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三天时间,孙祥会都没有带着人去寻找藁本,而是留在这个临时营地,带着大家继续搭盖窝棚。
夜里实在太冷,必须先有个遮蔽睡觉的地方,不然天山的露水太重,每天早上起来被褥都是湿乎乎的,许多人带来的铺盖本来就不厚,被褥里的棉花被露水一打,反复晒干湿润,就变得硬邦邦的了。
愿意跟着上山的人,在上山之前就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也没有人偷懒,也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在忙碌着,一刻也不停歇。
四间窝棚很快就被搭建了出来,大家又一起出力搭建了两间草棚,是为了让马儿休息遮挡可能的降雨的,李世英也做出了几个简陋的不像样子的木架子。
灶台又多砌了两个,不再是露天的,而是多了个草棚,只是几天的功夫,这里就完全变了样子。
于是接下来,孙祥会先骑马出去找了一圈,然后带着大家辨认一下藁本,重复、繁琐、枯燥而且劳累的挖草药工作便又开始了。
上山之前,孙祥会就已经从六区和六大队那里分别打听了藁本的收购价格,他没打算带着人去挖天山雪莲,那东西生长的海拔太高,而且分布不密集,时间成本太高,不如专心致志挖藁本划算。
于是山上的生活就变得很是机械,一群人每天分头挖草药,简单处理晾晒后,隔一个星期或者十天左右的时间,就下山发卖一次,然后带些粮食和蔬菜、咸菜回来。
到了十月初的时候,天气越来越冷,哪怕盖了窝棚,每天晚上还是有很多人被冻醒,所有人都胡子拉碴的,活脱脱像是荒野求生的野人一般。
孙祥会倒是很想组织大家去打猎,可惜一直没有碰到野鹿或者野猪,只是旱獭皮和野兔皮又多出了一堆,天山上旁的没有,这些野味是向来不缺的。
这里实在太偏僻了,就连哈萨克牧民都很少放牧至此,平日里除了自己人,便连个活物也看不到,原本和谐的小团队里,也生出了许多小摩擦。
李世英看在眼里,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先前挖党参的时候住在地窝子那里,至少阔什卡尔拜这个护林员会经常巡视过去,上下山的牧民们路过也会专门过来聊聊天,大家至少能看见活人。
在这里那真就是除了自己人之外再见不到其他人了,现在的小摩擦难免会变成矛盾,到时候调和起来就更麻烦了。
于是他找到孙祥会:“我大致上盘算了一下,差不多也待够了,要不下山?”
孙祥会挠了挠杂乱的头发,他的胡须已经长了出来,也没时间打理,整个人看上去很是潦草,非常符合这一群人的整体气质。
“那就下山!”
孙祥会答应得很干脆,他也受不了这样枯燥的日子了。此前没认识李世英的时候,他最多一次也就组织了七个人上山采药,受够了就下山休息,从来没有像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地待在山上的。
等到俩人把消息通报给众人后,李世英注意到,所有人的情绪一下子就放松了,他也松了一口气。
既然决定下山,气氛顿时变得不同,等到收拾东西离开那一天,大家又变得说说笑笑、热热闹闹了起来。
卢林本来说要请大家去他家里吃饭聚个餐,孙祥会和李世英一起阻止,还是赶快各回各家好好恢复一下吧,可别把人憋得出了心理上的毛病!
人多的好处,是效率也变得更高,所以最后每个人都分了差不多一百块钱。拿到钱后,有几个新加入的小伙子当即表示,以后这种活儿还是不能来了,虽然的确很赚钱,但也他娘的也太累了!
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劳累,还包括心理上的疲劳,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看到的都是同一批人,聊的话题很快失去了新鲜,于是就连闲聊的内容都变得重复起来。
回到一大队的时候,李世英先去看了看那头小猪崽子,他不在的这段时间里,老谢照顾的很好,虽然小猪跟他同在一个屋檐下,但猪圈里很干净,味道也不大。
有一件新鲜事,那就是最早落户的赵雪峰已经开始盖房子了,大家每天都会去帮忙。
边疆盖房子很是简单,墙都是用两块木板一夹,将黄泥用石夯一层接着一层地夯实,就筑成了夯土的围墙。
得知李世英他们下山回来后,老谢便拉着李世英,跑到村子西面,也就是大队院子的西边不远处,指着一大片空地,自豪地说:“张书记让我们随便选,我就选了这里,以后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咱们俩做个邻居!”
李世英笑着说:“要是我将来盖房子,我就选东面,那里空地多,靠着河坝高处的土坡,围一个三亩地的大院子都没人管。”
老谢眼睛顿时亮了:“对啊,那里是好地方啊!”
李世英说的东面,其实就离一大队维族、哈萨克族社员的聚居区不远,在巩乃斯河的支流一道河的北边,那里地势高,眼下杂草横生,并不适合开荒种地,反倒是盖房子的好位置。
“哦,对了,你老家来信了,还寄了些衣服,你那屋子经常有人看书,我就放我那里了,回去拿给你!”
李世英临上山时把自己小屋的钥匙给了老谢,他的铺盖和木工工具都带走了,屋子里也没值钱的东西,所以也不怕人来人往。
听到老家来信,李世英便赶快拉着老谢回去,从仓库老谢的床铺那里,抱回去了两个大包裹,还有两封信。
两封信一封是迪化的堂姐写来的,李玉秀又给李世英寄了一件棉衣,是用堂姐夫的旧衣改过了的,堂姐夫身材高大壮实,他的衣服李世英穿起来大的很。
这让李世英很是感动,只觉得还是姐姐亲啊!
