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黑市买布-《重生1973之天山往事》

  八月底的时候,章进兴带着妻子杨玉琼回老家探亲,去年结婚时,他就打算今年年初回去的,但边疆兴起了另外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下乡知青开始返城了。

  为了避开这股风头,再加上他又跟李世英、孙祥会三人合伙做小买卖,眼看生意还不错,便打算多赚点儿钱,也好风风光光地回老家,结果就一拖再拖。

  所以八月中旬,李世英算了一回账,先结清了一次三人投入所得,然后趁着天气暖和,他和孙祥会又一次地驱赶着马车往市里走了一趟。

  这一次他还带了一包兔毛,打算去市里的供销社看看收不收。正常的情况下,似内地的供销社系统,是从县至公社再推广到生产大队的,驻大队的供销社往往负责周边农村的家庭副业产出收购。

  但宁远县这里的情况稍微特殊一些,由于土着人口少,建国之后便采取了与东北一样的措施,那就是依托生产建设兵团大搞国营农场,再以内地移民为拓荒队伍,所以一大队这样的与其说是生产大队,不如说是分散到下面的开荒团。

  故而负责收购老百姓家庭产出的供销社,实际上只下放到国营农场这一级,再往下的驻大队供销点,就被剥离得只剩下“小卖部”这么一个功能。

  去年年底李世英给叶娟买了一对兔子,而兔子的繁殖能力是相当夸张的,叶娟就剪了许多兔毛收集了起来。

  李世英抽空去场部供销社问了一下,由于公社社员养兔子的情况很是少见,所以供销社暂时不收兔毛,李世英便干脆带了一包,去市里的供销社卖掉。

  这一回李世英和孙祥会商量了一下,打算仍旧进一批衣服和布料售卖。

  73年来到一大队的这一批小伙伴们,发现了许多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老百姓们的穿着,主要以购买成衣为主,场部与六大队的供销社里,成衣区域是最大的。

  大约是这一时期边疆的人口增加以内地流入的年轻人为主,缺乏裁缝;并且西域盛产棉花、亚麻等,国家自建国以来就大力投入纺织产业,于是老百姓便养成了购买成衣的习惯。

  而且国家考虑到西域多民族的现状,布料色彩也相对鲜艳多样,虽说成衣店的服装样式仍旧比较统一,颜色也以灰、黑、蓝为主,但若是自己买布料做衣服,颜色总归是能够多一些的。

  李世英和孙祥会就通过巴扎售卖、下各个生产大队售卖并咨询,认为买一批色彩鲜艳的布料回去,还是有很大市场空间的。

  买布是需要布票的,似他们俩这样,想要大批购买,显然是没有那么多布票可用,所以俩人便打算去“黑市”补货。

  当太阳落山以后,此前只敢躲藏在阴影里的那些,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人心浮动,于是秩序就开始变得混乱。

  将马车寄存之后,天刚刚黑,李世英和孙祥会便出了小旅馆,准备四处逛一逛,走到了“黑市”一条街后,俩人都吓了一跳。

  一条街上已经满满当当地摆满了地摊,孙祥会不确定地问:“现在都这么大胆么?”李世英耸了耸肩,前世1980年之前他也没怎么来过市里的。

  地摊一个挨一个,卖什么的都有,有人把自家的家具搬出来,有人卖各种小玩具,有人卖各种零食,李世英还看到有人卖磁带和手表。

  卖磁带的地摊前围了不少人,摊主是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不停地将有人挑好的磁带放进带来的一台录音机里播放,旁边那个年轻人就坐在小马扎上,手中摆弄着一杆步枪。

  李世英背着手看了一会儿,孙祥会蹲着将那十多只手表挨个看了一遍,一问价格,便笑着摇摇头站起身来。

  “表带都磨损了,看样子是二手的外国表,洋文咱也不认得!”等离得远了,孙祥会笑着说。

  “以后有钱了买新表,过两年咱们也去沿海看看。”李世英对于二手表没有任何兴趣,他前年给家里买了个闹钟,去年结婚后本打算买个挂钟,但叶娟觉得没必要,李世英也就算了。

  一条街没走到一半,俩人就看见一个卖花布的摊子。走过去看时,摊主也不吆喝,李世英蹲下来将当作样品的几卷布都看了一遍,基本都是的确良布料,没有机织棉布。

  “有其他布料吗?”李世英问,摊主也是个小年轻,只是反问:“诚心要吗?”

  李世英递给他一支烟,笑着说:“我们要的多,下面县里来的。”

  年轻的摊主神情顿时放松了些:“哪个县的?”

  “宁远县。”

  俩人凑在一起小声聊了几句,摊主便说:“你们要得多,跟我来吧,去仓库看货。”

  所谓“仓库”,就在身后一条小巷子,进了一个黑乎乎的院子,有人开了灯,看守的又仔细盘问了一番,这才打开房间让李世英俩人进去。

  房间里满满当当地堆着各色布料,孙祥会凑过去看了一眼,轻轻摇了摇头,跟他猜想的一样,都是市纺织厂的产品,因为绑扎的布带上就印着厂名。

  “不满意?市里的货看不上,隔壁还有迪化来的布。”摊主眼神不错,以为孙祥会不满意,当即说道。

  于是俩人又去隔壁房间看了一看,果然又是一屋子的布料,一切谈妥后,李世英留下,孙祥会去赶马车,便装了大半车。

  “这不是监守自盗么?”孙祥会猜出这些布料来路不明,他颇有些愤愤地说,虽然他早几年就到处拉关系、弄一些成衣厂的衣物来卖,但那时候厂里的职工领导们可没有这般明目张胆。

  李世英倒是看得开,毕竟他经历过那个改开前后的混乱时期,既然没有能力改变,就只能和光同尘。

  孙祥会社会阅历丰富,跟几个人聊天套话,就把话套了出来,这几个人都是供销体系的正式工,在市纺织行业找了些关系,就把许多布料拉到黑市来发卖。

  不是正规渠道,所以不用布票,只是价格也没有便宜太多。

  李世英指了指那两个卖磁带和手表的年轻人:“你觉得这俩人是干什么的?”孙祥会摇摇头。

  “我猜是某些领导干部的子女。”

  孙祥会长叹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