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飞轮效应:启动最艰难的第一圈-《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

  凌晨五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北平城还笼罩在薄雾与寒意之中。

  林怀安(郝楠仁)已悄然离家,提前回到了清冷的中法中学校园。

  周日傍晚立下的血誓,像一团火在他胸中燃烧,让他无法安眠。

  空旷的操场上,煤渣跑道在晨曦中泛着灰白的光。

  他绑上自制的简陋沙袋,开始了新计划下的第一次晨跑。

  脚步沉重,呼吸因不习惯而紊乱,肺部火辣辣地疼。

  这具身体的原主留下的孱弱底子,此刻显露无疑。

  他咬着牙,脑海里反复回响着“飞轮效应”——再沉重的轮子,启动第一圈最难,但必须推下去!

  就在他步履蹒跚、几乎要放弃时,一个沉稳的身影出现在跑道边缘。

  是住在学校后街、平日里深居简出的谭师傅。

  老者须发皆白,身着旧短褂,眼神却锐利如鹰。

  “娃子,心浮气躁,脚步就飘。”

  谭师傅的声音沙哑却清晰,“跑,不是给鬼追,是跑给自个儿看。你这跑法,是在耗命,不是在练功。”

  林怀安停下脚步,扶着膝盖大口喘息,惊疑地看向老者。

  谭师傅走近,指了指他的小腿:

  “负重跑?想法对路。

  但气要沉丹田,意要守周身。

  力从地起,节节贯穿,不是用死力气蛮干。

  你这样瞎跑,半月不到,膝盖先废了。”

  说罢,他简单示范了几个呼吸吐纳和发力收束的要领。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身子是渡世的舟,糟蹋坏了,啥雄心壮志都是空谈。

  记住,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方是正道。”

  老者言简意赅,点拨完毕,便转身踱步离去,身影消失在晨雾中。

  这番话如同甘霖,浇灭了林怀安盲目的急躁,为他后续的体能训练指明了科学、可持续的方向。

  锻炼,不是自虐,是修行。

  带着谭师傅的启发和一身热汗,林怀安回到嘈杂渐起的宿舍。

  他立刻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二步:改造环境。

  他想起“破窗效应”——环境中的混乱会诱使堕落。

  原主的床铺和书桌堆满了杂物:

  皱巴巴的小说、零食碎屑、几枚泛着铜绿的旧钱币,积着一层薄灰。

  这一切都散发着颓废、无序的气息,是必须修补的“第一扇破窗”。

  他打来冷水,仔细擦拭桌面的每一寸,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杂物统统扫进一个破木箱,塞到床底最深处。

  桌面上,只留下教科书、那支随他穿越的金色记号笔、一叠草纸,以及昨晚那张贴在墙上的“立誓”血书。

  经过整理,这张斑驳的书桌焕然一新,虽依旧简陋,却散发出一种秩序感和肃穆感,成了他专属的“作战指挥中心”。

  修补环境,是向旧日生活宣战的仪式,也是为新习惯的养成扫清障碍。

  早读课前的短暂时间,他摊开草纸,参照脑中系统的提示,开始细化首个“二十一天定律”周期的作战蓝图。

  系统界面淡蓝光芒微闪:

  【逆袭之火任务:总倒计时59天…】

  【当前阶段:奠基期(第1-21天)】

  【阶段目标:扭转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体能入门。】

  他将宏大的目标分解到这三周:

  学科重点:国文(积累与理解之本)、数学(逻辑思维之基)。必须率先突破。

  每日模块化作战计划:

  晨间(5:00-7:00):体能(谭氏呼吸法 循序渐进的跑步) 国文/英语基础记忆。

  上午课堂:绝对专注,尝试“费曼学习方法”雏形——边听边思考如何复述讲解。

  午间(12:00-13:00):即时复习上午笔记,攻克1-2道数学基础题。

  下午课堂:保持高度专注,记录难点。

  傍晚(16:00-18:00):梳理全天知识,绘制“知识树”脉络图。

  夜间(19:00-22:00):关键!申请留校自习,深度攻坚数学薄弱环节,预习次日国文。

  核心指标:每日计划完成度需达90%以上,拒绝任何中断。

  计划写在纸上冰冷而理想化。

  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

  飞轮最艰难的,就是推动静止的、沉重无比的第一圈。

  周一上午,国文课。

  当王韭聪还在和同桌窃窃私语,多数同学睡眼惺忪时,林怀安已挺直脊背,书本笔记摆放整齐。

  这个微小变化,引起了讲台上夏先生的注意。

  课一开始,林怀安立刻遭遇挑战。

  原主留下的“课堂走神”肌肉记忆异常强大。

  夏先生讲解《师说》背景,他的思绪就不由自主飘向窗外……必须将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输入-处理”!