另一封信是大哥李世德写来的,果然如同李世英猜测的一样,父亲不乐意离开老家,不想跟着去边疆,觉得是一种逃避,所以李世德打算自己先来看一看,兄弟俩商量之后再做打算。
夜里实在太冷,必须先有个遮蔽睡觉的地方,不然天山的露水太重,每天早上起来被褥都是湿乎乎的,许多人带来的铺盖本来就不厚,被褥里的棉花被露水一打,反复晒干湿润,就变得硬邦邦的了。
愿意跟着上山的人,在上山之前就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也没有人偷懒,也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在忙碌着,一刻也不停歇。
四间窝棚很快就被搭建了出来,大家又一起出力搭建了两间草棚,是为了让马儿休息遮挡可能的降雨的,李世英也做出了几个简陋的不像样子的木架子。
灶台又多砌了两个,不再是露天的,而是多了个草棚,只是几天的功夫,这里就完全变了样子。
于是接下来,孙祥会先骑马出去找了一圈,然后带着大家辨认一下藁本,重复、繁琐、枯燥而且劳累的挖草药工作便又开始了。
上山之前,孙祥会就已经从六区和六大队那里分别打听了藁本的收购价格,他没打算带着人去挖天山雪莲,那东西生长的海拔太高,而且分布不密集,时间成本太高,不如专心致志挖藁本划算。
于是山上的生活就变得很是机械,一群人每天分头挖草药,简单处理晾晒后,隔一个星期或者十天左右的时间,就下山发卖一次,然后带些粮食和蔬菜、咸菜回来。
到了十月初的时候,天气越来越冷,哪怕盖了窝棚,每天晚上还是有很多人被冻醒,所有人都胡子拉碴的,活脱脱像是荒野求生的野人一般。
孙祥会倒是很想组织大家去打猎,可惜一直没有碰到野鹿或者野猪,只是旱獭皮和野兔皮又多出了一堆,天山上旁的没有,这些野味是向来不缺的。
这里实在太偏僻了,就连哈萨克牧民都很少放牧至此,平日里除了自己人,便连个活物也看不到,原本和谐的小团队里,也生出了许多小摩擦。
李世英看在眼里,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先前挖党参的时候住在地窝子那里,至少阔什卡尔拜这个护林员会经常巡视过去,上下山的牧民们路过也会专门过来聊聊天,大家至少能看见活人。
在这里那真就是除了自己人之外再见不到其他人了,现在的小摩擦难免会变成矛盾,到时候调和起来就更麻烦了。
于是他找到孙祥会:“我大致上盘算了一下,差不多也待够了,要不下山?”
孙祥会挠了挠杂乱的头发,他的胡须已经长了出来,也没时间打理,整个人看上去很是潦草,非常符合这一群人的整体气质。
“那就下山!”
孙祥会答应得很干脆,他也受不了这样枯燥的日子了。此前没认识李世英的时候,他最多一次也就组织了七个人上山采药,受够了就下山休息,从来没有像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地待在山上的。
等到俩人把消息通报给众人后,李世英注意到,所有人的情绪一下子就放松了,他也松了一口气。
既然决定下山,气氛顿时变得不同,等到收拾东西离开那一天,大家又变得说说笑笑、热热闹闹了起来。
卢林本来说要请大家去他家里吃饭聚个餐,孙祥会和李世英一起阻止,还是赶快各回各家好好恢复一下吧,可别把人憋得出了心理上的毛病!
人多的好处,是效率也变得更高,所以最后每个人都分了差不多一百块钱。拿到钱后,有几个新加入的小伙子当即表示,以后这种活儿还是不能来了,虽然的确很赚钱,但也他娘的也太累了!
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劳累,还包括心理上的疲劳,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看到的都是同一批人,聊的话题很快失去了新鲜,于是就连闲聊的内容都变得重复起来。
回到一大队的时候,李世英先去看了看那头小猪崽子,他不在的这段时间里,老谢照顾的很好,虽然小猪跟他同在一个屋檐下,但猪圈里很干净,味道也不大。
有一件新鲜事,那就是最早落户的赵雪峰已经开始盖房子了,大家每天都会去帮忙。
边疆盖房子很是简单,墙都是用两块木板一夹,将黄泥用石夯一层接着一层地夯实,就筑成了夯土的围墙。
得知李世英他们下山回来后,老谢便拉着李世英,跑到村子西面,也就是大队院子的西边不远处,指着一大片空地,自豪地说:“张书记让我们随便选,我就选了这里,以后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咱们俩做个邻居!”
李世英笑着说:“要是我将来盖房子,我就选东面,那里空地多,靠着河坝高处的土坡,围一个三亩地的大院子都没人管。”
老谢眼睛顿时亮了:“对啊,那里是好地方啊!”
李世英说的东面,其实就离一大队维族、哈萨克族社员的聚居区不远,在巩乃斯河的支流一道河的北边,那里地势高,眼下杂草横生,并不适合开荒种地,反倒是盖房子的好位置。
“哦,对了,你老家来信了,还寄了些衣服,你那屋子经常有人看书,我就放我那里了,回去拿给你!”
李世英临上山时把自己小屋的钥匙给了老谢,他的铺盖和木工工具都带走了,屋子里也没值钱的东西,所以也不怕人来人往。
听到老家来信,李世英便赶快拉着老谢回去,从仓库老谢的床铺那里,抱回去了两个大包裹,还有两封信。
两封信一封是迪化的堂姐写来的,李玉秀又给李世英寄了一件棉衣,是用堂姐夫的旧衣改过了的,堂姐夫身材高大壮实,他的衣服李世英穿起来大的很。
这让李世英很是感动,只觉得还是姐姐亲啊!
另一封信是大哥李世德写来的,果然如同李世英猜测的一样,父亲不乐意离开老家,不想跟着去边疆,觉得是一种逃避,所以李世德打算自己先来看一看,兄弟俩商量之后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