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三灯记》-《孔然短故事小说集》

  【楔子】

  黔北龙蟠之地,有山如凤翥,水似环玦,名曰遵义。城中有湘水九曲,贯古城而过,其声泠泠,若诵《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戊戌年冬,余访会议旧址,见朱楼丹柱间悬"转折之城"匾额,忽有耄耋老者拄杖而来,目如深潭,曰:"欲知遵义的魂,当观五百年来三盏灯。"遂引至文昌阁暗室,启檀木匣,现残卷三帙,墨香犹带硝烟味。

  【第一灯·崇祯烛影】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遵义司教授陈启明夜叩文昌阁铜环。京师陷落的烽燧沿乌江传来,他怀中《洪范》竹简被雨水浸得发亮。阁门忽启,故友张松谷举烛相迎——这位因弹劾土司被革职的御史,此刻布衣散发,却在案头铺开西南盐茶舆图。

  "流寇破京,清骑叩关,兄台还守这故纸堆?"张松谷以烛泪封缄密信。陈启明抚简长叹:"昔年共注《尚书》,兄言'王之义'在安民,今请观之。"烛影摇红间,二人将《遵王义疏》残稿与边陲粮道图合纂成册。五更时分,土司兵破门而入,张松谷推陈启明入密道,自举烛立于阁顶,笑呼"道义不灭",坠楼而亡。

  十年后,清军破海龙屯。陈启明埋书碉楼,衣冠北拜曰:"遵义者,遵天地正气,非遵一朝一姓。"纵身时怀藏血书:"星火必传"。

  【第二灯·柏公馆马灯】

  民国廿四年正月,寒雨冻裂湘江。教员周慕白在文昌阁残垣发现《义疏》刻本,忽闻红军破乌江的炮声。是夜柏公馆二楼灯光彻明,他受命讲解《洪范》,见满屋将领争辩至哑声,唯清瘦长者指"皇极"章曰:"王是百姓,义是公道。"

  敌机投弹那晚,周慕白冲回阁楼抢书,见小红军以身为盾护典籍,肠穿肚烂犹笑:"先生快走!书在道义就在!"弹片削灭马灯刹那,有参谋以身扑护地图,血染赤水渡口标记。黎明时分,清瘦长者将马灯赠与周慕白:"留此照路。"

  廿载后,周慕白在省博库房重拭马灯,玻璃罩裂痕间依稀见铅笔小字:"向光明处行。"

  【第三灯·北斗荧光】

  丙申年夏,考古学者林知秋的探方仪直指海龙屯密道。她是张松谷一脉单传,携祖传玉珏开启石匣。暴雨骤至时,无人机群破云而来,投下救援绳——北斗系统竟精准锁定崇祯年间绘制的密道方位。

  在会议纪念馆实验室,荧光扫描显现《义疏》夹层:毛委员长批注"得道多助"与张松谷血书叠印成趣。更惊现暗码所示地下印刷所,当年红军在此翻印《洪范》作识字课本,页眉有战士画的三盏灯,旁书"跟党走"。

  林知秋泪洒光谱仪。原来自明迄今,道义之灯从未熄灭,从烛火马灯到北斗荧光,照见的皆是"民为邦本"。

  【尾声】

  戊戌冬至,修复的文昌阁办展。全息投影让三盏灯跨越时空对话,忽见百岁守阁人持玉珏现身——竟是周慕白假死隐世。他解衣示背,竟有与张松谷相同的"道义"刺青。

  湘水回旋处,童声诵《洪范》声震屋瓦。林知秋蓦然顿悟:原来三灯主人实为一道魂,在六百年间三次转身护道。今北斗星辉洒满阁楼,仿佛听见历史深处笑叹:"灯火既传,吾道不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