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用粮换铁器-《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

  贸易博览会的喧嚣尚未散尽,灵睦镇的议事厅里,一场关于“粮食与铁器”的讨论正热烈进行。随着联盟与江南、蛮族、青岩部落的贸易日益繁荣,一个新的问题逐渐凸显:北方草原的蛮族部落虽盛产皮毛与马奶酒,却因气候寒冷、耕地稀少,粮食常年短缺;而东方丘陵地带的数个新归附聚居点,土地肥沃、粮食丰产,却缺乏优质铁器,农具多为木质或石质,耕种效率低下,粮食增产潜力难以释放。

  “蛮族的马奶酒和皮毛我们不缺,但他们的粮食缺口越来越大,每次贸易都要耗费大量铁器和草药去兑换,长期下来得不偿失。”赵伯言指着桌上的贸易账本说道,“而东方的柳溪村、石泉镇等聚居点,今年粮食丰收,每家每户都有存粮,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铁犁、铁锄,明年的耕种还是难有起色。”

  孙烈皱了皱眉:“难道让他们直接用钱交易?可蛮族和东方聚居点都缺乏统一货币,以物易物又找不到合适的等价物。”

  林晚秋说道:“不如试试‘用粮换铁器’?让东方丰产粮食的聚居点,将多余的粮食运到灵睦镇,再由我们兑换成铁器;蛮族则用皮毛、马奶酒兑换粮食,这样既解决了蛮族的粮食短缺,又满足了东方聚居点的铁器需求,还能让联盟从中调节,保障贸易平衡。”

  陆承宇眼睛一亮,当即拍板:“这个主意好!‘用粮换铁器’,既贴合双方的实际需求,又能进一步完善联盟的贸易网络。我们可以在灵睦镇设立‘粮食铁器兑换站’,制定统一的兑换标准,由赵伯言负责统筹,张铁匠负责铁器供应,确保每一份粮食都能兑换到足额、优质的铁器。”

  消息很快传遍联盟各地。东方丘陵的柳溪村村长李老栓,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召集村民们商议:“咱们村今年玉米、小麦大丰收,每家都有余粮,放在家里也是浪费。现在联盟能换铁犁、铁锄,有了这些好农具,明年的收成肯定能再翻一番!”

  村民们纷纷响应:“是啊!以前用木犁耕地,一天累死累活也耕不了二亩地,要是能换上铁犁,效率起码能提高三倍!”“我家有三石余粮,我要换一把铁犁、两把铁锄!”

  短短三天时间,柳溪村就筹集了五十石粮食,由李老栓带领村民们,赶着十辆马车,浩浩荡荡地前往灵睦镇。与此同时,石泉镇、清风寨等聚居点也纷纷行动,筹集了大量余粮,陆续运往灵睦镇。

  而北方的蛮族部落,得知联盟能用皮毛、马奶酒兑换粮食,更是欣喜若狂。巴图首领立刻召集各部落族长,说道:“联盟的铁器具天下无双,粮食更是我们急需的。现在不用再用大量皮毛去换铁器,再用铁器换粮食,直接就能用皮毛换粮,还能顺便兑换铁制马具,这是天大的好事!”

  各部落族长纷纷表示赞同,很快便收集了上千张优质皮毛、五百坛马奶酒,由巴图的弟弟巴鲁带领商队,前往灵睦镇兑换粮食和铁器。

  灵睦镇的“粮食铁器兑换站”设在东城门的贸易区内,由赵伯言亲自坐镇。兑换站门口张贴着清晰的兑换标准:

  - 一石粮食(约一百二十斤)可兑换铁犁一把或铁锄两把;

  - 十张优质皮毛可兑换粮食一石或铁器一套(铁犁一把 铁锄两把);

  - 五坛马奶酒可兑换粮食一石或铁刀一把;

  - 额外兑换铁器者,每把铁刀加收半石粮食,每把铁斧加收一石粮食。

  柳溪村的车队抵达兑换站时,赵伯言早已等候在那里。“李村长,一路辛苦!”赵伯言笑着迎上前,“你们带来的粮食,我们会当场验收,确保成色和重量无误,然后按照标准兑换铁器。”

  李老栓激动地说道:“赵先生客气了!联盟的兑换标准公平公正,我们信得过!”

