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张洞接手拖敌-《抗战:从傻子兵到亮剑战神!》

  众人心胆俱裂,可这些手雷本就不适合做诡雷——必须撞击才能引爆。

  片刻后,鬼子渐渐看出破绽,意识到并无危险,纷纷爬起,一边拍土一边讥笑八路蠢笨。

  土坡后,魏和尚静静瞄准那几颗旋转的手雷。

  砰——

  枪声划破寂静,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那堵紧邻手雷的土墙轰然倒下,尘土飞扬间将日军前进的小路完全掩埋。

  十几名日军士兵在猛烈的冲击波中消失不见,生死未卜,只留下被瓦砾覆盖的残骸。

  后续赶来的敌人尚未回过神来,和尚已果断下令射击。

  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又有十余名日军应声倒地。

  和尚目光敏锐,迅速发现敌军后方架起了两门掷弹筒,立即高喊:“撤!马上走!”

  他早有准备,事先埋下六颗手雷,精准引爆,成功摧毁土墙,封锁了追兵路线。

  神牛山地势险峻,上山路途本就有限,和尚所选的这条土坡,正是通往山顶的关键小径。

  而远处的日军若想绕行其他路径攀爬土山,势必举步维艰。

  利用倒塌的房屋作为天然屏障,新兵连迅速转移。

  就在他们撤离不久,原先藏身的土坡,已被敌方炮火夷为平地。

  日军随后用炮弹清理断墙,再次推进。

  但这一次,追击的士兵明显变得谨慎。

  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会不会又从某个角落冒出伏击的火力。

  追击与反击仍在持续。

  平池一郎终于意识到,这支“土八路”又一次采用了游击战术。

  从小牛村口到杨柳道,不过数百米的距离,他的中队却屡屡受挫。

  预想中的正面交锋从未发生,敌人巧妙依托村落中的土屋房舍,以小股兵力不断袭扰。

  重武器在这复杂地形中几乎无用武之地,机枪和火炮成了累赘,徒耗人力。

  贸然深入搜查?每座土屋都可能藏有伏兵;

  全部炸毁?弹药宝贵,平池不舍得挥霍;

  放火烧村?耗时太久,且村中粮草牲畜尚存,说明百姓极可能已被“土八路”护送转移。

  平池心中清楚,唯有逼出对手,将其驱逐出小牛村。

  一旦进入开阔平原,这些游击队员便再无遮蔽,只能任其围剿。

  与此同时,尖刀连已在和尚带领下退至杨柳道之后。

  接下来的防线,由新兵连连长张洞接手。

  两人相遇,和尚沉声道:“老张,鬼子火力强,你多加小心。”

  张洞点头回应:“明白,和尚,你赶紧带人走。”

  “好!”和尚不再多言,转身离去。

  和尚走后,张洞面对三个排长,语气沉稳地说:“尖刀连的任务完成了,他们拖住敌人一个多时辰。接下来是我们的事。你们都是从独立连一路过来的老兵,跟着我打过不少硬仗。这次不能给老团长丢脸。他把这任务交给我们,伏击就得打出威风来。都清楚了吗?”

  “明白!”

  一排长皱眉问:“连长,咱们为啥不学尖刀连那样,在房子里设伏?”

  平时在会上少言寡语的张洞,其实心思缜密。

  他缓缓答道:“尖刀连用了那招,鬼子肯定提防了。再说,土屋后侧早被敌人占了,和尚他们就是从那儿撤出来的。如果我们躲进屋子,鬼子一放火,村子烧成一片,我们连退路都没了。”

  “所以,这一回,我们正面打。”

  “但不是傻拼。鬼子炮火凶,真对撞上去,一个营都不够填。我琢磨团长的意思,用分段阻击。三道防线,层层拦。想跨过去?没个两个时辰,休想。”

  ……

  平池一郎站在远处,盯着三百步外突然出现的工事,嘴角扬起。

  土八路竟敢摆开阵势打阵地战?

  简直是送死。

  他挥手下令,十几门掷弹筒立即就位,炮弹呼啸而出,砸向由岩石和泥土垒成的掩体。

  爆炸掀起尘浪,防线多处崩裂。

  日军士兵迅速压上,趁着烟雾未散,步步逼近。

  当距离缩短到不足五十步时,一声怒吼划破空气——“打!”

  刹那间,上百人从残破的工事后跃起,两挺轻机枪在左右两侧喷出火舌,子弹如雨扫向敌群。

  平池一郎瞳孔一缩,满脸惊愕。

  炮轰了半天,对方居然还能反击?

  其实,张洞早已预料到敌人的火力打击。

  他在工事后方挖了曲折狭窄的壕沟,人员分散隐蔽。

  炮弹要精准落入这种窄沟,几率极低。

  加上战士们紧贴沟底趴伏,即便炮火猛烈,伤亡也只十来人。

  炮声一停,张洞立刻下令。

  战士们迅速爬出壕沟,匍匐至前方工事,静静等待敌人靠近。

  那两挺轻机枪,是王风特意拨给新兵连的。

  如今用在这儿,成了守阵地的利器。

  张洞心里暗想,团长当初的安排,仿佛早已看透他会怎么打这一仗。

  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冲在最前的数十个鬼子应声倒地,血雾四溅。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哪经得起这般扫射,剩下的慌忙后撤,退回掩体。

  平池一郎双眼通红,挥手命令机枪阵地开火。

  十几挺机枪同时咆哮,火舌撕裂空气,新兵连顿时陷入被动,两名机枪手接连倒下,两挺重器瞬间沉寂。

  他咬牙切齿,命机枪持续压制,随即组织步兵发起冲锋。

  百来步的距离转瞬即至,日军跃入工事,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

  “土八路”早已不见踪影。

  他站在战壕边缘四处打量,终于看清了背后的地形——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沟壑如同蛛网般延伸出去。

  原来这些“土八路”像钻地的蚯蚓,在背后挖出了复杂的交通壕,炮弹落下来多半被土墙挡住,根本伤不到人。

  可他们到底去了哪儿?

  前方只有一条笔直的小道,毫无遮蔽。

  他的目光忽然落在小道左侧——那里垂着几根粗绳,一直延伸到河面。

  那条河不宽也不深,水刚过膝,河岸距小道垂直高度有三米多。

  答案豁然清晰:敌人顺着绳索滑下河,涉水而过,悄然绕离了视线。

  追进河里?

  绝无可能。

  平池一郎果断下令,沿小道边缘快速推进。

  队伍刚行进数百米,前方又出现一道防御工事,静静矗立在视野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