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点头:“你路子广,帮我摸一摸王晓仁的底细。还有他提到的那个‘小组’,究竟是个什么来头。”
“没问题。”
“你自己也留神,能不动声色最好。有些事,上面若不想让咱们知道,咱们也不必刨根问底。”
“放心。”
徐梓琳应了一声。
痛!
一阵剧烈的头痛袭来。
陈保良蜷在床铺上,额头冒汗。
作为一个从不碰酒的人,这次彻底栽了。
这一醉,丢脸至极。
醉过的人未必记得自己说过什么,没醉过的更无从知晓。
有人酒后喧哗,醒来却能复述每句话;有人胡言乱语,天亮后脑中一片空白。
陈保良从没试过这种滋味,昨夜却破了例,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不免打鼓。
他该不该问?又该怎么开口?
他自认行事坦荡,即便说了不该说的,也不至于惹祸上身。
可话虽如此,总归还是想弄个明白。
这些日子,他对王风的为人已有了判断。
一开始还带着几分提防,如今早已卸下心防。
若非真心认可,也不会在酒桌上放任自己喝到不省人事。
“老王,你们昨晚是存心要把我灌倒啊!”
陈保良一进门就直奔主题,语气里带着埋怨,却不带火气。
王风笑着应道:“你这话说得不对。我们那儿有句老话——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不醉不算兄弟,你懂不懂?”
徐梓琳站在一旁,默默听着,脸上浮现出一丝错愕。
别说陈保良没听过,她也是头一回听说这话。
陈保良咂了咂嘴,觉得这话粗是粗了些,倒也透着股热乎劲儿。
他不再纠结被灌酒的事,转而低声问道:“实话讲,这是我头回喝成这样。昨天……我说了什么没有?”
“你不记得了?”
“模模糊糊有点印象。”
“你说你来新三团,表面上是当副团长,其实是奉命查事的。还提到你们那个调查组的王晓仁组长,就这么些。”
陈保良听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那些话就算传出去,也没什么大碍。
徐梓琳往前一步,语气认真:“老陈,咱们现在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上级突然派你过来,是不是延安那边出了什么动静?”
“动静?”
他摇了摇头,“我不清楚。”
“对了,你之前提的那位王晓仁同志,到底是什么来头?”
王风追问。
陈保良抬手打断,目光扫过四周,确认无人靠近后,压低声音,神情郑重:“老王,我在新三团待了一个多月,这支部队什么样,你这个人什么样,我心里都有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跟你挑明了吧,最近风不太平。那个王组长,可不是好相处的角色。”
王风眉头一皱:“怎么说?”
“他办过不少案子。早年以TP专员身份下团工作,别人还在摸底排查,他已经连破要案。挖出的日伪奸细、国军卧底,形形色色,连团长、营长都没逃过他的眼。一时间,各地都拿他当样板。”
王风嘴角微扬,冷笑了一声,“他办事速度这般迅猛,难道没人觉得蹊跷?若只为结果而踩过界线,那当初的信念岂不成了空话。”
“谁又敢讲什么?”
对方轻笑一声,眼神意味深长,“大局之下,哪有全然清白的天地。些许灰影,本就在默认之中。老王,你一向明白事理,我自然不希望你出任何差池。再说,以你的出身和立场,根本不会沾染那些浑水。工人农民的底子,最是纯粹。”
“你这话,藏着什么意思?”
“哈哈哈,信口胡诌罢了,信口胡诌。”
陈保良忽然语无伦次,笑声散在空气里,几句话后,转身便走,背影消失在门帘之后。
屋内安静下来,只剩王风与徐梓琳相对而坐。
她眉头微蹙,眼中浮起一丝警觉——刚才那些看似随意的话,藏着未曾听过的暗流。
见王风神情如常,她忍不住低声开口:“老王,我总觉得这事跟延安那边的动静脱不开干系。前几日陈司令员还同我提起,说可能不久就要动身去那边学习。”
王风一愣,随即心中了然。
自己提前拿下岳南根据地,并迅速稳住局势,连锁反应竟已波及高层人事安排,连原本的时间表都被打乱了。
“这和我们有多大牵连?”