  兑换站的工作人员当场打开粮袋,检查粮食的成色和干燥度,然后用杆秤称重。“柳溪村共运来五十石玉米,成色上等,符合兑换标准,可兑换铁犁三十把、铁锄四十把!”工作人员高声宣布。

  张铁匠带着工匠们,将早已准备好的铁器搬到马车上。这些铁犁和铁锄都经过了特殊处理,铁犁的犁头锋利坚固,犁杆采用坚硬的松木,不易折断;铁锄的锄刃宽大厚实,适合东方丘陵的土壤特点。“李村长,这些铁器都是我们精心打造的,用个三五年都没问题!”张铁匠说道。

  李老栓拿起一把铁犁,仔细查看,眼中满是喜爱:“好东西!真是好东西!有了这些,我们明年的耕种就不愁了!”

  村民们也纷纷围上来,抚摸着崭新的铁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铁锄比我家的木锄重多了,肯定好用!”“我要赶紧回去试试,看看用铁犁耕地到底有多快!”

  柳溪村的车队离开后不久,巴鲁带领的蛮族商队也抵达了兑换站。巴鲁身材高大,脸上带着粗犷的笑容,身后的马车上装满了皮毛和马奶酒。“赵先生,我们带来了一千张狼皮、五百张羊皮、五百坛马奶酒,想兑换粮食和铁制马具!”

  赵伯言按照兑换标准,核算道:“一千张狼皮可兑换粮食一百石,五百张羊皮可兑换粮食五十石,五百坛马奶酒可兑换粮食一百石,共计二百五十石粮食。另外,你们想要的铁制马具,每套需要加收半石粮食,请问需要多少套?”

  “一百套!”巴鲁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们部落的马匹越来越多,急需铁制马镫、马鞍和马蹄铁,有了这些,我们的骑兵战斗力会更强!”

  “没问题!”赵伯言说道,“二百五十石粮食,扣除一百套马具所需的五十石粮食,最终兑换粮食二百石、铁制马具一百套。”

  工作人员将粮食和马具搬到蛮族商队的马车上,巴鲁检查后,满意地说道:“联盟的粮食颗粒饱满,马具更是精良,下次我们一定带来更多皮毛和马奶酒!”

  “粮食铁器兑换站”的设立,很快便收到了显着成效。东方聚居点的百姓们用上了优质铁器,耕种效率大幅提高。柳溪村的村民们用铁犁耕地,一天能耕五亩地,是以前的两倍多;石泉镇的百姓们用铁锄除草,不仅效率高,还能将杂草除得更干净,粮食长势越来越好。

  “用粮换铁器真是太值了!”李老栓再次来到兑换站,又兑换了二十把铁犁,“我们村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这都是联盟铁器的功劳!现在我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有更多余粮兑换其他东西。”

  蛮族部落也受益良多。巴鲁兑换的粮食,解决了蛮族三个部落的过冬粮食短缺问题;铁制马具则让蛮族骑兵的战斗力大幅提升,马镫的出现让骑兵在马上更加稳定,马蹄铁则保护了马蹄,让马匹能在坚硬的地面上长时间奔跑。“有了联盟的粮食和马具,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过冬和打仗了!”巴图首领高兴地说道。

  然而,兑换站设立不久,便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东方聚居点的百姓为了多兑换铁器,在粮食中掺沙子、石子,或者将粮食打湿增加重量;还有一些蛮族商人,用劣质皮毛冒充优质皮毛,企图兑换更多粮食和铁器。

  “赵先生,您看这粮食,里面掺了不少沙子!”兑换站的工作人员拿着一袋粮食,向赵伯言汇报。

  赵伯言打开粮袋,果然看到粮食中混杂着不少沙子,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这是破坏兑换规则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他当即下令:所有兑换的粮食都要经过三次检验,第一次检查成色,第二次筛选杂质,第三次称重,一旦发现掺假、打湿等情况,立刻没收所有粮食,并禁止该聚居点或商人三个月内参与兑换。

