

  “李书记,王省长,各位领导,”周陌开口,声音清晰平稳,“非常感谢各位的信任。

  我就结合上午与李书记、王省长的交流,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浅见,主要谈三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各位参考。”

  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一个要点:“第一,优化产业结构。”

  “山西是国家的能源基地,煤炭是支柱,这一点毋庸置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依然是。”

  周陌首先肯定了现状,“但‘优化’二字,关键在于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思考如何让这条支柱更粗壮,同时培育新的支柱。”

  他转向煤炭产业:“除了挖煤、卖煤,我们能不能在‘煤’本身上做更多文章?

  比如,发展煤化工。

  煤炭不只是燃料,它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通过气化、液化等技术,可以生产出化肥、甲醇、甚至更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一块煤,直接卖和深加工后卖,价值相差巨大。

  这需要引进技术,加大研发投入。”

  接着,谈到新兴产业:“同时,要有意识地培育一些非煤产业。

  比如,利用山西相对稳定的地质条件和能源优势,是否可以尝试吸引一些对能源需求大、但污染可控的精密制造、新材料产业?

  哪怕初期规模小,但种子播下去,未来就有可能长成大树。

  产业结构多元化,是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后,在黑板上写下第二点:“第二,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周陌强调,“对于山西而言,科技创新要围绕两大主题:一是‘安全高效’,二是‘节能降耗’。”

  他举例说明:“在煤炭开采领域,能否联合科研院所,研发更先进、更安全的地下开采技术和设备,降低矿难风险,提高资源回收率?

  在工业生产中,无论是传统的钢铁、重机,还是可能发展的新产业,都要把‘能耗’和‘排放’作为硬指标,推广节能技术,这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问题。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搞研发,与高校、研究所合作,把实验室的成果,尽快变成生产线上的效益。”

  最后,写下第三点:“第三,提升教育水平。”

  “这件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周陌的目光扫过在座的领导,尤其在吴俊洲副书记脸上停留了一下,“我昨天在介休一中,感触很深。

  孩子们是山西的未来,给他们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就是在投资山西的未来。”

  具体阐述:“投入要加大,不仅是建校舍,更要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设施。

  教育结构也要优化,不仅要抓好基础教育,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山西要发展新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职业教育要紧密对接未来的产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工匠’。

  高等教育也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人才。”

  周陌的讲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提出的建议都紧密结合山西的实际,并且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他引用的案例看似来自“国际经验”,实则融合了后世的成功实践和发展教训。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只有周陌平和而有力的声音在回荡,各位领导或凝神倾听,或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任何一句关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