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醒来后,李世英的生活依旧如常。
做木工的草棚土墙上用图钉摁着的那张纸上,又多了些他要做的本分工作:给本队一户社员家里做个木桌,修理三把铁锹柄。
另外他还要继续给郭保生和自己做两把木剑当玩具,要给老谢雕刻一副象棋,还要抽空检修一下屋顶。
来到农场之后,也差不多两个多月了,夏天的雨水多,他住的那个马棚有些渗水,大约是屋顶某处漏了,得赶在冬季之前仔细翻修一下。
他没有午睡的习惯,于是午饭后便捧了本小人书继续看。先前他从场部废品收购站低价买回来的书,都已经清理干净而且晾晒过了,同伴们也经常跑过来借一本拿回去看。
歇了一会儿,喝了一口搪瓷缸里的浓茶,李世英又继续忙碌了起来。
“李世英?”有个清脆的声音在院门外响起,李世英扭头看去,还没看清楚是谁,那声音从不确定顿时变成了欣喜:“李世英同志,你果然住在这里啊!”
李世英已经看清楚了来人,居然是苏青,她骑着一匹小马,头上戴着草帽,正兴奋地挥着手。
“你怎么来了?就你一个人么?”李世英起身去开门,左右看了一眼,有些失望。
帮苏青拴了马,李世英请她先在草棚下坐了,跑去洗了手和脸,从食堂那里拿了个干净的碗,倒了一杯温开水,又从屋子里捧出来一把杏干。
他忙前忙后的功夫,苏青已经把他住的小屋看了一遍,又用手帕沾了水擦了擦脸,便笑着说:“没想到,挺让人意外,你这小屋子收拾得蛮干净嘛!”
李世英搬了条小板凳不远不近地坐下来:“我只是单身汉,又不是懒汉。话说你怎么过河来了?是来办事吗?”
“就是去你们农场的场部拜访一个人。”苏青的情绪似乎变得不那么高涨了,随手拈了一枚杏干,小口吃着,想要掩饰什么。
“你和周文育是朋友吗?”
李世英很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苏青“拜访”的那人是谁。果然苏青顿时一脸惊讶:“你也认识他?”
李世英摇摇头:“只有一面之缘,我还想找他合伙做矿石收音机卖呢。”他咳嗽了一声:“所以你也是打算上大学?”
苏青眼睛瞪得更圆了:“这你都能猜到?”
李世英心想这不是废话么?上次他拜访周文育的时候,周文育正在接待一男一女两位客人,当时李世英觉得那男的似乎有些眼熟,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
回来后他仔细回想了一下,顿时就记起来是谁了。那男人也是个可怜的多情种,跟一个下乡插队的女知青结婚后,对妻子非常疼爱。
但是几年后知青返城的大潮到来,他的妻子借口回家探亲就一去不返,然后写信要求离婚,男人为此专门请假,不远万里跑到安徽去寻,结果就见了女方一面。
回来后那男人的精神状态就不大好,然后突然有一天就成了疯子,每天一大早从三大队那里步行走到农场的学校,风雨无阻的,简直比闹钟还要准时。
边疆这片广袤辽阔的天地,对于李世英这样的社会底层农民而言,那简直比老家容易讨生活得太多了,属实是一片乐土;然而对于插队下乡的知青们而言,他们离开了大城市,来到这蛮荒之地,无异于到了地狱一般,总想着要逃离。
在团结农场跟苏青见了几次面,李世英就觉得这个姑娘很奇怪,身上始终有一股疏离,仿佛在抗拒或者想要远离这一片环境。
所以他猜测,苏青前来,只怕就是想要咨询周文育如何以知青的身份获得推荐上大学的资格,从而能够摆脱这里。
“这有啥难猜的,虽然政策说的是上大学只有工农兵有资格被推荐,但是知青也有机会啊,这也是一条往上走的路嘛。”
苏青的眼神顿时变得温和了起来,尽管李世英与郭保生帮了她很大的忙,但苏青从不认为李世英就是朋友,她还有着城里读过书的姑娘那种高傲,觉得自己跟李世英从来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没想到你这么聪明!”她喃喃地说了一句。
李世英笑呵呵地说:“知青想要获得推荐上大学,要的是关系够硬,能找到真正说得上话的那个人。我猜你去咨询周文育,也没打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吧?”
