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质量与品牌的较量-《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仓库的木梁上悬着一盏昏黄的灯泡,潮气顺着墙壁的裂缝往上爬,在青砖上洇出一片片深色的水渍。堆得像小山似的干粉条被油布盖着,却依旧挡不住那股浓得化不开的红薯香,混着潮湿的霉味,压得人心里发闷。院子里的梧桐树叶落了一地,工人们踩着落叶围成一圈,争论声像炸开的锅,连墙角啄食的麻雀都被惊得扑棱棱飞起,落在远处的田埂上。

  “再不降就真的砸手里了!”二柱急得直转圈,手里的木耙子往地上一戳,带出几片落叶,“李老黑那厮的粉条都卖到八毛钱一斤了,咱还死扛着一块二,镇上的小卖部都退了三回货了,再这么下去,大伙儿这个月的工钱都发不出来!”

  张婶抱着胳膊,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就是啊青山,咱犯不着跟钱过不去。要不就少掺点红薯粉,兑点玉米淀粉进去,成本一下就下来了,价格压到九毛,保准比李老黑的好卖!”

  “我看行!”旁边的石头也附和,“反正顾客也吃不出来,先把货卖出去,解了燃眉之急再说!”

  议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焦虑。这阵子李老黑的低价粉条抢了大半市场,磨盘沟的粉条堆在仓库里越积越多,眼瞅着秋冬旺季就要过了,再卖不出去,整个粉条厂都得垮。

  就在这时,许青山从外面走进来,肩膀上沾着些草屑,手里攥着一沓裁好的红布条,布条边缘还带着剪刀剪过的毛边。他是村里的老支书,也是粉条厂的发起人,平时话不多,可这时候往院子里一站,身上那股沉稳的劲儿,就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里,瞬间压下了所有议论。

  “降不得,掺假更不行。”许青山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掷地有声。他走到仓库门口,掀开盖在粉条上的油布,露出底下雪白透亮的粉条,“咱磨盘沟的粉条,是用后山的泉水泡的红薯,是大伙儿天不亮就起来,一瓢一瓢往漏粉机里舀浆,守着锅熬出来的,一斤红薯才出三两粉,成本就在这儿摆着。降价就得掺假,掺了假,咱这大半年拼出来的名声,就全毁了!”

  “可名声能当饭吃吗?”石头急了,“我娘还等着我的工钱买药呢!”

  许青山看了他一眼,语气软了些:“石头,我知道你难。可你想想,当初咱建粉条厂,是为了啥?不就是想让磨盘沟的粉条能卖出个好价钱,让大伙儿踏踏实实赚钱吗?要是为了一时痛快掺了假,以后谁还信咱磨盘沟的牌子?到时候不光粉条卖不出去,咱整个村子的脸面都没了。”

  他把手里的红布条往旁边的八仙桌上一放,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笔帽都磨掉了漆。“秀莲,你带着大伙儿,把这标签系在每捆粉条上,再写上‘磨盘沟’三个字,底下加一行‘纯红薯粉,泉水漏制’。”他一边说,一边拿起一根红布条,一笔一划地写着,字迹遒劲有力,“咱不跟李老黑比便宜,就跟他比良心,比品质!他的粉条掺了杂料,煮了易烂,浑汤,吃着没味儿,顾客迟早会醒过来。咱这标签,就是给顾客的承诺,让他们知道,买‘磨盘沟’的粉条,买的就是实在。”

  工人们都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动。老周凑过来,挠了挠头:“青山哥,这能行吗?现在人都图便宜,谁会花高价买咱的粉条啊?”

