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年的小满,天刚亮时,村东头的麦浪就翻起了淡金的波。我站在晒谷场边,看麦穗被晨露压得微微低头,麦粒鼓胀的弧度刚好漫过麦芒,像揣了半袋金豆子——老人们说“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今年这麦穗,算是“满”得恰到好处,不多一分,不溢一寸,正合了“固元”的理。
五行阵法的场选定在麦场旁的老槐树下。这棵树的树洞里积着去年的雨水,此刻泛着青绿色的光,树身上爬满了牵牛花,紫的、蓝的、白的,顺着枝干缠到顶,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在麦叶上,“嗒”地一声,惊起几只停在麦穗上的麻雀。我踩着麦茬走进场时,鞋底板沾了层金粉似的麦糠,空气里飘着新麦的甜香,混着泥土被晒热的腥气,像坛刚开封的米酒,闻着就让人踏实。
中央的土纹玉被嵌在老槐树最粗的根须间。这玉是块姜黄石,里面裹着几粒半熟的麦粒,是去年小满从麦穗上捋下来的,玉质原本带着点松散的白,此刻被树根的潮气一润,竟透出些油黄,像块被腊浸过的老玉。我蹲下身,用手指把玉周围的土压实,土缝里钻出的马齿苋被压得贴在地上,却没断,反而顺着玉边爬,叶片上的绒毛沾着麦糠,像镀了层金。
“先生这玉埋得讲究,”路过的张老爹扛着锄头往田里去,看见我摆弄玉石,笑着停了脚,“去年你把土玉放石台上,太阳一晒就干得裂缝,哪有这树根底下养得润?”
我想起去年的事,确实因贪求土气“实”,把姜黄石架在石碾上晒,结果玉里的麦粒纹都干得发灰,连带着阵法里的土气都燥得结块。如今这玉被根须缠着,每道纹路里都渗着树汁的黏,摸上去温温的,像揣在怀里的暖手炉——小满的土气,原该是“润中带实”,像这麦粒,既得鼓胀,又得含着浆,才耐得住灌浆的后劲。
辰时三刻,东边的青纹玉有了动静。这玉是块岫岩玉,放在最密的麦垄边,玉上天然的纹路像片展开的麦叶,此刻被晨光一照,纹路里竟渗出淡绿的水,顺着麦秆往下淌,所过之处,麦穗“唰”地抬了抬头,麦粒的弧度又鼓了半分。我从竹篮里取出个布包,里面是前夜揉碎的麦芽粉,往玉上轻轻一撒——绿雾腾地冒起来,像给麦垄罩了层纱。
“木气在小满得‘缓’,”张老爹蹲在田埂上抽烟,烟袋锅子对着青纹玉的方向,“你看这麦子,要是长得太急,麦粒就空,得慢慢灌浆才瓷实。”
可不是么,去年的木气太躁,青纹玉的绿光像疯长的草,把麦秆催得细如发丝,一场风就倒了半垄。今年这绿雾贴着麦根转,每圈都比前圈大半寸,像给麦子搭了层软架子,既托着它长,又不拽着它跑。麦叶上的蚜虫原本黑压压一片,被绿雾一裹,竟慢慢蜷成了团,掉在土里化成了肥——木气的生机,原该带着“自净”的力,既养麦子,又除虫害。
南边的赤纹玉埋在向阳的土坡上。这玉是块红玛瑙,里面的缠丝像团跳动的火苗,我特意在玉周围种了圈苜蓿,紫花围着玛瑙开,像给火气镶了道边。又从兜里掏出个小陶罐,里面是晒干的艾叶灰,围着玛瑙撒了个圈——去年的火气太烈,把麦根都烤得发焦,今年有艾叶灰隔着,火气只能顺着苜蓿的根往土里钻,像条温吞的小蛇。
玛瑙的红光透过土层往上冒,在苜蓿花叶上凝成小小的火球,却不烧,只慢慢转,把花上的露水烤成白汽,飘到麦垄上化成细雾。张老爹用锄头扒开土坡边的麦根看,根须白生生的,比往年密了一倍,根尖上还沾着红玛瑙的光屑——火气在小满,原是“暖而不灼”,像这灌浆的麦,既得日头晒,又得带着点温,才能把养分酿进麦粒里。