苏青捏着衣角,眉头紧皱,显然她也知道李世英说的是对的,但万一有意外呢?只是很可惜,从周文育的态度来看,没有任何意外。
“团结公社应该也有推荐上了大学的人吧?你去打听打听,花钱送礼,下一下血本,说不定能争取到一个机会呢。”
苏青的眉头皱得更厉害了,团结公社那里下乡插队的知青很多,恐怕盯着那个名额的人也不少,她又有什么资本去竞争呢?
李世英没有再说话,而是继续做着木工,虽然眼下社会风气相对淳朴,但是送礼请托关系,在任何时代都避免不了,这大约是人类的通病。
他觉得苏青必然不是专程来找自己聊天的,他们俩的关系还没到朋友那一步,于是等了好一会儿才问:“你回团结农场不走三大队那边,特意绕路来一大队,是有什么事情吗?”
苏青有些尴尬地说:“前些天我们酒厂有个女工打听你们俩的事情,我那时候没多想,就说了实话。这两天赵安文养好了伤,又来骚扰我们,逼问你们俩的去处呢,我没跟他讲的。”
李世英微微摇了摇头,觉得这姑娘是真没把自己和郭保生当作朋友,顿时就失去了同她聊天的欲望。
“赵安文说要带人来找你们俩的麻烦,你们俩平时多加小心啊。”苏青浑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把李世英给出卖了,还在表达着场面上的关心。
“我不怕他,倒是你们俩,赵安文再去骚扰,就把事情闹大,闹到厂里,这样你们就安全了。”
李世英觉得苏青这个人挺没意思的,但是想到叶娟似乎还不错,便多说了两句。
做木工的草棚土墙上用图钉摁着的那张纸上,又多了些他要做的本分工作:给本队一户社员家里做个木桌,修理三把铁锹柄。
另外他还要继续给郭保生和自己做两把木剑当玩具,要给老谢雕刻一副象棋,还要抽空检修一下屋顶。
来到农场之后,也差不多两个多月了,夏天的雨水多,他住的那个马棚有些渗水,大约是屋顶某处漏了,得赶在冬季之前仔细翻修一下。
他没有午睡的习惯,于是午饭后便捧了本小人书继续看。先前他从场部废品收购站低价买回来的书,都已经清理干净而且晾晒过了,同伴们也经常跑过来借一本拿回去看。
歇了一会儿,喝了一口搪瓷缸里的浓茶,李世英又继续忙碌了起来。
“李世英?”有个清脆的声音在院门外响起,李世英扭头看去,还没看清楚是谁,那声音从不确定顿时变成了欣喜:“李世英同志,你果然住在这里啊!”
李世英已经看清楚了来人,居然是苏青,她骑着一匹小马,头上戴着草帽,正兴奋地挥着手。
“你怎么来了?就你一个人么?”李世英起身去开门,左右看了一眼,有些失望。
帮苏青拴了马,李世英请她先在草棚下坐了,跑去洗了手和脸,从食堂那里拿了个干净的碗,倒了一杯温开水,又从屋子里捧出来一把杏干。
他忙前忙后的功夫,苏青已经把他住的小屋看了一遍,又用手帕沾了水擦了擦脸,便笑着说:“没想到,挺让人意外,你这小屋子收拾得蛮干净嘛!”
李世英搬了条小板凳不远不近地坐下来:“我只是单身汉,又不是懒汉。话说你怎么过河来了?是来办事吗?”
“就是去你们农场的场部拜访一个人。”苏青的情绪似乎变得不那么高涨了,随手拈了一枚杏干,小口吃着,想要掩饰什么。
“你和周文育是朋友吗?”
