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M2A1?105毫米榴弹炮?-《抗战:队伍拉起来后,老李人麻了》

  这时,佬总也一拍脑袋,恍然道:“哎哟!对对对,这事我还真差点忘了!老左你不提,我都没想起来。”

  身为捌陆军总部的高层,每日事务繁杂,一时记不清这些细务也在情理之中。

  调我去独立营?

  这话刚落,上官于飞心头微微一震。

  这是什么意思?他特意点名要我过去……

  少女心思悄然泛起涟漪,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了些。

  副总参谋长见她怔住,便温和地开口:“上官桐智,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要是你想留在总部,我们可以跟苏墨沟通,他那边也不会有意见。

  毕竟他当时就说,会尊重你的意愿。”

  “当然,若你愿意去独立营,总部也完全支持,不会拦着你。”

  虽说上官于飞是译电方面的顶尖人才,但总部这类技术骨干并不只她一个。

  她若是调走,整体工作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再者,前线需要人手时,一道命令就能召回。

  如今她的研究任务告一段落,去一线历练一番,也是件好事。

  沉默片刻后,上官于飞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两位手掌:“佬总、副总参谋长,我想好了。”

  “我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也希望能到作战部队去锻炼自己。”

  “如果独立营还需要我,我愿意去!”

  她语气干脆,没有半分犹豫,字字清晰,落落大方。

  佬总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总部尊重你的选择。”

  “正好明天《抗战日报》的记者要去新中村根据地采访苏墨和独立营,你也收拾一下,一起动身吧。”

  上官于飞立正答道:“是!”

  说完便转身去准备行装。

  按常理来说,留在总部发展空间更大,还能接触更多核心人物,学习更多经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留下。

  但上官于飞却选择了奔赴前线,加入独立营。

  更重要的原因是——既然苏墨亲自提出要她过去,那就说明那边真的需要她。

  她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更何况,若不是苏墨带回那台密码机和密码本,她的研究也不可能这么快取得突破。

  这份恩情,她记在心里。

  就这样,记者吴效瑾与译电专家上官于飞一同启程,赶赴新中村根据地。

  当天傍晚。

  新中村根据地迎来了久违的喧闹。

  苏墨、袁学勇、苏白等人终于回到了驻地。

  由于特别行动连有不少伤员,队伍行进缓慢,花了五个多小时才抵达。

  所幸一路上未再遭遇敌军或伪部,平安归来。

  踏入根据地的一刻,苏白和袁学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真的是捌陆军的根据地?

  两人一路辗转逃亡,也见过几处根据地,可眼前这片村落,整洁有序,炊烟袅袅,岗哨森严,民兵巡逻井然,百姓脸上也有生气。

  与他们印象中破败贫瘠的模样截然不同。

  他们相视一眼,皆露出震惊之色:

  “这哪里像根据地?分明像个小小的钢铁堡垒。”

  很多时候,捌陆军的根据地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村落。

  没有高墙深垒,也没有繁华街市,只是因为捌陆军在这里扎下了根,和乡亲们处得好,得了民心,才慢慢成了气候。

  可当苏白和袁学勇踏入新中村根据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里确实还是个村子,但早已不是过去那种破败萧条的模样。

  村中人来人往,炊烟袅袅,集市上摊贩林立,吆喝声此起彼伏,连空气中都飘着热腾腾的烟火气。

  孩子们在巷口追逐打闹,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脸上全是安稳踏实的笑容。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队队全副武装的独立营战士有条不紊地巡逻着,步伐坚定,神情警觉却不显紧张——仿佛安全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这一幕让苏白和袁学勇看得怔住了。

  他们从未想过,一支游击部队的驻地竟能如此兴旺,甚至比许多城镇还要热闹几分。

  袁学勇忍不住叹了口气:“真是没想到……捌陆军的地盘也能发展成这样。”

  苏白点头附和:“是啊,苏营长,你这根据地,真让我们开了眼界。”

  苏墨笑了笑,语气依旧平静:“现在还谈不上多好,只是刚起步罢了。”

  “等我们独立营真正能独当一面,彻底守住这片土地的时候,那才是大发展的开始。”

  眼下,独立营的地面作战能力已经相当过硬,能在山野间灵活调度、攻坚克难。

  但苏墨清楚,光靠这些还不够。

  要想真正保障根据地万无一失,必须提升防空力量,还得具备一定的空中打击能力。

  前路尚远,肩上的担子也不轻。

  不多时,苏墨带着几人回到营部,正巧看见萧雅站在门口整理药箱,便开口道:“萧雅,这几个是受伤的友军桐智,你带下去处理一下,尽快救治。”

  “明白!”萧雅利落地应了一声,随即领着苏白、袁学勇等人前往医疗点包扎疗伤。

  苏墨刚转身走进屋内,耳边忽然响起一道熟悉的声音:

  “叮——恭喜宿主完成抉择,奖励五门美制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及配套弹药若干!”

  M2A1?105毫米榴弹炮?

  苏墨心头一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这可是硬家伙!比起目前营里装备的意大利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威力不知强了多少倍。

  回溯到一战时期,战场上主力仍是阵地对峙与堑壕拉锯,双方拼的就是火力覆盖——大炮对轰,谁的炮火猛、打得远,谁就能占据优势。

  因此各国争相发展重型火炮,尤其青睐大口径型号。

  而中口径野战炮因攻坚能力有限,在那时并不被重视。

  整个大战结束,主流野战炮口径仍停留在75毫米,也就是俗称的“意大利炮”级别。

  唯独美军早有远见,意识到中型榴弹炮在机动性和火力支援上的独特价值,于1940年正式定型了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

  这款火炮全长近六米,宽两米出头,高度约一米七,全重两吨多,采用横楔式炮闩和反后坐装置,结构简洁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