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重振的壮丽画卷,在新纪元的阳光下徐徐展开。曾经破碎的大地被生机盎然的绿意与错落有致的文明聚落点缀,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戾气与绝望,而是泥土的芬芳与新芽的朝气。然而,在这片物理世界的创伤逐渐愈合之际,一个更深层次、关乎三界未来秩序的根本性问题,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经历了归墟之劫的洗礼,目睹了凡人的勇气与牺牲,神与人,应以何种方式共存?
旧有的秩序,伴随着旧纪元的终结,已然如风中残烛,失去了存在的根基。那是一种基于绝对力量、垂直庇佑与单向祈求的关系。神明高踞九天,接受香火供奉,予取予求;凡人匍匐大地,敬畏祈祷,祸福由天。这种关系,在关乎存在本质的终极危机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归墟的低语曾轻易蛊惑神明,而凡人的“薪火”与“信念”却成为了照亮虚无的灯塔。力量的定义,已被重新书写。
因此,“神人新约”的缔结,并非源于任何一方的强势主导,而是时代洪流与共同记忆催生的必然。其序幕,也并非在庄严肃穆的殿堂中拉开,而是始于一次看似偶然的“边界”事件。
第一节:边界之衅——新问题的缩影
在昔日一片被称为“千峰嶂”的洪荒山脉边缘,如今已建立起数个人类与少数妖族混居的繁荣城镇。此地地脉经过“筑者”文明疏导,灵气充沛,盛产一种蕴含温和星辰之力的“萤石”,是炼制法器、构建能量矩阵的重要资源。
山脉深处,残留着一座上古时期便存在的、供奉“星穹之母”羲和的小型祭坛。归墟之劫中,祭坛沉寂,羲和之神力主要用于稳定日轨,无暇他顾。如今劫波度过,一位在终焉之战中受伤、神力尚未完全恢复的羲和神使——“曜光”,遵循古老的感应,回到了这座祭坛,试图汲取此地浓郁的星辰之力与信仰残痕以恢复自身。
然而,祭坛所在的峰峦,恰好位于一个人类城镇“萤石镇”新划定的采矿区内。镇民们并不知晓祭坛的“神圣”来历,在他们看来,那只是一座年代久远、铭刻着奇异花纹的石台,而山峰深处新发现的富集萤石矿脉,关乎着整个城镇的未来发展。
于是,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曜光”神使正在祭坛引导星光,修复自身暗伤时,镇民的采矿队伍开凿到了附近山体。剧烈的震动与凡俗的喧嚣,干扰了神圣的仪式,甚至导致一缕本应融入神使体内的精纯星力逸散,被采矿器械无意中吸取。
神使“曜光”震怒。尽管新纪元已立,但古老神族的尊严与对“亵渎”行为的本能反感,让她瞬间释放出神威。炽热的星光威压如潮水般涌向采矿队伍,工人们如遭雷击,心智被恐惧攫住,器械也瞬间失灵。
“无知凡物!安敢亵渎神域,窃取神能?!”曜光的声音如同冰冷的星辰撞击,在山谷间回荡。
闻讯赶来的萤石镇镇长与几位修士,面对盛怒的神使,虽感压力,却并未如旧时代般立刻跪伏请罪。镇长,一位在终焉之战中失去一臂、却以铁腕和智慧带领镇民重建家园的老兵,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行礼道:“尊驾息怒。我等不知此地乃尊驾清修之所,开采矿脉,亦是为城镇生计与发展,且有昆仑颁下、诸神认可的《山河拓殖令》为依据。若有冒犯,实属无意,愿与尊驾协商解决。”
“《山河拓殖令》?”曜光冷笑,周身星光更盛,“凡俗律法,焉能约束神明?此地方圆百里,自古便受星力滋养,乃羲和大神光辉所照之地!尔等速速退去,封禁矿洞,否则,神罚立至!”
