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忙的时候,李世英自己来不及或者懒得做饭,就去大哥家里蹭一顿,最近砖厂没什么业务,他基本都待在村子里,便开始自己做饭。
前世今生,李世英学了不少手艺,唯独做饭这一块,他的厨艺怎么也锻炼不出来,做的饭只能说能吃,但菜式不够精细,勉强算是家常饭菜。
所以他有空就去向杨文华请教,向母亲请教,至少如今做的饭菜,除了味道以外,色、香也占了一些。
听说李世英这里来了客人,老娘专门端来一箩煎饼和一盆菜,这可把杜新华给高兴坏了:“这煎饼我可实在是五六年没吃过了。”
他住的大队那边,甘肃人和四川人居多,所以他家里的饮食就偏甘肃口味,老娘笑眯眯地说:“你要是想吃了,就来家里,你俩慢慢吃,不够了叫老二来家里拿。”
“婶儿,这就够吃啦!”
老娘笑呵呵地离去,李世英煮了一锅兔子肉,烧了一锅鸡蛋米汤,炒了两盘自家菜地里摘的青菜,切了一碟腊肉,俩人便坐在院子里慢慢吃了起来。
“Wish today啊!这酒够劲儿!”
杜新华尝了一口鹿血酒,闭着眼睛回味了好一会儿,竖起了大拇指。
“我这酒放的鹿血多,就这么一小瓶,跟三鞭酒一样,喝了暖和的很!”
一听到“三鞭酒”,杜新华的眼睛都亮了:“那我回去也找点儿鹿血泡酒,你跟我说说配方。”
俩人正边吃边喝边说着闲话,穆先白出现在了半人高的院墙外:“道斯(哈萨克语的‘朋友’),场部那里有电影,一起看一下吗?”
“克什基阿斯,节了吗?(晚饭吃了吗?)”
看到穆先白点了点头,李世英招了招手:“来了个朋友,要不要来喝一口?”
穆先白倒也不客气,便自己打开院门走了进来,李世英便将那盘腊肉撤了,穆先白笑呵呵地说:“你们吃嘛,长鼻子羊肉我看不见。”
杜新华顿时大笑了起来,觉得这个哈萨克小伙子实在太有趣了,拍了拍他的肩膀,掏出烟盒递了一支:“加克斯。”
老娘送过来的菜,里面切的是去年春节时大队发的熏羊肉,李世英给穆先白拿了碗筷,给他卷了个煎饼,穆先白接了便大口吃了起来。
他和李世英的关系已经好到不需要多问这里面有没有他不能吃的食物了,实际上一大队的汉人社员用的油基本都是植物油,大肉熬的猪油可算得上稀罕物。
“要不晚上去看电影?”李世英问杜新华。
“中啊。”杜新华也不反对,这个年代的娱乐方式太匮乏,听说哪个大队放电影,有些年轻人甚至愿意跑十多里去看。
三个很快吃完了饭,穆先白就跑回家牵马,李世英去了大哥家里问老爹老娘愿不愿意去看电影,老两口都不想去,大哥也不去,他最近木工活儿太多,实在懒得动弹。
于是郭保生就凑了过来,几个人将架子车拴在穆先白牵来的马上做成马车,便一路说笑着向西面而去。
夏天天气好,去场部看电影的年轻人还真不少,三辆马车十来个人,刚出村没多久,彼此之间就开始较劲儿,于是一场乡村土路上的马车拉力赛就开始了。
八九点钟太阳还没有落山,夏日的微风卷起了飞扬的尘土,一群年轻人在马车上大呼小叫着,肆意地挥洒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气息。
一口气狂奔到了引水渠的石桥那里,三辆马车这才停了下来,车上的年轻人个个满身满面灰尘,像是刚从泥窝子里钻出来似的,互相对视一眼,便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于是大家涌向了桥下的水渠旁,用清凉的天山雪水洗了脸,又钻进旁边的树林里撒了泡尿,这才继续向场部进发而去。
虽说一大队距离场部有些远,但一条笔直的乡村土路延伸了出去,平日里路面保养得也不错,赶到场部的时候,天仍旧是亮的。