  “图便宜是一时的,吃着放心才是长久的。”许青山拍了拍他的肩膀,拿起一捆系好红标签的粉条,“走,老周,跟我去镇上跑一趟。”

  说干就干,秀莲姐叹了口气,拿起红布条和针线,带着几个妇人坐在院子里的石板上系标签。红布条在她们手里翻飞,银针穿梭,一个个写着“磨盘沟”的标签,像一团团小火苗,贴在雪白的粉条上,格外显眼。起初还有人嘟囔,可系着系着,看着那鲜红的标签,心里反倒踏实了些——这是咱磨盘沟的招牌,可不能砸了。

  许青山则拎着两捆系好标签的粉条,和老周推着三轮车往镇上走。秋风吹过,路边的玉米杆沙沙作响,老周一路都在嘀咕:“要是再卖不出去,可咋办啊?”许青山没说话,只是把车蹬得更稳了。

  到了镇中学食堂,王主任正皱着眉看后厨的泔水桶,里面倒了大半桶没吃完的粉条,都烂成了糊糊。“王主任,尝尝咱磨盘沟的粉条。”许青山把三轮车停在门口,拎着粉条走进后厨,找了口锅,当场就煮了起来。

  水开了,粉条下锅,不一会儿就变得透亮筋道,捞出来盛在碗里,浇上点葱花酱油,香味一下就飘了出来。王主任凑过来,夹起一筷子尝了尝,眼睛一亮:“还是这个味儿!前几天进了李老黑的粉条,煮了没两分钟就烂了,浑得像粥,学生们都不爱吃,倒了可惜,留着又没法吃。”

  许青山指了指粉条上的红标签:“王主任,您看这标签,以后咱磨盘沟的粉条,每捆都系着这个,保证纯红薯粉,泉水漏制。您要是信得过,以后食堂的粉条就用咱的,我给您算一块一,虽然比李老黑的贵点,但您这儿学生多,吃得放心才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主任看着那鲜红的标签,又尝了口粉条,当即拍板:“行!就冲这品质,我订八百斤!以后我这儿就认‘磨盘沟’这三个字!”

  从食堂出来,两人又去了镇上的几家超市。刚开始老板们都摆手,说李老黑的粉条卖得好,可许青山不气馁,当场煮了粉条让他们尝。有个老板尝了之后,咂咂嘴:“确实比李老黑的筋道,香味也足。这样吧,我先订一百斤试试,要是好卖,我再跟你要货。”

  更让人惊喜的是,当天下午,一个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的男人找到了粉条厂。他是城里来的批发商,叫老陈,昨天在镇上的超市尝了磨盘沟的粉条,觉得品质好,特意打听着找了过来。“我在城里开了三家菜市场,就缺你这种靠谱的货。”老陈拿起一捆系着红标签的粉条,翻来覆去地看,“这标签好,显眼,顾客一看就知道是牌子货。我订两千斤,你给我送到城里,价格就按一块一,怎么样?”

  许青山心里一热,连忙点头:“行!陈老板,您放心,我保证每捆粉条都跟这个一个样,纯红薯粉,绝不掺假!”

  老陈走后,院子里的工人们都欢呼起来。二柱拿着系着红标签的粉条,笑得合不拢嘴:“还是青山叔有办法!这标签一系,咱的粉条就跟别人的不一样了!”石头也挠着头笑:“之前是我急糊涂了,差点坏了咱的招牌。”

  仓库里的粉条渐渐少了,三轮车进进出出,拉走了一捆又一捆系着红标签的粉条,也拉来了一沓沓崭新的钞票。院子里的笑声又回来了,工人们干活也有劲了,连做饭的张婶都哼起了小曲。

  夕阳西下,许青山站在仓库门口,望着那些还没来得及运走的粉条,每捆上都系着鲜红的标签,在夕阳下格外耀眼。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点燃,深深吸了一口。晚风拂过,带来红薯的甜香,也带来远处村庄的炊烟。

  他知道,这小小的红标签,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磨盘沟粉条的品牌,是全村人对品质的坚守。这场和李老黑的较量,他们没靠低价,没靠投机取巧,靠的是实在的品质,靠的是这藏在红标签里的商业心思——做品牌,才是长久的路。

  周晓芸端着一碗热红薯粥走过来,递到他手里:“累了吧?喝点粥暖暖身子。”

  许青山接过粥,笑着点头:“不累。你看,咱这粉条,以后指定能卖得更远。”

  粥的热气氤氲着,模糊了他的眉眼,却挡不住他眼里的光。那光里,有对未来的期许,更有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磨盘沟的粉条,终究要靠着这实打实的品质,靠着这鲜红的品牌标签,香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