第二节:昆仑之议——新旧观念的碰撞
“边界之衅”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了涟漪,最终传到了已成为三界协调中心的新昆仑。
新昆仑已非旧日那个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神权中心。它更像一个宏大的交流平台,其核心是一座由诸多文明共同参与、运用了“筑者”技术、“歌者”共鸣原理乃至部分归墟稳定结构建造的“万象议事厅”。厅内,不仅有残留的古神(如东皇太一、帝俊的代表、后土娘娘的化身),有新纪元涌现的、能与法则共鸣的“贤者”(类似姜尚的传承者),更有来自人族、妖族、灵族等各文明的代表。
东皇太一,这位曾从沉睡中惊醒、亲历了终焉之战的上古天神,如今气息更加内敛深邃。他并未坐在最高的主位,而是与众人处于同一平面。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与一丝疲惫:“‘千峰嶂’之事,绝非孤例。旧约已碎,新约未立。神人之间,因资源、地域、权责而产生的摩擦,将会越来越多。此事,需有一个了断,更需有一个……新的章程。”
一位气息刚猛、身披雷纹神甲的古神(疑似某位雷神后裔)哼道:“太一尊上是否过于谨慎?神明天生地养,执掌法则权柄,守护天地秩序。凡人虽有功于劫难,但终究力弱寿短,需神明引导庇佑。若因一时之功,便欲与吾等平起平坐,甚至觊觎神域资源,岂非乱了纲常?”
另一位在终焉之战中与凡人并肩作战、身体残缺由“筑者”文明为其炼制了精密义肢的水神(共工一脉的后裔)则反驳道:“雷泽兄之言,未免固步自封!若无凡人‘薪火’汇聚,信念成塔,你我早已归于虚无,何谈权柄与纲常?归墟之劫证明了,存在的意义,非独系于力量强弱,更在于心念之韧、文明之续。凡人,已不再是需要我等一味庇护的稚子。”
人族代表,一位来自“百家学院”的年轻思想家,言辞恳切而坚定:“我等并非欲觊觎神域,亦深知神明于天地之功。然,新纪元之世界,乃所有幸存者共有之家园。资源如何分配,地域如何界定,权责如何划分,当以‘共生共荣’与‘公平效率’为原则。神有神能,人有人智。譬如那‘萤石’,于神使或为疗伤之物,于凡人却是发展文明、巩固结界、惠及万民之基。岂能因‘先占’或‘传统’,便断然否定后来者生存发展之权利?”
议事厅内,争论不休。古老的神威与新兴的理念在此碰撞。有神灵坚持“神权至上”,有神灵主张“有教无类、适度引导”,也有如后土娘娘般的存在,更关注阴阳平衡与轮回稳定,认为神人关系需纳入更宏大的三界循环中考量。
第三节:羲和之思——来自远古的见证
正当争论陷入僵局之际,万象议事厅内,万千星光忽然自发汇聚,勾勒出一道温暖而威严的女性身影。日神羲和,并未亲身降临,而是投射了一道清晰的意志化身。
她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存在,无论是神是人,皆感受到一股源自宇宙本源的光明与温暖,却又带着洞穿万古的深邃。
“诸位之议,吾已听闻。”羲和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吾御日车,巡行寰宇,见证过星辰生灭,纪元轮回。旧约之制,源于蒙昧,立于强弱,终毁于失衡。”
她微微抬手,一幅由星光构成的图景浮现,展示着旧纪元末期,神明因信仰流失而衰弱,凡人因绝望祈祷而麻木,最终在归墟危机前险些一同倾覆的景象。
“归墟之劫,非独力可御。神之伟力,需凡人之信念锚定;人之文明,需神之法则庇佑。然,庇佑非主宰,锚定非依附。”羲和的目光落在那位雷神后裔身上,“执着于旧日权柄,无异于试图挽留已逝的流星。”
她又看向人族代表:“凡人之智与勇,确已赢得尊重。然,天地运行,自有其道。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此乃天地法则之显化,非独为某族某类而设。神明,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这些法则的守护者与执行者。彻底否定神之权责,亦是对天地法则的破坏。”
