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风车纺细纱 商路织锦绣-《大唐长安秘物栈》

  伊州的秋风吹动着风车叶片,发出 “呜呜” 的声响。李长安站在新搭建的工坊前,看着工匠们将风车与纺车拼接在一起。风车的齿轮通过传动轴与纺车相连,叶片转动时,纺锤便飞速旋转,吐出的棉纱细如发丝。“再调整一下齿轮的咬合度,” 他指着纺车,“要让棉纱粗细均匀,这样织出的棉布才能光滑如绸。”

  “大人,波斯商人带着蚕种来了,说要亲眼看看风车纺车的效率。” 王玄策引着一位高鼻深目的商人进来,商人手中捧着一个锦盒,里面装着雪白的蚕卵,“他们说,若真如传闻中那般神奇,愿用两船丝绸交换技术,还愿传授提花机的制作工艺。” 李长安笑着点头:“让他们拭目以待。”

  当波斯商人看到风车纺车一日能纺出往日三人的工作量,且棉纱质量更优时,不禁惊叹:“这简直是神的造物!” 他当即打开锦盒,取出蚕种:“这些是改良过的波斯蚕,吐丝量比大唐的蚕多三成,我们愿以此交换,只求在波斯推广风车纺车的权利。”

  李长安欣然应允,却提出条件:“需用波斯的染料秘方来换 —— 我们要让棉布染上永不褪色的颜色。” 商人毫不犹豫答应,他没注意到,风车纺车的齿轮上,已被刻上玄甲坊特有的云纹暗记,外人难以仿制。

  消息传回长安,五姓七望又动起了歪心思。他们买通工坊的工匠,偷偷改变了纺车的转速,导致一批棉布出现粗细不均的问题。李长安得知后,立刻在工坊内实行 “流水线作业”,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检查,并在棉布的边角绣上制作人的编号,一旦出现问题,便可直接追溯。

  这一举措让五姓七望的阴谋落空,反而让玄甲坊的棉布因质量可靠而名声大噪。吐蕃赞普听闻后,派使者带着青稞酒和牦牛来求购,愿以逻些城的布匹市场作为交换。李长安笑着答应,却额外要求:“需开放吐蕃的羊毛产地,让我们收购优质羊毛,与棉纱混纺,制成更保暖的布料。”

  解决了原料问题,李长安开始拓展棉布的用途。他发现沙漠中的商旅常因衣物磨损而困扰,于是用风车纺出的棉纱制成耐磨的 “沙漠商旅装”,不仅轻便透气,还在肘部和膝盖处加了补丁,更加耐穿。党项部落的牧民见到后,争相购买,还愿用骆驼来交换。

  这年端午,长安的 “布帛展” 上,风车纺车织出的棉布成了焦点。有色彩鲜艳的花布,适合制作衣物;有厚实耐用的粗布,可用于制作帐篷;还有轻薄如纱的细布,能与丝绸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用棉布和羊毛混纺制成的 “保暖毯”,保暖性能极佳,连北方的突厥部落都派人来批量采购。

  五姓七望见状,又散布谣言说 “棉布会招致虫蛀”。李长安索性在展会上举办了一场 “防虫试验”,将棉布和丝绸同时放在虫箱里,几日过后,丝绸已被虫蛀得千疮百孔,而棉布却完好无损。百姓们见状,纷纷涌向玄甲坊的摊位,抢购棉布。

  入秋后,第一批用风车纺车织出的棉布沿着新开辟的商路运往西域,换回了大量的香料、宝石和黄金。李长安站在城楼上,望着满载货物的商队远去,心中感慨万千。他忽然想起波斯商人提及的 “玻璃镜”,若将风车的动力用于打磨玻璃,或许能造出更清晰的镜子,让百姓们也能用上物美价廉的镜子。

  而在长安的夜色中,崔氏府邸的密室里,几位老臣正对着一块棉布发愁。他们能仿造出棉布的样子,却始终无法达到玄甲坊棉布的质量。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棉布上,仿佛在嘲笑他们的无能。玄甲坊的灯火依旧明亮,李长安知道,真正能赢得市场的,从来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实打实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