放电影的地方就选在了场部学校的大操场,这个操场秉持了边疆一贯的风格,就突出一个“大”,甚至有一半操场长满了青草。
场部的干部们也挺贴心,放开了靠近操场那一侧的后门,里面已经停了十多辆马车和几十匹马儿,更贴心的是,已经支好的白色电影幕布前后,都摆好了一排排的长凳,那是从教室里搬出来的。
一大队的十多个年轻人们找了块地方围坐了过去,有人提议,大家便各自凑钱,买回来了桔子汽水,一人一瓶提着慢慢喝。
左右闲着无事,而且离天黑还早,李世英便起身去学校里到处逛了起来。
眼下学生们已经放了暑假,先前砖厂送来的红砖还堆放在操场不远处的角落里,整个学校面积很大,但教室的房屋并不多。
一共只有三排,以入校门直通操场的道路为界,左右各有四五间教室,每个教室算是一个年级。
每两排教室之间的空地也很大,种了许多树木,其中靠近主路的一棵歪歪斜斜的枣树上,挂着一个生了红锈的大齿轮,上面用麻绳吊着一块生铁坨子。
这个齿轮就是上下课的打铃声,不少无聊的、跑来看电影的社员们也在校园里闲逛,李世英凑在齿轮下看了好一会儿,又吸引了几个人过来围观,他便朝旁边走去。
学校的教室都是红砖房,玻璃也是双层的,李世英趴在一间教室往里看,看到讲台一侧还有一个铁皮炉。
他抬头看着教室外侧屋檐部位的宣传语,竟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在他的记忆里,这所场部子弟学校在八十年代便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那时候似他这样从内地来到边疆的人们大多结婚生育子女,而子女也都到了该上学的年纪,那时候学校为了满足学生人数,又在后面修了两排教室。
这种繁华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初,随着那批八零后的学生们上高中、考大学,整个公社或者说乡里的适龄学生也少了。
他记得四十年后曾回来看望一些老朋友,路过这里时,整个学校已经翻修了一遍,更加现代化,却再也找不到一点儿记忆中的模样了。
李世英轻轻拍了拍教室外墙,背着手向别处走去,背影便显得有些落寞了起来。
前世今生,李世英学了不少手艺,唯独做饭这一块,他的厨艺怎么也锻炼不出来,做的饭只能说能吃,但菜式不够精细,勉强算是家常饭菜。
所以他有空就去向杨文华请教,向母亲请教,至少如今做的饭菜,除了味道以外,色、香也占了一些。
听说李世英这里来了客人,老娘专门端来一箩煎饼和一盆菜,这可把杜新华给高兴坏了:“这煎饼我可实在是五六年没吃过了。”
他住的大队那边,甘肃人和四川人居多,所以他家里的饮食就偏甘肃口味,老娘笑眯眯地说:“你要是想吃了,就来家里,你俩慢慢吃,不够了叫老二来家里拿。”
“婶儿,这就够吃啦!”
老娘笑呵呵地离去,李世英煮了一锅兔子肉,烧了一锅鸡蛋米汤,炒了两盘自家菜地里摘的青菜,切了一碟腊肉,俩人便坐在院子里慢慢吃了起来。
“Wish today啊!这酒够劲儿!”
杜新华尝了一口鹿血酒,闭着眼睛回味了好一会儿,竖起了大拇指。
“我这酒放的鹿血多,就这么一小瓶,跟三鞭酒一样,喝了暖和的很!”
一听到“三鞭酒”,杜新华的眼睛都亮了:“那我回去也找点儿鹿血泡酒,你跟我说说配方。”
俩人正边吃边喝边说着闲话,穆先白出现在了半人高的院墙外:“道斯(哈萨克语的‘朋友’),场部那里有电影,一起看一下吗?”
“克什基阿斯,节了吗?(晚饭吃了吗?)”
看到穆先白点了点头,李世英招了招手:“来了个朋友,要不要来喝一口?”