“故而,”羲和最终定论,“新约之核心,不在‘谁主谁从’,而在‘契约’与‘协作’。以天地为证,以共存共荣为契,明确权责,互通有无。神,有义务维护天地法则稳定,并在凡人力所不及之域(如深层时空、元素暴动、大型天灾)提供协助;人,有权利在遵守天地基本法则的前提下,开拓发展,并以其智慧与创造力,反馈天地,辅助神明维系乃至优化法则运行。”
羲和的话,如同拨云见日,为混乱的争论指明了方向。她以最古老的见证者身份,肯定了变革的必要,并提出了“契约协作”的框架。
第四节:新约初成——条款的博弈与奠基
在羲和奠定的基调上,具体的条款磋商开始了。这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激烈的辩论与智慧的较量。
· 资源划分与共享:明确了如“千峰嶂”这类兼具神圣性与资源价值的地域,需成立由神、人及相关方组成的“共管会”。神方享有特定区域(如祭坛核心)的专属使用权,而资源开采需在共管会监督下进行,所得收益按比例分配,并需提取部分用于维护该地域的生态与神圣性。同时,建立“三界资源名录”,对关键性资源进行评级和分配原则界定。
· 权责界定与协作:神明主要负责维护宏观法则稳定(如四季轮回、星辰轨道、元素平衡),应对超越凡人文明当前科技水平的超自然威胁。凡人文明则负责自身内部治理、技术发展、民生建设,并逐步承担起如区域结界维护、小型能量紊乱平复等职责。同时,设立“三界危机应对机制”,遇到重大威胁时,神人需无条件协同作战。
· 知识传承与交流:打破了旧日知识壁垒。神明需有条件地开放部分关于天地法则、能量运用的古老知识,供经过选拔的凡人贤者研究学习;凡人也需将其在工程技术、医药、乃至对归墟理解方面的新知,与神方共享。定期举办“三界论道会”,促进交流。
· 信仰与供奉的革新:信仰不再仅仅是香火愿力的索取。它更接近于一种“认同”与“共鸣”。凡人可以对维护日月运行、大地丰饶的神明表达敬意与感谢,这种正向的情感共鸣本身就能微弱地强化相关法则。而神明回馈的,不再是简单的赐福,而是更稳定的自然秩序、偶尔的启示,以及在危机时的援手。强制性的、耗费巨大的血祭与奢靡供奉被明令禁止。
· 争端解决机制:成立“三界仲裁庭”,由神、人、冥及其它智慧种族推举代表组成,依据《神人新约》条款,公正裁决各类纠纷。“千峰嶂”事件,便成为仲裁庭成立后受理的第一桩案件,最终裁定萤石镇暂停对祭坛核心区域的开采,并赔偿曜光神使部分星力损耗;而神使曜光也需承认城镇对矿区其他部分的开采权,并不得无故以神威干扰凡人正常活动。
第五节:基石与阴影——新约的奠定与未尽的思考
历经反复的磋商、妥协与最终的表决,《神人新约》的初版,终于在万象议事厅内,由各方代表(以东皇太一、人族百家代表、后土化身、龙族领袖、妖族代表等为首),在一片肃穆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共同签署。
签署的刹那,并非依靠任何个体的神力或法力,而是所有签署者以及他们背后亿万生灵的意志,与新生的、稳固的天地法则产生了深度共鸣。法则之网微微震颤,将这份契约的精神内核镌刻于天地之间,成为世界运行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任何试图从根本上违背新约核心精神的行为,都将受到整个世界法则体系的排斥与反噬。
一座蕴含众力、铭刻着新约全文摘要的“契约之碑”,在新昆仑之巅缓缓升起,碑文流转着各色光华,象征着不同力量的融合与监督。
新约的奠定,标志着三界秩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一种基于相对平等、相互尊重、契约精神与协作共生的新型神人关系,就此诞生。它为未来的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注入了强大的稳定性。
然而,在欢呼与希望之下,阴影依然存在。
一些古老而强大的神明,虽然签署了契约,但内心的傲慢与对旧日荣光的怀念,并未完全消散,他们只是在时代的洪流前暂时选择了蛰伏。
而在凡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迅速发展的力量,是否会滋生出新的、试图挑战甚至利用神明的野心?对资源的渴求,对力量的追逐,是否会让他们逐渐忘却“共生”的初心,走上另一条歧路?
