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着玉米收获的时节,所以县道上若依着往常,哪怕上午天气没那么热,原本也没多少行人的。
但李世英跟郭保生俩人骑着马往东走的时候,一路上看到来往的马车、拖拉机不绝,显然是在将庄稼地里被收割机收割、装袋的玉米往回运。
经过了上次送俩姑娘回家的居民区,他们就看到了巩乃斯酒厂。酒厂就临着县道,大门朝北开,坐落在县道的南面。
没有手表,李世英去门卫室那里打听了一下,便和郭保生牵着马,坐到了县道北边的树荫下。
酒厂对面也不全是居民生活区,有一个挺大的院子,夯土墙不少地方都被雨水侵蚀了,院子里的杂草丛生,就连墙头都长了一些,将墙上斑驳的红色革命口号的字体都盖住了一小半。
边疆少有楼房,几乎都是平房,就连二层小楼都不多见,实在是可用的土地太多了,根本没有向上借助空间的必要。
郭保生的眼睛突然亮了,因为他发现土墙下堆放着许多杂乱的干枯树枝,有一个非常适合做弹弓架,于是兴冲冲地朝那片杂草丛钻了进去。
对面酒厂门卫室里有人隔着玻璃窗户张望了一眼,看到李世英和善地点点头,那人影又坐了回去。
郭保生的那匹马儿多了几块木料,那是他相中了,央求李世英帮忙给他雕刻制作一柄木剑,然后从团结农场场部的木材加工厂寻回来的。
先前在天山挖草药的时候,李世英闲来无事就做了好几个弹弓送给小伙伴们玩耍,那时候郭保生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弹弓架,所以但遇到机会,他就对着树木瞅来瞅去。
李世英搂着马脖子,无聊地打了个哈欠,这几天他都没怎么睡好,因为逢着收割玉米,场部那里来了许多干活儿的临时工,便跟他俩做了邻居,一群人凑在一起喝酒,半夜了都不消停。
打哈欠果然是能传染的,那匹马儿也打了个哈欠,扭过头来,就要舔李世英的脸,被李世英嫌弃地一巴掌推开,它便伸着舌头追逐着李世英的手,又挨了两巴掌,终于老实了。
李世英曾经被马、牛、羊、毛驴舔过手心和胳膊,还被毛驴舔过脸,那感觉就不说了,倒不是恶心,这些动物的舌头都很粗糙,被舔上一口,要痒上好一会儿的。
郭保生找到了一个“Y”字形的树杈,得意地钻出来拿给李世英瞧。李世英接过来试了试:“把手有点儿长,回去了我给你好好修一下。”
俩人正讨论着这个新得的弹弓架,酒厂里就有三三两两的职工出了门,郭保生看了一眼,很是诧异:“这也没打下班铃啊,咋就下班了?”
“谁知道啊。”李世英倒是真的知道,但他也没法解释,国营工厂不都是这样么?
“你们俩在这里干什么呢?”
有个好听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李世英一回头,看到是叶娟,不远处还有个年轻的姑娘站在那里,好奇地张望,大概是叶娟的同事。
“哦,我们俩的活儿做完了,这就打算过河回去,跟你们说一声,有空的时候去我们农场玩啊!”李世英发出了邀请:“苏青呢?没跟你一起下班?”
“苏青姐还有事,我跟朋友先回家做饭。”叶娟小心翼翼地说:“到中午了,要不去我们那里凑合一顿?”
“不了,我俩还有事。”李世英掏出两个塑料封皮的笔记本递了过去:“这是送给你们俩的,一人一本。”
又从书包里掏出个小玩具来:“这是我趁闲雕的平衡鸟,送你当个小摆件。”
上次苏青俩人把赵安文托赵安武送的礼物转送给李世英他们俩,是两盒点心和几斤全国通用粮票,后者在边疆用处不大,却可以寄回老家,李世英觉得这礼物还是很贵重了,不是一顿饭能够还了人情了。
叶娟客气地接了过来,笑着问:“苏青姐没有小摆件吗?”
