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可谓偷鸡不成,反失一把米。-《抗战:队伍拉起来后,老李人麻了》

  苏墨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

  尽管数量不多,但他早已决定将这两支巴雷特M82A1配备给幽灵小组,以大幅提升这支精锐小队的远程压制与狙杀能力。

  至于那五挺加特林重机枪,则更让他心头振奋。

  这种武器堪称跨越时代的火力怪兽。

  最初,加特林机枪是一种手动操作的多管旋转式速射武器,由鹰酱人理查·乔登·加特林于1860年完成设计并投入实用。

  据苏墨所知,这款武器自问世以来,即便进入21世纪仍在服役,当然,现役型号皆为现代化改进版。

  早在清同治十三年(约1874年),加特林机枪便已传入华夏,因其火力凶猛,被当时军民称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

  相较于曰军的九二式重机枪或马克沁机枪,加特林在威力和持续输出方面显然更胜一筹。

  其核心原理在于转管射击机制——通过一套联动装置驱动多根枪管轮流击发,实现高强度连续火力覆盖。

  早期受限于技术条件,枪管旋转需靠人力手摇完成;随着科技发展,逐步过渡到电力驱动。

  这种机枪最大的优势便是射速极快、火力密集,具备长时间压制能力。

  但缺点同样明显:体积庞大、重量惊人,弹药消耗量巨大,普通部队难以承担其后勤压力。

  此外,高速运转下容易导致枪体过热,甚至出现卡壳或炸膛风险。

  最初的手摇式加特林虽射速不算顶尖,但也能达到每分钟1200发;而一旦改用电动机或液压系统驱动,射速直接飙升至每分钟6000至发,堪称恐怖。

  系统提示音再度响起:“温馨提示:本次奖励的加特林机枪型号为Minigun,即M134型7.62毫米六管转轮机枪,采用电机驱动。”

  什么?竟然是M134型7.62毫米转管机枪?

  这玩意儿的战斗力可不容小觑!

  仅是射速一项就高达每分钟6000发,绝对属于战场上的毁灭性武器。

  M134作为加特林系列的升级型号,不仅能高效打击地面集群目标,对低空、慢速、小型空中目标也有极强的拦截能力,火力密度与打击效率均属顶级。

  可以说,无论放在当下还是未来几十年,它都能胜任防空机枪的角色,效果远超九二式或马克沁这类传统重机枪。

  不过,M134也有个显着问题——过于笨重。

  整枪长度接近29.5英寸,净重达35磅,比九二式重机枪还要沉重许多,机动性和转移难度极大。

  以这样的重量来看,至少需要四人协同才能有效操作和部署。

  该枪的实际有效射程达到惊人的1500米,射击角度可在正负45度之间灵活调节,命中率极高,精准度出色。

  尤其是在200米以内的近距离交火中,几乎所向披靡。

  “这……M134型7.62毫米多管机枪可真是宝贝!”苏墨眼中放光,“虽说只有五挺,但对独立营的火力支援而言,简直是雪中送炭。

  尤其是防空能力——眼下咱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独立营目前几乎没有像样的防空手段,制空权更是遥不可及。

  在系统没有奖励这款M134之前,营里只能靠九二式重机枪临时充作防空武器,效果微乎其微。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这批M134转管机枪,防空网总算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更让苏墨心头振奋的是,这次系统不仅给了武器,还附带了加特林重机枪的制造图纸和配套设备。

  这意味着,独立营未来有望自主生产这种高射速武器的改进型号——M134转管机枪。

  这才是最令他激动的地方。

  一旦部队能列装这种火力猛兽,整体战斗力必将跃升一个台阶。

  然而,现实难题紧随而来——原材料从哪来?

  苏墨眉头紧锁。

  再厉害的匠人,没有材料也造不出东西。

  图纸和机器虽已到手,可若找不到合适的金属与零部件,一切仍是空中楼阁。

  还有弹药供应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这种机枪素来是“吞弹怪兽”,打起来如同喝水一般,倘若后勤跟不上,再强的火力也只能哑火。

  这两个问题,棘手得很。

  “罢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苏墨深吸一口气,低声自语,“急也没用。”

  眼下系统已经提供了两支巴雷特M82A1狙击步枪和五挺M134机枪,单凭这些装备,就足以让独立营的战力焕然一新。

  至于自主量产,只能一步步摸索,先解决原料来源再说。

  太源,第一军司令部。

  办公室内,昏黄灯光下,山本一木拖着疲惫身躯归来。

  就在昨夜,他仓皇逃离陈家峪,连夜赶回太源。

  此番他率六十六名精锐特工突袭捌陆军总部,最终仅带回六人生还,整整折损六十人。

  若非撤退果断,恐怕全队都要葬身山谷。

  这场针对捌陆高层指挥部的斩首行动,再度以惨败收场。

  山本心里清楚,在陈家峪遭遇的那支捌陆特种部队,正是此前神头岭一战中出现过的同一支部队。

  对方训练严苛,战术娴熟,作战素养远超己方特工队。

  装备水平更是高出一截。

  正因如此,他的队伍才会被打得溃不成军。

  但他无从辩解,败就是败。

  一路疾行回到太源,当晚便前来请罪,面见筱冢义男。

  此刻的山本,衣衫凌乱,神情萎靡,早已不见往日骄狂之态。

  他缓步走入办公室。

  筱冢义男背手而立,目光凝视墙上悬挂的作战态势图,未作回头。

  他已经得知:第四旅团连同其指挥所已被彻底歼灭,华北方面军派出的战地观战团全体军官无一幸免。

  这一仗,第一军损失惨重。

  他曾期望借此战书写第一军的新篇章,为自己的履历添上浓重一笔。

  同时,他也寄望于山本一木,希望这支特工队能在观摩团面前展现曰军特种作战的威力,一举摧毁捌陆军中枢。

  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捌陆总部毫发无损,特工队元气大伤,观战团全军覆没,主攻部队第四旅团也被尽数消灭。

  可谓偷鸡不成,反失一把米。

  此刻的筱冢内心沉重至极。

  因此当山本踏入房间时,他依旧背对着对方,沉默不语。

  失望,已无需言表。

  这一战,第一军伤筋动骨。

  山本一木缓步走入房间,凝视着筱冢义男的背影,双膝跪地,声音低沉而沉重:“将军……我辜负了您的期望。”

  “这场战役的失利,责任全在我山本一木一人身上。

  我对敌情判断失误,贸然推进,还将华北方面军的战地观摩团置于险境,致使百余位帝国军官壮烈殉国!我把一切作战设想都看得太过理想,忽视了对手的真实战力,低估了捌陆军的隐藏实力,这才酿成此次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