他缓缓坐在土炕上,寒意从砖面渗入衣裳。
“关联有,但不直接。”
徐梓琳望着他,“可眼下风向微妙,你要谨言慎行。”
“我明白。”
王风点头,语气平静,却让人心安。
更深的隐情,两人默契地不再触及。
第二天清晨,一封意外的来信落在王风手中——寄自军区医院,署名田雨。
他盯着那三个字,一时怔住。
笔迹清秀工整,墨色匀称,行云流水,透着一股难得的静气。
女子能写出如此雅致的字,实属罕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梓琳的字也佳,只是更显利落,少了几分婉约,多了些刚劲之气,若再添几分倔强锋芒,几乎可乱真男子手笔。
可田雨呢?
性情温润中带韧,像是江南水乡养出的姑娘,柔而不弱。
这样一个人,怎会主动提笔给他写信?
疑惑未解,他已经拆开信封。
泛黄纸页上,一行行清晰小字跃入眼帘:
救命恩人、人生知己王风同志,你好:
这封信,是否来得突兀?不止你惊讶,我自己执笔时也心绪翻腾。自《狂人日记》掀起风波以来,我愈发坚信,白话文真是照亮人心的光。今日,我也愿用这光明的文字,与你坦诚相见。
古时人有名、有字、有号,称呼之间,字号更显亲近。
思来想去,我也为你拟一个吧。
王风,字四十先生,号王疯子。
“四十”二字,藏于“韩”字之中,仿佛天意安排,你便是四十先生了。
那就这样称呼你吧。
四十先生,读到这里,你或许仍不明我提笔的用意。
近日心绪如麻,千头万绪堵在胸口,家中早已断了往来,音信全无,那些话更无法对亲人说起。
大学时曾有两人与我肝胆相照,如今却远隔山川,难以相见,信也难通。
左思右想,能将心底言语托付者,唯有先生一人。
你是我的恩人,亦是我灵魂深处的知音。
将心事交付于你,再合适不过。
要说何事?还请四十先生静心听我道来……
“没问题。”
“你自己也留神,能不动声色最好。有些事,上面若不想让咱们知道,咱们也不必刨根问底。”
“放心。”
徐梓琳应了一声。
痛!
一阵剧烈的头痛袭来。
陈保良蜷在床铺上,额头冒汗。
作为一个从不碰酒的人,这次彻底栽了。
这一醉,丢脸至极。
醉过的人未必记得自己说过什么,没醉过的更无从知晓。
有人酒后喧哗,醒来却能复述每句话;有人胡言乱语,天亮后脑中一片空白。
陈保良从没试过这种滋味,昨夜却破了例,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不免打鼓。
他该不该问?又该怎么开口?
他自认行事坦荡,即便说了不该说的,也不至于惹祸上身。
可话虽如此,总归还是想弄个明白。
这些日子,他对王风的为人已有了判断。
一开始还带着几分提防,如今早已卸下心防。
若非真心认可,也不会在酒桌上放任自己喝到不省人事。
“老王,你们昨晚是存心要把我灌倒啊!”
陈保良一进门就直奔主题,语气里带着埋怨,却不带火气。
王风笑着应道:“你这话说得不对。我们那儿有句老话——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不醉不算兄弟,你懂不懂?”
徐梓琳站在一旁,默默听着,脸上浮现出一丝错愕。
别说陈保良没听过,她也是头一回听说这话。
陈保良咂了咂嘴,觉得这话粗是粗了些,倒也透着股热乎劲儿。
他不再纠结被灌酒的事,转而低声问道:“实话讲,这是我头回喝成这样。昨天……我说了什么没有?”
“你不记得了?”
“模模糊糊有点印象。”
“你说你来新三团,表面上是当副团长,其实是奉命查事的。还提到你们那个调查组的王晓仁组长,就这么些。”
陈保良听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那些话就算传出去,也没什么大碍。
徐梓琳往前一步,语气认真:“老陈,咱们现在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上级突然派你过来,是不是延安那边出了什么动静?”