西边的白纹玉悬在老槐树的枝桠上。这玉是片老犁铧上敲下来的铜片,上面的锈迹被磨得发亮,像镀了层银。我在铜片底下系了串麦壳,风一吹,麦壳“沙沙”响,撞得铜片“叮叮”地颤——金气在小满得“敛”,不能像芒种时那样锐,得像这麦芒,既得扎人,又不能硬得折。
铜片的白光顺着麦壳往下淌,在麦芒尖上凝成小小的银珠,太阳一照,像撒了把碎镜。往年的麦芒总长得歪七扭八,今年被银珠一坠,竟全顺着一个方向弯,像被梳子梳过似的——金气的收敛,原是“顺其势而导其形”,既让麦芒护着麦粒,又不让它乱长碍着灌浆。张老爹摸了摸麦芒,笑着说:“这麦子长得比去年‘懂事’,知道把劲儿往麦粒里使。”
北边的黑纹玉浸在树洞里的积水里。这玉是块墨玉,里面的棉絮像朵云,我往水里丢了把去年的稻壳,稻壳围着墨玉转,把水里的杂质全缠在上面,水慢慢变得清亮,能照见墨玉里的云絮在轻轻动。又从竹篮里拿出个陶碗,舀了半碗清晨的露水,往墨玉上一浇——云絮“呼”地散开,化成无数小雨点,从树洞蹦出来,落在麦叶上,滚成了串。
“水气在小满得‘匀’,”张老爹指着麦垄间的湿痕,“你看这水印,不深不浅,正好润到根,去年那大水漫灌,把麦子都泡得发涨了。”
我想起去年的水气太滥,黑纹玉的墨光像涨水的河,把麦垄冲得坑坑洼洼,麦粒泡得发虚。今年这小雨点顺着麦叶的脉络爬,每片叶尖都挂着一颗,不多不少,像天女散的珍珠。树洞里的水始终保持着同一个高度,浇出去多少,就从树根渗进来多少,像个永远装不满的壶——水气的滋养,原是“按需所给”,像这麦子,渴了就润,够了就停,才不涝着根。
中央的姜黄石这时候开始发热。树洞里的积水顺着根须往玉上爬,在石面汇成小小的溪流,把木气的绿、火气的红、金气的银、水气的墨全裹在里面,顺着树根往地下钻,所过之处,土块“簌簌”地碎,变成细如面粉的新土。我从竹篮里拿出个布包,里面是刚蒸好的麦仁饭,掰了一小块埋在玉边——土气在小满得“养”,得喂点实在东西,才攒得住劲。
“这是给土地爷上供呢?”张老爹看得直乐,烟袋锅子往鞋帮上磕了磕。话音刚落,姜黄石周围的土忽然往下陷了半寸,露出密密麻麻的细根,像无数只小手,把麦仁饭的碎屑全拢了过去。埋玉的地方冒出层油光,连带着周围的马齿苋都长得发亮,叶片背面竟泛着金边——土气的“固元”,原是“纳四方之精”,把木的生、火的暖、金的敛、水的润全收进来,化成自己的劲。
日头升到头顶时,五行玉的光开始往一起聚。青纹玉的绿雾顺着麦秆缠上红玛瑙,把红光染成了橙;黑纹玉的雨珠裹着铜片的银,落在姜黄石上,化成金;五光在树洞里转了三圈,忽然“噗”地炸开,变成无数光点,钻进麦穗里——麦粒的弧度瞬间鼓到了顶,麦芒上的银珠“啪”地掉下来,在土里砸出小小的坑,冒出点白汽。
“成了!”张老爹扔了烟袋,扒开颗麦穗看,麦粒饱满得像小元宝,掐开一个,浆水顺着指缝流,黏得能拉出丝,“今年的麦子,准是个好收成!”
我摸了摸丹田的内丹,比往日沉了不少,转动时带着股沉甸甸的劲,像揣了颗灌浆的麦粒。往年小满的内丹总有些发飘,能量像没装满的袋子,晃一晃就响,今年这丹气裹得紧实,每转一圈都带着土气的稳、木气的润、火气的暖、金气的敛、水气的匀,像颗被五行精气灌实的种子,既沉得住,又含着劲。
午后,麦场边来了群孩子,挎着竹篮捡麦穗。最小的二丫蹲在老槐树下,指着姜黄石问:“先生,这石头底下是不是藏着金豆子?”我笑着让她摸,玉的温度从指尖传过来,像握着块温麦仁,她忽然“呀”地叫了声:“俺好像看见石头里有麦子在长!”