  同时,赵伯言还邀请了东方聚居点的村长和蛮族部落的族长,组成“兑换监督委员会”,共同监督兑换过程,确保公平公正。“兑换站的设立是为了方便大家,不是让某些人投机取巧的。”赵伯言在监督委员会会议上说道,“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让‘用粮换铁器’长久地办下去,让大家都能受益。”

  李老栓和巴鲁纷纷表示赞同:“赵先生说得对!我们一定会监督好自己的族人,绝不允许掺假、作弊的行为发生!”

  在严格的检验和监督下,兑换站的秩序很快恢复正常。百姓们和商人们都明白了,只有诚信兑换,才能让贸易长久持续,才能真正受益。

  随着“用粮换铁器”的深入推进,联盟的粮食储备也日益充足。赵伯言将兑换来的粮食,一部分用于供应蛮族和灵睦镇的日常需求,一部分存入粮仓,作为灾年储备;张铁匠则根据兑换需求,调整了军械库的生产计划,增加了农具的生产比例,同时研发出了适合不同地区土壤特点的铁器,如适合江南水乡的轻型铁锄、适合北方草原的重型铁犁等。

  “以前我们的铁器主要供应军队和贸易,现在农具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调整生产结构。”张铁匠说道,他带领工匠们改进了炼铁炉和锻造工艺,提高了农具的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了质量。

  林晚秋则利用兑换站的契机,将医疗互助计划进一步推广。她让东方聚居点的百姓在兑换粮食时,顺便领取《日常安全手册》和少量草药膏;让蛮族商队在兑换粮食时,学习基础的外伤处理知识。“粮食和铁器能保障生活和生产,医疗知识和药品能保障健康,这都是联盟对大家的承诺。”林晚秋说道。

  为了方便偏远地区的百姓兑换,赵伯言还在东方丘陵的石泉镇和北方草原的黑水河哨所,设立了“粮食铁器兑换分站”,让百姓们不用再长途跋涉前往灵睦镇。兑换分站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用粮换铁器”的覆盖面,让更多百姓受益。

  这天,石泉镇的兑换分站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兑换者——一位名叫王小二的少年。王小二的父亲是石泉镇的农民,因病去世,母亲身体不好,家里的田地全靠他打理。他用家里仅有的两石余粮,兑换了一把铁犁和一把铁锄。“有了这些铁器,我就能更快地耕完地,多照顾母亲了。”王小二说道,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兑换分站的工作人员看着他瘦弱的身影,心中满是同情。他们不仅按照标准兑换了铁器,还额外赠送了他一小瓶草药膏和一些粮食。“这是联盟的一点心意,你要好好照顾母亲,有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们。”

  王小二接过铁器和粮食,眼中泛起了泪光:“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好好耕种,将来用更多粮食兑换铁器,也为联盟出一份力!”

  “用粮换铁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贸易本身。它不仅解决了联盟内部的粮食和铁器供需不平衡问题,还进一步凝聚了人心,让新归附的聚居点和蛮族部落,更加认同联盟的管理和理念。东方聚居点的百姓们感受到了联盟带来的实惠,纷纷表示愿意遵守联盟律法,积极参与联盟的建设;蛮族部落则更加坚定了与联盟合作的决心,主动加强了边界的防守,协助商道护卫队打击流寇。

  这年冬天,中原大地再次遭遇寒流,北方草原的气温骤降,蛮族部落的牲畜冻死了不少,粮食短缺问题再次凸显。巴图首领焦急地派巴鲁前往灵睦镇,希望能多兑换一些粮食。

  赵伯言得知情况后,立刻召开议事会。“蛮族是我们的盟友,现在他们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他说道,“我们可以适当降低兑换标准,让蛮族用同样多的皮毛和马奶酒,兑换更多的粮食;同时,开放粮仓,调拨一部分储备粮,支援蛮族部落。”