“动静?”
他摇了摇头,“我不清楚。”
“对了,你之前提的那位王晓仁同志,到底是什么来头?”
王风追问。
陈保良抬手打断,目光扫过四周,确认无人靠近后,压低声音,神情郑重:“老王,我在新三团待了一个多月,这支部队什么样,你这个人什么样,我心里都有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跟你挑明了吧,最近风不太平。那个王组长,可不是好相处的角色。”
王风眉头一皱:“怎么说?”
“他办过不少案子。早年以TP专员身份下团工作,别人还在摸底排查,他已经连破要案。挖出的日伪奸细、国军卧底,形形色色,连团长、营长都没逃过他的眼。一时间,各地都拿他当样板。”
王风嘴角微扬,冷笑了一声,“他办事速度这般迅猛,难道没人觉得蹊跷?若只为结果而踩过界线,那当初的信念岂不成了空话。”
“谁又敢讲什么?”
对方轻笑一声,眼神意味深长,“大局之下,哪有全然清白的天地。些许灰影,本就在默认之中。老王,你一向明白事理,我自然不希望你出任何差池。再说,以你的出身和立场,根本不会沾染那些浑水。工人农民的底子,最是纯粹。”
“你这话,藏着什么意思?”
“哈哈哈,信口胡诌罢了,信口胡诌。”
陈保良忽然语无伦次,笑声散在空气里,几句话后,转身便走,背影消失在门帘之后。
屋内安静下来,只剩王风与徐梓琳相对而坐。
她眉头微蹙,眼中浮起一丝警觉——刚才那些看似随意的话,藏着未曾听过的暗流。
见王风神情如常,她忍不住低声开口:“老王,我总觉得这事跟延安那边的动静脱不开干系。前几日陈司令员还同我提起,说可能不久就要动身去那边学习。”
王风一愣,随即心中了然。
自己提前拿下岳南根据地,并迅速稳住局势,连锁反应竟已波及高层人事安排,连原本的时间表都被打乱了。
“这和我们有多大牵连?”
他缓缓坐在土炕上,寒意从砖面渗入衣裳。
“关联有,但不直接。”
徐梓琳望着他,“可眼下风向微妙,你要谨言慎行。”
“我明白。”
王风点头,语气平静,却让人心安。
更深的隐情,两人默契地不再触及。
第二天清晨,一封意外的来信落在王风手中——寄自军区医院,署名田雨。
他盯着那三个字,一时怔住。
笔迹清秀工整,墨色匀称,行云流水,透着一股难得的静气。
女子能写出如此雅致的字,实属罕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梓琳的字也佳,只是更显利落,少了几分婉约,多了些刚劲之气,若再添几分倔强锋芒,几乎可乱真男子手笔。
可田雨呢?
性情温润中带韧,像是江南水乡养出的姑娘,柔而不弱。
这样一个人,怎会主动提笔给他写信?
疑惑未解,他已经拆开信封。
泛黄纸页上,一行行清晰小字跃入眼帘:
救命恩人、人生知己王风同志,你好:
这封信,是否来得突兀?不止你惊讶,我自己执笔时也心绪翻腾。自《狂人日记》掀起风波以来,我愈发坚信,白话文真是照亮人心的光。今日,我也愿用这光明的文字,与你坦诚相见。
古时人有名、有字、有号,称呼之间,字号更显亲近。
思来想去,我也为你拟一个吧。
王风,字四十先生,号王疯子。
“四十”二字,藏于“韩”字之中,仿佛天意安排,你便是四十先生了。
那就这样称呼你吧。
四十先生,读到这里,你或许仍不明我提笔的用意。
近日心绪如麻,千头万绪堵在胸口,家中早已断了往来,音信全无,那些话更无法对亲人说起。
大学时曾有两人与我肝胆相照,如今却远隔山川,难以相见,信也难通。
左思右想,能将心底言语托付者,唯有先生一人。
你是我的恩人,亦是我灵魂深处的知音。
将心事交付于你,再合适不过。
要说何事?还请四十先生静心听我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