  他狠掐大腿,强迫清醒。

  尝试运用“费曼学习方法”雏形,紧跟老师思路,同时在草纸上快速勾勒“知识树”:

  主干:师说(韩愈)。

  分支一:核心观点(传道、授业、解惑…)。

  分支二:论证方法(对比、举例)。

  分支三:背景与意义……

  这种方式极度耗费心神。

  不到二十分钟,太阳穴突突直跳,比跑步还累。

  但他咬牙坚持,试图捕捉每个关键词,安放在“知识树”相应节点上。

  这是对旧习惯的攻坚战,每一步都如同推动沉重的飞轮。

  正因为周日晚上粗略预习了《师说》,当夏先生提出一个关于“师道”与“耻学于师”社会现象的问题时,林怀安预习时产生的疑问与课堂内容碰撞出了火花!

  他注意到夏先生引用的一个唐代官制细节,与预习时看到的一处注释似乎存在微妙矛盾。

  一种强烈的表达欲促使他,在孙先生目光扫过时,下意识举起了手。

  手举到一半,他才惊觉——这在丙班课堂极其罕见。

  “林怀安?”

  夏先生有些意外。

  “先生,”

  林怀安起身,声音因紧张发干,但逻辑清晰,“学生预习时见注释说唐代‘国子监生员皆出自显贵’,方才先生又言韩愈此文亦有为寒门学子张目之意,这是否意味着,当时师道不存之弊,在阶层固化的官学中尤为突出?”

  问题一出,全班寂静!

  这超出了丙班“识文断字”的要求,触及了甲班才需的“探究意识”!

  夏先生镜片后的眼睛一亮,沉吟片刻,竟放下书本,详细解答了科举与门阀的关系,并肯定此问题“切中肯綮”!

  这一刻,林怀安清晰体验到:

  不是被灌输,而是与知识对话。

  这种由“预习”带来的微小“智力优越感”,像一剂强心针,给了他坚持这种“痛苦”学习方式的巨大动力。

  飞轮,仿佛极其轻微地“咔哒”动了一下!

  放学后,林怀安鼓起勇气走向训育处,申请晚间留校自习。

  经过一番恳切陈述(或许提及“为校争光”),并承诺遵守纪律、自备灯油后,终于获得了许可。

  夜幕降临,喧闹的校园归于沉寂。

  高二丙班的教室漆黑一片,只有靠窗的一个座位,亮起一点如豆的灯光。

  林怀安点燃了那盏小小的煤油灯,昏黄的光晕勉强照亮桌面。

  窗外是漆黑的夜,窗内是他一个人的战场。

  他摊开谢安平借予的甲班笔记、自己的“知识树”草稿和数学课本。

  对比之下,差距巨大,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如饥似渴地吸收、整理、演算。

  冰凉的夜气透过窗缝渗入,煤油灯偶尔爆出灯花,映照着他专注而疲惫的脸。

  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充实交织。

  这一步,他推动了自习环境的“飞轮”,为持续的夜间学习赢得了宝贵空间。

  当他把最后一个数学公式理解透彻,吹熄油灯时,已是夜深人静。拖着几乎散架的身体回到宿舍,脑中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叮!日计划完成度评估:94%。“逆袭之火”能量微弱提升。】

  【“飞轮效应”计数:第一圈完成度1/21。耐久度微幅提升。】

  【学识(国文)经验 5,学识(数学)经验 3。】

  这冰冷的提示,此刻如此悦耳。

  它证明,这艰难的第一步,没有白费。

  躺在硬板床上,身体像散了架,但精神却有一种激战后的平静。

  他知道,明天、后天……未来的几十天,都会像今天一样,甚至更加艰难。

  但,“飞轮”已经启动。再沉重,也只能咬着牙,一圈,一圈,继续推下去。

  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意味着永远无法触及那个在救护所里立下的、与家国命运相连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