  陆承宇表示赞同:“盟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我们不仅要支援粮食,还要派工匠前往蛮族部落,教他们搭建保暖的牲畜棚,帮助他们度过寒冬。”

  张铁匠和林晚秋也主动请缨,带领工匠和医疗团队前往北方草原。工匠们教蛮族部落搭建木质牲畜棚,用联盟的铁器加固棚顶,抵御寒风;医疗团队则为蛮族百姓和牲畜提供治疗,预防冻伤和疾病。

  “多谢联盟的支援!”巴图首领紧紧握着陆承宇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你们不仅给我们粮食和铁器,还教我们搭建牲畜棚、治疗伤病,这份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陆承宇笑着说道:“巴图首领客气了!我们是盟友,理应互相扶持。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联盟的支援下,蛮族部落成功度过了寒冬。开春后,蛮族部落的牧民们用兑换来的铁制农具,开垦了一片适合耕种的土地,尝试种植耐寒的小麦和燕麦;东方聚居点的百姓们则用铁犁和铁锄,深耕土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用粮换铁器”的贸易模式,也吸引了周边其他势力的关注。西方的一个小型部落,得知联盟能用粮食兑换优质铁器后,主动派使者前来,希望能加入联盟,参与“用粮换铁器”的贸易。陆承宇经过考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将“粮食铁器兑换站”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势力加入,“用粮换铁器”逐渐成为联盟贸易的核心模式之一。它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生产的发展,还成为了联盟扩大影响力、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灵睦镇的粮食储备越来越充足,铁器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联盟的经济实力和凝聚力也日益增强。

  这天,陆承宇带领孙烈、赵伯言、林晚秋等人,前往东方丘陵的柳溪村视察。柳溪村的田地里,百姓们正用铁犁耕地,一排排整齐的田垄延伸向远方;村子里,工匠们正在用兑换来的铁器,修建新的房屋和水利设施。李老栓看到陆承宇等人,连忙迎上前:“陆盟主,多亏了联盟的‘用粮换铁器’,我们村现在家家户户都有铁农具,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百姓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陆承宇看着田地里忙碌的百姓和崭新的铁器,心中充满了欣慰。“李村长,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道,“联盟的宗旨就是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遵守律法,诚信贸易,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离开柳溪村后,陆承宇等人又前往北方草原的蛮族部落。蛮族部落的牧民们正在用铁制马具训练骑兵,田地里的小麦和燕麦长势良好。巴图首领带着陆承宇等人参观了新搭建的牲畜棚和耕种的田地,说道:“陆盟主,现在我们不仅有足够的粮食过冬,还能自己耕种,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了。这些都是联盟的功劳!”

  陆承宇说道:“巴图首领,这是我们共同的成果。‘用粮换铁器’不仅换来了物资,更换来了友谊和信任。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化这种贸易模式,让更多的人受益,让联盟的和平与繁荣永远延续。”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东方的田野和北方的草原上。“用粮换铁器”的贸易模式,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联盟的各个聚居点和周边势力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物资流通、技术交流和文化融合。兑换站里,百姓们拿着粮食兑换铁器的身影,田地里,用铁犁耕地的忙碌场景,草原上,用铁制马具训练的骑兵,共同构成了一幅繁荣和谐的画面。

  灵溪精灵飞到陆承宇的肩膀上,轻声说道:“陆承宇,你用‘用粮换铁器’的方式,解决了百姓的实际需求,也凝聚了人心,这比任何强制的手段都更有效。”

  陆承宇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灵溪精灵的翅膀,目光坚定地说道:“没错。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只有真正满足百姓的需求,让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才能让联盟长治久安。未来,我们还要探索更多的贸易模式,让联盟的贸易网络覆盖更广阔的地方,让和平与繁荣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夜色渐浓,灵睦镇的“粮食铁器兑换站”依旧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们还在忙碌着,为前来兑换的百姓们服务。远处的了望塔上,青铜大钟敲响了平安的钟声,与兑换站的喧嚣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原大地最动听的乐章。而“用粮换铁器”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联盟的历史中,成为联盟促进贸易、凝聚人心、守护和平的又一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