穆先白倒也不客气,便自己打开院门走了进来,李世英便将那盘腊肉撤了,穆先白笑呵呵地说:“你们吃嘛,长鼻子羊肉我看不见。”
杜新华顿时大笑了起来,觉得这个哈萨克小伙子实在太有趣了,拍了拍他的肩膀,掏出烟盒递了一支:“加克斯。”
老娘送过来的菜,里面切的是去年春节时大队发的熏羊肉,李世英给穆先白拿了碗筷,给他卷了个煎饼,穆先白接了便大口吃了起来。
他和李世英的关系已经好到不需要多问这里面有没有他不能吃的食物了,实际上一大队的汉人社员用的油基本都是植物油,大肉熬的猪油可算得上稀罕物。
“要不晚上去看电影?”李世英问杜新华。
“中啊。”杜新华也不反对,这个年代的娱乐方式太匮乏,听说哪个大队放电影,有些年轻人甚至愿意跑十多里去看。
三个很快吃完了饭,穆先白就跑回家牵马,李世英去了大哥家里问老爹老娘愿不愿意去看电影,老两口都不想去,大哥也不去,他最近木工活儿太多,实在懒得动弹。
于是郭保生就凑了过来,几个人将架子车拴在穆先白牵来的马上做成马车,便一路说笑着向西面而去。
夏天天气好,去场部看电影的年轻人还真不少,三辆马车十来个人,刚出村没多久,彼此之间就开始较劲儿,于是一场乡村土路上的马车拉力赛就开始了。
八九点钟太阳还没有落山,夏日的微风卷起了飞扬的尘土,一群年轻人在马车上大呼小叫着,肆意地挥洒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气息。
一口气狂奔到了引水渠的石桥那里,三辆马车这才停了下来,车上的年轻人个个满身满面灰尘,像是刚从泥窝子里钻出来似的,互相对视一眼,便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于是大家涌向了桥下的水渠旁,用清凉的天山雪水洗了脸,又钻进旁边的树林里撒了泡尿,这才继续向场部进发而去。
虽说一大队距离场部有些远,但一条笔直的乡村土路延伸了出去,平日里路面保养得也不错,赶到场部的时候,天仍旧是亮的。
放电影的地方就选在了场部学校的大操场,这个操场秉持了边疆一贯的风格,就突出一个“大”,甚至有一半操场长满了青草。
场部的干部们也挺贴心,放开了靠近操场那一侧的后门,里面已经停了十多辆马车和几十匹马儿,更贴心的是,已经支好的白色电影幕布前后,都摆好了一排排的长凳,那是从教室里搬出来的。
一大队的十多个年轻人们找了块地方围坐了过去,有人提议,大家便各自凑钱,买回来了桔子汽水,一人一瓶提着慢慢喝。
左右闲着无事,而且离天黑还早,李世英便起身去学校里到处逛了起来。
眼下学生们已经放了暑假,先前砖厂送来的红砖还堆放在操场不远处的角落里,整个学校面积很大,但教室的房屋并不多。
一共只有三排,以入校门直通操场的道路为界,左右各有四五间教室,每个教室算是一个年级。
每两排教室之间的空地也很大,种了许多树木,其中靠近主路的一棵歪歪斜斜的枣树上,挂着一个生了红锈的大齿轮,上面用麻绳吊着一块生铁坨子。
这个齿轮就是上下课的打铃声,不少无聊的、跑来看电影的社员们也在校园里闲逛,李世英凑在齿轮下看了好一会儿,又吸引了几个人过来围观,他便朝旁边走去。
学校的教室都是红砖房,玻璃也是双层的,李世英趴在一间教室往里看,看到讲台一侧还有一个铁皮炉。
他抬头看着教室外侧屋檐部位的宣传语,竟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在他的记忆里,这所场部子弟学校在八十年代便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那时候似他这样从内地来到边疆的人们大多结婚生育子女,而子女也都到了该上学的年纪,那时候学校为了满足学生人数,又在后面修了两排教室。
这种繁华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初,随着那批八零后的学生们上高中、考大学,整个公社或者说乡里的适龄学生也少了。
他记得四十年后曾回来看望一些老朋友,路过这里时,整个学校已经翻修了一遍,更加现代化,却再也找不到一点儿记忆中的模样了。
李世英轻轻拍了拍教室外墙,背着手向别处走去,背影便显得有些落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