可不是么,姜黄石里的麦粒纹已经变得金黄饱满,像真的要从玉里蹦出来。这大概就是小满“固元”的真谛——不贪多,不冒进,像这麦子,在该灌浆的时候沉下心,把五行的劲全攒在根里、粒里,等到该熟的时候,自然有压弯枝头的底气。
夕阳把麦浪染成了金红,五行玉的光慢慢淡下去,青纹玉的绿雾钻进了麦根,红玛瑙的光藏进了苜蓿花,铜片的银辉裹在了麦芒里,墨玉的云絮落回了树洞,只有姜黄石还在树根间发亮,像块埋在土里的元宝。我收起玉石时,发现每块玉上都沾着麦糠和泥土,闻着有股新麦的甜香——这是小满给的印记,证明它们真正融进了这灌浆的时节。
张老爹扛着锄头往回走,路过麦垄时拍了拍麦穗,麦粒“咚咚”地响,像敲小鼓。“你听这声,”他笑得皱纹里都盛着光,“瓷实!”我望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修炼就像种麦子,春分的固基是下种,清明的洞察是拔节,谷雨的融合是扬花,立夏的蓄能是抽穗,到了小满,就该沉下心来灌浆,把所有的神通、境界都酿成粒里的浆,不骄不躁,不紧不慢,等到该熟的时候,自然能撑起一片金黄的麦浪。
夜里躺在床上,能听见窗外的麦子在“咔咔”地灌浆,像无数只小手在揉面团。丹田的内丹转得沉稳,每圈都比前圈更有力,像在为即将到来的巅峰积蓄最后的劲。我知道,这小满的“固元”,不是终点,是给巅峰搭的最后一块基石,只有这块石够稳、够实,往上的每一步,才能踩得踏实。
竹篮里还剩半块麦仁饼,是娘傍晚烙的,咬一口,麦香混着新麦的甜,从舌尖暖到丹田。忽然明白,所谓“巅峰”,从来不是腾空而起的炫,而是像这麦仁饼,把小满的实、灌浆的劲全揉在里面,咬下去,满是扎实的香。内丹在丹田轻轻颤了颤,像在应和这麦香,我知道,它也在等,等那粒饱满的“麦”,在巅峰的阳光下,真正成熟。
五行阵法的场选定在麦场旁的老槐树下。这棵树的树洞里积着去年的雨水,此刻泛着青绿色的光,树身上爬满了牵牛花,紫的、蓝的、白的,顺着枝干缠到顶,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在麦叶上,“嗒”地一声,惊起几只停在麦穗上的麻雀。我踩着麦茬走进场时,鞋底板沾了层金粉似的麦糠,空气里飘着新麦的甜香,混着泥土被晒热的腥气,像坛刚开封的米酒,闻着就让人踏实。
中央的土纹玉被嵌在老槐树最粗的根须间。这玉是块姜黄石,里面裹着几粒半熟的麦粒,是去年小满从麦穗上捋下来的,玉质原本带着点松散的白,此刻被树根的潮气一润,竟透出些油黄,像块被腊浸过的老玉。我蹲下身,用手指把玉周围的土压实,土缝里钻出的马齿苋被压得贴在地上,却没断,反而顺着玉边爬,叶片上的绒毛沾着麦糠,像镀了层金。
“先生这玉埋得讲究,”路过的张老爹扛着锄头往田里去,看见我摆弄玉石,笑着停了脚,“去年你把土玉放石台上,太阳一晒就干得裂缝,哪有这树根底下养得润?”