《神人新约》是一份充满智慧的蓝图,但它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它将三界带入了一个未知的、充满可能性的新水域。航行其中,需要永恒的警惕、不懈的沟通与对“契约”精神的共同坚守。
新约已立,基石初奠。但维系这基石,需要比缔结它时,更多的智慧、勇气与……持之以恒的诚意。未来的考验,或许将不再是毁天灭地的外部危机,而是源于内部,源于这看似稳固的“新约”之下,那细微而顽固的……人性与神性的幽暗面。
新纪元的故事,翻开了秩序重建的新篇章。
---
旧有的秩序,伴随着旧纪元的终结,已然如风中残烛,失去了存在的根基。那是一种基于绝对力量、垂直庇佑与单向祈求的关系。神明高踞九天,接受香火供奉,予取予求;凡人匍匐大地,敬畏祈祷,祸福由天。这种关系,在关乎存在本质的终极危机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归墟的低语曾轻易蛊惑神明,而凡人的“薪火”与“信念”却成为了照亮虚无的灯塔。力量的定义,已被重新书写。
因此,“神人新约”的缔结,并非源于任何一方的强势主导,而是时代洪流与共同记忆催生的必然。其序幕,也并非在庄严肃穆的殿堂中拉开,而是始于一次看似偶然的“边界”事件。
第一节:边界之衅——新问题的缩影
在昔日一片被称为“千峰嶂”的洪荒山脉边缘,如今已建立起数个人类与少数妖族混居的繁荣城镇。此地地脉经过“筑者”文明疏导,灵气充沛,盛产一种蕴含温和星辰之力的“萤石”,是炼制法器、构建能量矩阵的重要资源。
山脉深处,残留着一座上古时期便存在的、供奉“星穹之母”羲和的小型祭坛。归墟之劫中,祭坛沉寂,羲和之神力主要用于稳定日轨,无暇他顾。如今劫波度过,一位在终焉之战中受伤、神力尚未完全恢复的羲和神使——“曜光”,遵循古老的感应,回到了这座祭坛,试图汲取此地浓郁的星辰之力与信仰残痕以恢复自身。
然而,祭坛所在的峰峦,恰好位于一个人类城镇“萤石镇”新划定的采矿区内。镇民们并不知晓祭坛的“神圣”来历,在他们看来,那只是一座年代久远、铭刻着奇异花纹的石台,而山峰深处新发现的富集萤石矿脉,关乎着整个城镇的未来发展。
于是,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曜光”神使正在祭坛引导星光,修复自身暗伤时,镇民的采矿队伍开凿到了附近山体。剧烈的震动与凡俗的喧嚣,干扰了神圣的仪式,甚至导致一缕本应融入神使体内的精纯星力逸散,被采矿器械无意中吸取。
神使“曜光”震怒。尽管新纪元已立,但古老神族的尊严与对“亵渎”行为的本能反感,让她瞬间释放出神威。炽热的星光威压如潮水般涌向采矿队伍,工人们如遭雷击,心智被恐惧攫住,器械也瞬间失灵。
“无知凡物!安敢亵渎神域,窃取神能?!”曜光的声音如同冰冷的星辰撞击,在山谷间回荡。
闻讯赶来的萤石镇镇长与几位修士,面对盛怒的神使,虽感压力,却并未如旧时代般立刻跪伏请罪。镇长,一位在终焉之战中失去一臂、却以铁腕和智慧带领镇民重建家园的老兵,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行礼道:“尊驾息怒。我等不知此地乃尊驾清修之所,开采矿脉,亦是为城镇生计与发展,且有昆仑颁下、诸神认可的《山河拓殖令》为依据。若有冒犯,实属无意,愿与尊驾协商解决。”
“《山河拓殖令》?”曜光冷笑,周身星光更盛,“凡俗律法,焉能约束神明?此地方圆百里,自古便受星力滋养,乃羲和大神光辉所照之地!尔等速速退去,封禁矿洞,否则,神罚立至!”