李世英很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苏青“拜访”的那人是谁。果然苏青顿时一脸惊讶:“你也认识他?”
李世英摇摇头:“只有一面之缘,我还想找他合伙做矿石收音机卖呢。”他咳嗽了一声:“所以你也是打算上大学?”
苏青眼睛瞪得更圆了:“这你都能猜到?”
李世英心想这不是废话么?上次他拜访周文育的时候,周文育正在接待一男一女两位客人,当时李世英觉得那男的似乎有些眼熟,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
回来后他仔细回想了一下,顿时就记起来是谁了。那男人也是个可怜的多情种,跟一个下乡插队的女知青结婚后,对妻子非常疼爱。
但是几年后知青返城的大潮到来,他的妻子借口回家探亲就一去不返,然后写信要求离婚,男人为此专门请假,不远万里跑到安徽去寻,结果就见了女方一面。
回来后那男人的精神状态就不大好,然后突然有一天就成了疯子,每天一大早从三大队那里步行走到农场的学校,风雨无阻的,简直比闹钟还要准时。
边疆这片广袤辽阔的天地,对于李世英这样的社会底层农民而言,那简直比老家容易讨生活得太多了,属实是一片乐土;然而对于插队下乡的知青们而言,他们离开了大城市,来到这蛮荒之地,无异于到了地狱一般,总想着要逃离。
在团结农场跟苏青见了几次面,李世英就觉得这个姑娘很奇怪,身上始终有一股疏离,仿佛在抗拒或者想要远离这一片环境。
所以他猜测,苏青前来,只怕就是想要咨询周文育如何以知青的身份获得推荐上大学的资格,从而能够摆脱这里。
“这有啥难猜的,虽然政策说的是上大学只有工农兵有资格被推荐,但是知青也有机会啊,这也是一条往上走的路嘛。”
苏青的眼神顿时变得温和了起来,尽管李世英与郭保生帮了她很大的忙,但苏青从不认为李世英就是朋友,她还有着城里读过书的姑娘那种高傲,觉得自己跟李世英从来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没想到你这么聪明!”她喃喃地说了一句。
李世英笑呵呵地说:“知青想要获得推荐上大学,要的是关系够硬,能找到真正说得上话的那个人。我猜你去咨询周文育,也没打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吧?”
苏青捏着衣角,眉头紧皱,显然她也知道李世英说的是对的,但万一有意外呢?只是很可惜,从周文育的态度来看,没有任何意外。
“团结公社应该也有推荐上了大学的人吧?你去打听打听,花钱送礼,下一下血本,说不定能争取到一个机会呢。”
苏青的眉头皱得更厉害了,团结公社那里下乡插队的知青很多,恐怕盯着那个名额的人也不少,她又有什么资本去竞争呢?
李世英没有再说话,而是继续做着木工,虽然眼下社会风气相对淳朴,但是送礼请托关系,在任何时代都避免不了,这大约是人类的通病。
他觉得苏青必然不是专程来找自己聊天的,他们俩的关系还没到朋友那一步,于是等了好一会儿才问:“你回团结农场不走三大队那边,特意绕路来一大队,是有什么事情吗?”
苏青有些尴尬地说:“前些天我们酒厂有个女工打听你们俩的事情,我那时候没多想,就说了实话。这两天赵安文养好了伤,又来骚扰我们,逼问你们俩的去处呢,我没跟他讲的。”
李世英微微摇了摇头,觉得这姑娘是真没把自己和郭保生当作朋友,顿时就失去了同她聊天的欲望。
“赵安文说要带人来找你们俩的麻烦,你们俩平时多加小心啊。”苏青浑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把李世英给出卖了,还在表达着场面上的关心。
“我不怕他,倒是你们俩,赵安文再去骚扰,就把事情闹大,闹到厂里,这样你们就安全了。”
李世英觉得苏青这个人挺没意思的,但是想到叶娟似乎还不错,便多说了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