我想起去年的事,确实因贪求土气“实”,把姜黄石架在石碾上晒,结果玉里的麦粒纹都干得发灰,连带着阵法里的土气都燥得结块。如今这玉被根须缠着,每道纹路里都渗着树汁的黏,摸上去温温的,像揣在怀里的暖手炉——小满的土气,原该是“润中带实”,像这麦粒,既得鼓胀,又得含着浆,才耐得住灌浆的后劲。
辰时三刻,东边的青纹玉有了动静。这玉是块岫岩玉,放在最密的麦垄边,玉上天然的纹路像片展开的麦叶,此刻被晨光一照,纹路里竟渗出淡绿的水,顺着麦秆往下淌,所过之处,麦穗“唰”地抬了抬头,麦粒的弧度又鼓了半分。我从竹篮里取出个布包,里面是前夜揉碎的麦芽粉,往玉上轻轻一撒——绿雾腾地冒起来,像给麦垄罩了层纱。
“木气在小满得‘缓’,”张老爹蹲在田埂上抽烟,烟袋锅子对着青纹玉的方向,“你看这麦子,要是长得太急,麦粒就空,得慢慢灌浆才瓷实。”
可不是么,去年的木气太躁,青纹玉的绿光像疯长的草,把麦秆催得细如发丝,一场风就倒了半垄。今年这绿雾贴着麦根转,每圈都比前圈大半寸,像给麦子搭了层软架子,既托着它长,又不拽着它跑。麦叶上的蚜虫原本黑压压一片,被绿雾一裹,竟慢慢蜷成了团,掉在土里化成了肥——木气的生机,原该带着“自净”的力,既养麦子,又除虫害。
南边的赤纹玉埋在向阳的土坡上。这玉是块红玛瑙,里面的缠丝像团跳动的火苗,我特意在玉周围种了圈苜蓿,紫花围着玛瑙开,像给火气镶了道边。又从兜里掏出个小陶罐,里面是晒干的艾叶灰,围着玛瑙撒了个圈——去年的火气太烈,把麦根都烤得发焦,今年有艾叶灰隔着,火气只能顺着苜蓿的根往土里钻,像条温吞的小蛇。
玛瑙的红光透过土层往上冒,在苜蓿花叶上凝成小小的火球,却不烧,只慢慢转,把花上的露水烤成白汽,飘到麦垄上化成细雾。张老爹用锄头扒开土坡边的麦根看,根须白生生的,比往年密了一倍,根尖上还沾着红玛瑙的光屑——火气在小满,原是“暖而不灼”,像这灌浆的麦,既得日头晒,又得带着点温,才能把养分酿进麦粒里。
西边的白纹玉悬在老槐树的枝桠上。这玉是片老犁铧上敲下来的铜片,上面的锈迹被磨得发亮,像镀了层银。我在铜片底下系了串麦壳,风一吹,麦壳“沙沙”响,撞得铜片“叮叮”地颤——金气在小满得“敛”,不能像芒种时那样锐,得像这麦芒,既得扎人,又不能硬得折。
铜片的白光顺着麦壳往下淌,在麦芒尖上凝成小小的银珠,太阳一照,像撒了把碎镜。往年的麦芒总长得歪七扭八,今年被银珠一坠,竟全顺着一个方向弯,像被梳子梳过似的——金气的收敛,原是“顺其势而导其形”,既让麦芒护着麦粒,又不让它乱长碍着灌浆。张老爹摸了摸麦芒,笑着说:“这麦子长得比去年‘懂事’,知道把劲儿往麦粒里使。”
北边的黑纹玉浸在树洞里的积水里。这玉是块墨玉,里面的棉絮像朵云,我往水里丢了把去年的稻壳,稻壳围着墨玉转,把水里的杂质全缠在上面,水慢慢变得清亮,能照见墨玉里的云絮在轻轻动。又从竹篮里拿出个陶碗,舀了半碗清晨的露水,往墨玉上一浇——云絮“呼”地散开,化成无数小雨点,从树洞蹦出来,落在麦叶上,滚成了串。
“水气在小满得‘匀’,”张老爹指着麦垄间的湿痕,“你看这水印,不深不浅,正好润到根,去年那大水漫灌,把麦子都泡得发涨了。”
我想起去年的水气太滥,黑纹玉的墨光像涨水的河,把麦垄冲得坑坑洼洼,麦粒泡得发虚。今年这小雨点顺着麦叶的脉络爬,每片叶尖都挂着一颗,不多不少,像天女散的珍珠。树洞里的水始终保持着同一个高度,浇出去多少,就从树根渗进来多少,像个永远装不满的壶——水气的滋养,原是“按需所给”,像这麦子,渴了就润,够了就停,才不涝着根。