第二节:昆仑之议——新旧观念的碰撞
“边界之衅”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了涟漪,最终传到了已成为三界协调中心的新昆仑。
新昆仑已非旧日那个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神权中心。它更像一个宏大的交流平台,其核心是一座由诸多文明共同参与、运用了“筑者”技术、“歌者”共鸣原理乃至部分归墟稳定结构建造的“万象议事厅”。厅内,不仅有残留的古神(如东皇太一、帝俊的代表、后土娘娘的化身),有新纪元涌现的、能与法则共鸣的“贤者”(类似姜尚的传承者),更有来自人族、妖族、灵族等各文明的代表。
东皇太一,这位曾从沉睡中惊醒、亲历了终焉之战的上古天神,如今气息更加内敛深邃。他并未坐在最高的主位,而是与众人处于同一平面。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与一丝疲惫:“‘千峰嶂’之事,绝非孤例。旧约已碎,新约未立。神人之间,因资源、地域、权责而产生的摩擦,将会越来越多。此事,需有一个了断,更需有一个……新的章程。”
一位气息刚猛、身披雷纹神甲的古神(疑似某位雷神后裔)哼道:“太一尊上是否过于谨慎?神明天生地养,执掌法则权柄,守护天地秩序。凡人虽有功于劫难,但终究力弱寿短,需神明引导庇佑。若因一时之功,便欲与吾等平起平坐,甚至觊觎神域资源,岂非乱了纲常?”
另一位在终焉之战中与凡人并肩作战、身体残缺由“筑者”文明为其炼制了精密义肢的水神(共工一脉的后裔)则反驳道:“雷泽兄之言,未免固步自封!若无凡人‘薪火’汇聚,信念成塔,你我早已归于虚无,何谈权柄与纲常?归墟之劫证明了,存在的意义,非独系于力量强弱,更在于心念之韧、文明之续。凡人,已不再是需要我等一味庇护的稚子。”
人族代表,一位来自“百家学院”的年轻思想家,言辞恳切而坚定:“我等并非欲觊觎神域,亦深知神明于天地之功。然,新纪元之世界,乃所有幸存者共有之家园。资源如何分配,地域如何界定,权责如何划分,当以‘共生共荣’与‘公平效率’为原则。神有神能,人有人智。譬如那‘萤石’,于神使或为疗伤之物,于凡人却是发展文明、巩固结界、惠及万民之基。岂能因‘先占’或‘传统’,便断然否定后来者生存发展之权利?”
议事厅内,争论不休。古老的神威与新兴的理念在此碰撞。有神灵坚持“神权至上”,有神灵主张“有教无类、适度引导”,也有如后土娘娘般的存在,更关注阴阳平衡与轮回稳定,认为神人关系需纳入更宏大的三界循环中考量。
第三节:羲和之思——来自远古的见证
正当争论陷入僵局之际,万象议事厅内,万千星光忽然自发汇聚,勾勒出一道温暖而威严的女性身影。日神羲和,并未亲身降临,而是投射了一道清晰的意志化身。
她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存在,无论是神是人,皆感受到一股源自宇宙本源的光明与温暖,却又带着洞穿万古的深邃。
“诸位之议,吾已听闻。”羲和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吾御日车,巡行寰宇,见证过星辰生灭,纪元轮回。旧约之制,源于蒙昧,立于强弱,终毁于失衡。”
她微微抬手,一幅由星光构成的图景浮现,展示着旧纪元末期,神明因信仰流失而衰弱,凡人因绝望祈祷而麻木,最终在归墟危机前险些一同倾覆的景象。
“归墟之劫,非独力可御。神之伟力,需凡人之信念锚定;人之文明,需神之法则庇佑。然,庇佑非主宰,锚定非依附。”羲和的目光落在那位雷神后裔身上,“执着于旧日权柄,无异于试图挽留已逝的流星。”
她又看向人族代表:“凡人之智与勇,确已赢得尊重。然,天地运行,自有其道。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此乃天地法则之显化,非独为某族某类而设。神明,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这些法则的守护者与执行者。彻底否定神之权责,亦是对天地法则的破坏。”
“故而,”羲和最终定论,“新约之核心,不在‘谁主谁从’,而在‘契约’与‘协作’。以天地为证,以共存共荣为契,明确权责,互通有无。神,有义务维护天地法则稳定,并在凡人力所不及之域(如深层时空、元素暴动、大型天灾)提供协助;人,有权利在遵守天地基本法则的前提下,开拓发展,并以其智慧与创造力,反馈天地,辅助神明维系乃至优化法则运行。”
羲和的话,如同拨云见日,为混乱的争论指明了方向。她以最古老的见证者身份,肯定了变革的必要,并提出了“契约协作”的框架。