“合适的木料不多,就够做一个,下次遇到合适的木料,我再做了送她。”
三个人站在那里说了一会儿话,听见酒厂传来下班铃声,李世英便说:“那就不耽误你们了,有机会再见啊。”
等到叶娟和那个已经不耐烦的同伴走远,俩人骑上马,慢悠悠地朝着西面走去,李世英说:“走,咱们去饭店吃一盘拉条子再回家!”
骑在马背上还在研究那个弹弓架的郭保生顿时高兴起来:“好!”边疆的小麦磨成面粉后做的面条特别筋道有嚼劲儿,反正自来西域之后,郭保生吃过的拉条子,不管是饭店还是家里做的,就没有难吃的。
还是上次四个人吃过的那家饭店,俩人吃过午饭,仍旧顶着大热天,向着回家的路慢慢走去。
从团结农场场部向西,先过了四大队,然后从县道转向北面的一条土路,路上几乎看不到人烟,边疆的道路有一点好处,路两侧全都是成排的小树林,俩人就沿着树林的树荫下走着。
吃多了碳水,人便有些发困,走着走着,看到前面一匹马儿拴在树边,却不见有人,郭保生揉了揉眼睛,在马背上挺直了身子来回看了一眼,奇怪地“咦”了一声。
“同志?朋友?兄弟?”
有人急切地在树林靠里的草丛后面喊了一嗓子,李世英勒住马:“这儿有人,啥事?”
听到李世英一口乡音,那人也从半吊子普通话换成了豫南方言:“噫,老乡啊,有纸某?喝了点儿凉水拉肚子,忘带纸了,这草叶子都太小了,没法用啊。”
郭保生低声笑了起来,李世英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扯了两张,跳下马儿递了过去,好一会儿那人才提着裤子走了出来。
“太感谢了。请你们抽烟!”路边树林一侧就有引水渠,那人洗了手,在裤子上擦了双手,便掏香烟表示感谢。
虽然不抽烟,李世英还是习惯性地接过来别在耳朵上,那人顿时乐了:“老乡是干木工的吧,一看这架势就是!”
但李世英跟郭保生俩人骑着马往东走的时候,一路上看到来往的马车、拖拉机不绝,显然是在将庄稼地里被收割机收割、装袋的玉米往回运。
经过了上次送俩姑娘回家的居民区,他们就看到了巩乃斯酒厂。酒厂就临着县道,大门朝北开,坐落在县道的南面。
没有手表,李世英去门卫室那里打听了一下,便和郭保生牵着马,坐到了县道北边的树荫下。
酒厂对面也不全是居民生活区,有一个挺大的院子,夯土墙不少地方都被雨水侵蚀了,院子里的杂草丛生,就连墙头都长了一些,将墙上斑驳的红色革命口号的字体都盖住了一小半。
边疆少有楼房,几乎都是平房,就连二层小楼都不多见,实在是可用的土地太多了,根本没有向上借助空间的必要。
郭保生的眼睛突然亮了,因为他发现土墙下堆放着许多杂乱的干枯树枝,有一个非常适合做弹弓架,于是兴冲冲地朝那片杂草丛钻了进去。
对面酒厂门卫室里有人隔着玻璃窗户张望了一眼,看到李世英和善地点点头,那人影又坐了回去。
郭保生的那匹马儿多了几块木料,那是他相中了,央求李世英帮忙给他雕刻制作一柄木剑,然后从团结农场场部的木材加工厂寻回来的。
先前在天山挖草药的时候,李世英闲来无事就做了好几个弹弓送给小伙伴们玩耍,那时候郭保生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弹弓架,所以但遇到机会,他就对着树木瞅来瞅去。
李世英搂着马脖子,无聊地打了个哈欠,这几天他都没怎么睡好,因为逢着收割玉米,场部那里来了许多干活儿的临时工,便跟他俩做了邻居,一群人凑在一起喝酒,半夜了都不消停。
打哈欠果然是能传染的,那匹马儿也打了个哈欠,扭过头来,就要舔李世英的脸,被李世英嫌弃地一巴掌推开,它便伸着舌头追逐着李世英的手,又挨了两巴掌,终于老实了。
李世英曾经被马、牛、羊、毛驴舔过手心和胳膊,还被毛驴舔过脸,那感觉就不说了,倒不是恶心,这些动物的舌头都很粗糙,被舔上一口,要痒上好一会儿的。
郭保生找到了一个“Y”字形的树杈,得意地钻出来拿给李世英瞧。李世英接过来试了试:“把手有点儿长,回去了我给你好好修一下。”
俩人正讨论着这个新得的弹弓架,酒厂里就有三三两两的职工出了门,郭保生看了一眼,很是诧异:“这也没打下班铃啊,咋就下班了?”