中央的姜黄石这时候开始发热。树洞里的积水顺着根须往玉上爬,在石面汇成小小的溪流,把木气的绿、火气的红、金气的银、水气的墨全裹在里面,顺着树根往地下钻,所过之处,土块“簌簌”地碎,变成细如面粉的新土。我从竹篮里拿出个布包,里面是刚蒸好的麦仁饭,掰了一小块埋在玉边——土气在小满得“养”,得喂点实在东西,才攒得住劲。
“这是给土地爷上供呢?”张老爹看得直乐,烟袋锅子往鞋帮上磕了磕。话音刚落,姜黄石周围的土忽然往下陷了半寸,露出密密麻麻的细根,像无数只小手,把麦仁饭的碎屑全拢了过去。埋玉的地方冒出层油光,连带着周围的马齿苋都长得发亮,叶片背面竟泛着金边——土气的“固元”,原是“纳四方之精”,把木的生、火的暖、金的敛、水的润全收进来,化成自己的劲。
日头升到头顶时,五行玉的光开始往一起聚。青纹玉的绿雾顺着麦秆缠上红玛瑙,把红光染成了橙;黑纹玉的雨珠裹着铜片的银,落在姜黄石上,化成金;五光在树洞里转了三圈,忽然“噗”地炸开,变成无数光点,钻进麦穗里——麦粒的弧度瞬间鼓到了顶,麦芒上的银珠“啪”地掉下来,在土里砸出小小的坑,冒出点白汽。
“成了!”张老爹扔了烟袋,扒开颗麦穗看,麦粒饱满得像小元宝,掐开一个,浆水顺着指缝流,黏得能拉出丝,“今年的麦子,准是个好收成!”
我摸了摸丹田的内丹,比往日沉了不少,转动时带着股沉甸甸的劲,像揣了颗灌浆的麦粒。往年小满的内丹总有些发飘,能量像没装满的袋子,晃一晃就响,今年这丹气裹得紧实,每转一圈都带着土气的稳、木气的润、火气的暖、金气的敛、水气的匀,像颗被五行精气灌实的种子,既沉得住,又含着劲。
午后,麦场边来了群孩子,挎着竹篮捡麦穗。最小的二丫蹲在老槐树下,指着姜黄石问:“先生,这石头底下是不是藏着金豆子?”我笑着让她摸,玉的温度从指尖传过来,像握着块温麦仁,她忽然“呀”地叫了声:“俺好像看见石头里有麦子在长!”
可不是么,姜黄石里的麦粒纹已经变得金黄饱满,像真的要从玉里蹦出来。这大概就是小满“固元”的真谛——不贪多,不冒进,像这麦子,在该灌浆的时候沉下心,把五行的劲全攒在根里、粒里,等到该熟的时候,自然有压弯枝头的底气。
夕阳把麦浪染成了金红,五行玉的光慢慢淡下去,青纹玉的绿雾钻进了麦根,红玛瑙的光藏进了苜蓿花,铜片的银辉裹在了麦芒里,墨玉的云絮落回了树洞,只有姜黄石还在树根间发亮,像块埋在土里的元宝。我收起玉石时,发现每块玉上都沾着麦糠和泥土,闻着有股新麦的甜香——这是小满给的印记,证明它们真正融进了这灌浆的时节。
张老爹扛着锄头往回走,路过麦垄时拍了拍麦穗,麦粒“咚咚”地响,像敲小鼓。“你听这声,”他笑得皱纹里都盛着光,“瓷实!”我望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修炼就像种麦子,春分的固基是下种,清明的洞察是拔节,谷雨的融合是扬花,立夏的蓄能是抽穗,到了小满,就该沉下心来灌浆,把所有的神通、境界都酿成粒里的浆,不骄不躁,不紧不慢,等到该熟的时候,自然能撑起一片金黄的麦浪。
夜里躺在床上,能听见窗外的麦子在“咔咔”地灌浆,像无数只小手在揉面团。丹田的内丹转得沉稳,每圈都比前圈更有力,像在为即将到来的巅峰积蓄最后的劲。我知道,这小满的“固元”,不是终点,是给巅峰搭的最后一块基石,只有这块石够稳、够实,往上的每一步,才能踩得踏实。
竹篮里还剩半块麦仁饼,是娘傍晚烙的,咬一口,麦香混着新麦的甜,从舌尖暖到丹田。忽然明白,所谓“巅峰”,从来不是腾空而起的炫,而是像这麦仁饼,把小满的实、灌浆的劲全揉在里面,咬下去,满是扎实的香。内丹在丹田轻轻颤了颤,像在应和这麦香,我知道,它也在等,等那粒饱满的“麦”,在巅峰的阳光下,真正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