第四节:新约初成——条款的博弈与奠基
在羲和奠定的基调上,具体的条款磋商开始了。这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激烈的辩论与智慧的较量。
· 资源划分与共享:明确了如“千峰嶂”这类兼具神圣性与资源价值的地域,需成立由神、人及相关方组成的“共管会”。神方享有特定区域(如祭坛核心)的专属使用权,而资源开采需在共管会监督下进行,所得收益按比例分配,并需提取部分用于维护该地域的生态与神圣性。同时,建立“三界资源名录”,对关键性资源进行评级和分配原则界定。
· 权责界定与协作:神明主要负责维护宏观法则稳定(如四季轮回、星辰轨道、元素平衡),应对超越凡人文明当前科技水平的超自然威胁。凡人文明则负责自身内部治理、技术发展、民生建设,并逐步承担起如区域结界维护、小型能量紊乱平复等职责。同时,设立“三界危机应对机制”,遇到重大威胁时,神人需无条件协同作战。
· 知识传承与交流:打破了旧日知识壁垒。神明需有条件地开放部分关于天地法则、能量运用的古老知识,供经过选拔的凡人贤者研究学习;凡人也需将其在工程技术、医药、乃至对归墟理解方面的新知,与神方共享。定期举办“三界论道会”,促进交流。
· 信仰与供奉的革新:信仰不再仅仅是香火愿力的索取。它更接近于一种“认同”与“共鸣”。凡人可以对维护日月运行、大地丰饶的神明表达敬意与感谢,这种正向的情感共鸣本身就能微弱地强化相关法则。而神明回馈的,不再是简单的赐福,而是更稳定的自然秩序、偶尔的启示,以及在危机时的援手。强制性的、耗费巨大的血祭与奢靡供奉被明令禁止。
· 争端解决机制:成立“三界仲裁庭”,由神、人、冥及其它智慧种族推举代表组成,依据《神人新约》条款,公正裁决各类纠纷。“千峰嶂”事件,便成为仲裁庭成立后受理的第一桩案件,最终裁定萤石镇暂停对祭坛核心区域的开采,并赔偿曜光神使部分星力损耗;而神使曜光也需承认城镇对矿区其他部分的开采权,并不得无故以神威干扰凡人正常活动。
第五节:基石与阴影——新约的奠定与未尽的思考
历经反复的磋商、妥协与最终的表决,《神人新约》的初版,终于在万象议事厅内,由各方代表(以东皇太一、人族百家代表、后土化身、龙族领袖、妖族代表等为首),在一片肃穆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共同签署。
签署的刹那,并非依靠任何个体的神力或法力,而是所有签署者以及他们背后亿万生灵的意志,与新生的、稳固的天地法则产生了深度共鸣。法则之网微微震颤,将这份契约的精神内核镌刻于天地之间,成为世界运行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任何试图从根本上违背新约核心精神的行为,都将受到整个世界法则体系的排斥与反噬。
一座蕴含众力、铭刻着新约全文摘要的“契约之碑”,在新昆仑之巅缓缓升起,碑文流转着各色光华,象征着不同力量的融合与监督。
新约的奠定,标志着三界秩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一种基于相对平等、相互尊重、契约精神与协作共生的新型神人关系,就此诞生。它为未来的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注入了强大的稳定性。
然而,在欢呼与希望之下,阴影依然存在。
一些古老而强大的神明,虽然签署了契约,但内心的傲慢与对旧日荣光的怀念,并未完全消散,他们只是在时代的洪流前暂时选择了蛰伏。
而在凡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迅速发展的力量,是否会滋生出新的、试图挑战甚至利用神明的野心?对资源的渴求,对力量的追逐,是否会让他们逐渐忘却“共生”的初心,走上另一条歧路?
《神人新约》是一份充满智慧的蓝图,但它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它将三界带入了一个未知的、充满可能性的新水域。航行其中,需要永恒的警惕、不懈的沟通与对“契约”精神的共同坚守。
新约已立,基石初奠。但维系这基石,需要比缔结它时,更多的智慧、勇气与……持之以恒的诚意。未来的考验,或许将不再是毁天灭地的外部危机,而是源于内部,源于这看似稳固的“新约”之下,那细微而顽固的……人性与神性的幽暗面。
新纪元的故事,翻开了秩序重建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