“谁知道啊。”李世英倒是真的知道,但他也没法解释,国营工厂不都是这样么?
“你们俩在这里干什么呢?”
有个好听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李世英一回头,看到是叶娟,不远处还有个年轻的姑娘站在那里,好奇地张望,大概是叶娟的同事。
“哦,我们俩的活儿做完了,这就打算过河回去,跟你们说一声,有空的时候去我们农场玩啊!”李世英发出了邀请:“苏青呢?没跟你一起下班?”
“苏青姐还有事,我跟朋友先回家做饭。”叶娟小心翼翼地说:“到中午了,要不去我们那里凑合一顿?”
“不了,我俩还有事。”李世英掏出两个塑料封皮的笔记本递了过去:“这是送给你们俩的,一人一本。”
又从书包里掏出个小玩具来:“这是我趁闲雕的平衡鸟,送你当个小摆件。”
上次苏青俩人把赵安文托赵安武送的礼物转送给李世英他们俩,是两盒点心和几斤全国通用粮票,后者在边疆用处不大,却可以寄回老家,李世英觉得这礼物还是很贵重了,不是一顿饭能够还了人情了。
叶娟客气地接了过来,笑着问:“苏青姐没有小摆件吗?”
“合适的木料不多,就够做一个,下次遇到合适的木料,我再做了送她。”
三个人站在那里说了一会儿话,听见酒厂传来下班铃声,李世英便说:“那就不耽误你们了,有机会再见啊。”
等到叶娟和那个已经不耐烦的同伴走远,俩人骑上马,慢悠悠地朝着西面走去,李世英说:“走,咱们去饭店吃一盘拉条子再回家!”
骑在马背上还在研究那个弹弓架的郭保生顿时高兴起来:“好!”边疆的小麦磨成面粉后做的面条特别筋道有嚼劲儿,反正自来西域之后,郭保生吃过的拉条子,不管是饭店还是家里做的,就没有难吃的。
还是上次四个人吃过的那家饭店,俩人吃过午饭,仍旧顶着大热天,向着回家的路慢慢走去。
从团结农场场部向西,先过了四大队,然后从县道转向北面的一条土路,路上几乎看不到人烟,边疆的道路有一点好处,路两侧全都是成排的小树林,俩人就沿着树林的树荫下走着。
吃多了碳水,人便有些发困,走着走着,看到前面一匹马儿拴在树边,却不见有人,郭保生揉了揉眼睛,在马背上挺直了身子来回看了一眼,奇怪地“咦”了一声。
“同志?朋友?兄弟?”
有人急切地在树林靠里的草丛后面喊了一嗓子,李世英勒住马:“这儿有人,啥事?”
听到李世英一口乡音,那人也从半吊子普通话换成了豫南方言:“噫,老乡啊,有纸某?喝了点儿凉水拉肚子,忘带纸了,这草叶子都太小了,没法用啊。”
郭保生低声笑了起来,李世英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扯了两张,跳下马儿递了过去,好一会儿那人才提着裤子走了出来。
“太感谢了。请你们抽烟!”路边树林一侧就有引水渠,那人洗了手,在裤子上擦了双手,便掏香烟表示感谢。
虽然不抽烟,李世英还是习惯性地接过来别在耳朵上,那人顿时乐了:“老乡是干木工的吧,一看这架势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