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晓芸金榜题名-《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夏日的风裹着红薯叶的清香,混着晒谷场里麦壳的干爽气息,吹得磨盘沟的炊烟都飘得格外轻快,缠在村口老槐树枝桠间,久久不散。墙根下的蛐蛐儿正唱得热闹,突然被一声嘹亮的吆喝打断:“周晓芸——省城来的录取通知书,到咯!”

  邮递员骑着那辆半旧的绿色自行车,车铃还在“叮铃铃”地响,车后座的帆布包里露出半截信封的一角。这一声喊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原本在院里纳凉、檐下择菜的村民们,瞬间像潮水般涌了出来,连趴在门槛上打盹的黄狗都被惊醒,摇着尾巴跟在人群后跑。

  周晓芸正帮着张婶在粉条厂的晒架下分拣粉条,雪白的粉条挂在木架上,像一串串垂落的银丝。闻言,她手里的木夹子“啪嗒”掉在地上,粉条滑了几根下来,她却顾不上捡,几乎是踉跄着冲了过去。阳光照在她汗津津的额头上,鼻尖上的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跑到邮递员面前时,她的胸口还在剧烈起伏,气息都有些不稳。

  “我是周晓芸。”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伸手去接那封信封时,指尖控制不住地哆嗦。信封上“省城师范大学”六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能灼伤人的眼睛。她指尖摩挲着信封边缘,那粗糙的纸质却让她心里格外踏实,拆开信封的瞬间,一行“周晓芸同学,你已被我校会计专业录取”的字迹映入眼帘,眼泪“唰”地就掉了下来,砸在信纸的落款处,晕开一小片墨迹。

  “中了!晓芸考上大学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村口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二柱扛着一挂早就备好的鞭炮,三步并作两步往晒谷场跑,嘴里还喊着:“快来看呐,咱磨盘沟出大学生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震得树叶哗哗作响,细碎的红纸屑像花瓣一样落下来,铺满了村口的小路。张婶挤到周晓芸身边,一把拉过她的手,从兜里掏出一个布包,往她另一个兜里塞了满满一兜鸡蛋:“咱磨盘沟飞出金凤凰了!这鸡蛋你带着,补补身子,到了省城可没人天天给你煮鸡蛋吃了。”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她转圈,手里举着刚摘的野菊花,嘴里不停地喊着“晓芸姐是大学生啦”“晓芸姐要去省城啦”。

  当晚,晒谷场就摆起了流水席。村民们像是自家孩子考上了大学一样,纷纷端出家里最好的菜:李大爷杀了自家养的土鸡,炖得酥烂入味,汤面上飘着一层金黄的油花;王大娘蒸了一笼红薯糕,甜糯绵软,还特意在上面撒了层芝麻;就连平日里最节省的刘奶奶,都端出了一碟炒花生,颗颗饱满香脆。十几张八仙桌在晒谷场摆得满满当当,煤油灯挂在竹竿上,昏黄的灯光映着一张张笑脸,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许青山站在人群边缘,手里端着一个搪瓷碗,碗里盛着自家酿的米酒。他看着被大伙儿簇拥着的周晓芸,她穿着一件新买的碎花衬衫,领口别着一朵小小的栀子花,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像朵迎着阳光绽放的向日葵。米酒的甜香在舌尖散开,可他心里却甜得发慌,又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闷闷的。他想起多少个深夜,晓芸在煤油灯下复习功课,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手指被墨水染得洗都洗不掉;想起她为了不耽误粉条厂的活计,总是天不亮就来帮忙,忙到晌午才顾得上啃个红薯;想起自己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里山路,就为了给她买一本稀缺的复习资料……这些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让他眼眶微微发热。

  席间,周晓芸端着一个小碗,拨开人群走到许青山面前。灯光下,她的眼睛亮得像淬了光的星星:“许叔,谢谢你。没有你给我找的那些复习资料,没有你替我守着厂里的事,让我能安心备考,我肯定考不上的。”她的声音带着真诚的感激,碗里盛着一块炖得最烂的鸡肉。

  许青山笑着摆摆手,声音比平时柔了些:“是你自己争气,肯下苦功。以后到了省城,好好读书,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花钱,缺啥就写信回来。”他想说的话有很多,想问她什么时候出发去省城,想问她大学里会不会想家,想问她城里的饭菜合不合胃口,想问她……毕业后还会不会回到磨盘沟。可这些话到了嘴边,终究只化作了一句简单的叮嘱,他怕问多了,会让她心里添堵。

  夜深了,宴席渐渐散了,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往家走,嘴里还在念叨着晓芸考上大学的事。晒谷场只剩下许青山和周晓芸,地上还留着些饭菜的残渣和散落的红纸屑。晚风一吹,带着几分凉意,周晓芸拢了拢衬衫的领口,目光望向远处粉条厂的方向,那里还亮着一盏灯,像黑夜里的一颗孤星。“许叔,我走了以后,粉条厂财务上有不懂的地方,你还是可以写信问我,我一有空就给你回复。”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村里的孩子们要是想学写字,你也可以让他们来找我,我走之前教他们几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许青山点点头,目光落在她脸上。夜色里,她的眼睛亮得像星星,脸颊上还带着酒后的红晕。他忽然想起送她去县城考试时说的话:“等你回来,磨盘沟会变个样子。”现在,她考上了大学,即将去往更广阔的世界,可他却开始害怕,她回来的那一天,会不会遥遥无期。磨盘沟太小了,小得像一粒尘埃,而省城那么大,大得能装下无数人的梦想,他怕她走了,就再也不想回来了。

  “许叔,”周晓芸轻声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犹豫,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我……我学的是会计专业,以后毕业了,我还回来帮你,帮磨盘沟。”她抬起头,迎着许青山的目光,“磨盘沟是我的家,这里有你们,我肯定要回来的。到时候,我帮你把粉条厂的账目理得更清楚,咱们还可以把粉条卖到省城去,让更多人知道磨盘沟的粉条好吃。”

  许青山的心猛地一跳,像是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眼眶瞬间就热了。他抬头望着她,眼里的离愁忽然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期许和感动。他重重地点点头,声音有些沙哑:“好,我等你。磨盘沟的大门,永远为你开着。”他在心里默默想,等她回来,他要把粉条厂扩大,要修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要让磨盘沟真的变个样子,变成配得上她的地方。

  月光洒在晒谷场上,银辉遍地,两人并肩站着,沉默却不尴尬。晚风轻轻吹过,带着红薯叶的清香,也带着几分离别的伤感。离愁像晚风一样,轻轻笼罩着他们,可那句“我等你”,却像一粒种子,在夜色里悄悄生了根、发了芽,带着暖暖的希望,冲淡了离别的伤感。许青山知道,今夜的喜悦是真的,村民们的热情是真的,他心里的离愁是真的,但他更相信,只要磨盘沟还在,只要他还在,她就一定会回来。

  远处的鸡叫了一声,天快亮了。周晓芸转过身,望着村里的方向,眼里满是憧憬:“许叔,你看,等我回来的时候,磨盘沟的早晨,一定会更热闹吧。”

  许青山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月光下的磨盘沟安静而祥和,像一幅沉睡的画。他笑了笑,声音温柔而坚定:“会的,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