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陈向东的复杂心境-《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磨盘沟粉条厂的欢声笑语,像一阵越界的风,硬生生钻进了陈向东的耳朵里。

  他站在村口老槐树的阴影里,双手插在棉袄口袋里,指节却不自觉地攥得发白。隔着一片晾晒着粉条的空地,他能清晰地看到粉条厂院子里的热闹——老周正给村民们发分红,一张张崭新的钞票递出去,换来的是一张张笑得合不拢嘴的脸。王大爷把钱揣进怀里,又忍不住掏出来数一遍,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秀莲姐抱着孩子,低头跟娃说着什么,眉眼间是藏不住的轻快;还有二柱,正拍着胸脯跟人打趣,声音洪亮得能传到村口。

  陈向东的嘴角扯了扯,想露出一丝不屑,却怎么也提不起劲。他是邻村粉条厂的老板,比老周早办厂三年,仗着有门路、会“变通”,生意一度做得风生水起。他总觉得老周太傻,用料太实在,红薯粉的比例不敢减,还坚持用泉水漏粉,成本比他高了一截,迟早要垮。之前磨盘沟粉条厂跑销路屡屡碰壁时,他还在背地里跟人笑老周“榆木脑袋,不懂生意经”。

  可现在,那“榆木脑袋”不仅成了,还让全村人都跟着沾了光。

  一阵风刮过,带着粉条厂飘来的红薯甜香,陈向东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却又忍不住吸了吸鼻子。他厂里的粉条,为了压低成本,掺了不少玉米淀粉,闻着只有一股淡淡的粉味,哪有这般勾人的香气?最近更是麻烦不断,老客户接连退货,说他的粉条煮了易烂,没嚼劲,连镇上几家小卖部都换成了磨盘沟的粉条。厂里的工人也开始抱怨,工资发得越来越迟,人心惶惶。

  他想起昨天去镇里送货,路过中学食堂,正好撞见老周给食堂送粉条。王主任拉着老周的手,笑得格外热络,嘴里不停念叨:“还是你家粉条靠谱,孩子们吃得香,我这心里也踏实。”那场景,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了他一下。

  此刻,看着磨盘沟村民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那种靠着踏实肯干换来的底气,陈向东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慌。他一直坚信,做生意就得“灵活”,就得想着法儿地多赚钱,可现在,老周用最“笨”的办法,却走出了最宽的路。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账本,那上面记着最近的亏损,一笔笔数字刺眼得很。之前他总觉得老周他们成不了气候,可如今,人家的粉条卖得越来越火,而自己的厂子却越来越冷清。

  “东子?你在这儿干啥呢?”村里的李婶路过,笑着跟他打招呼,“不去磨盘沟凑凑热闹?人家分红呢,可热闹了!”

  陈向东勉强笑了笑,含糊地应了一声:“不了,还有事。”说完,他转身就走,脚步有些仓促,像是在逃避什么。

  走在回家的路上,磨盘沟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回荡。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一直坚信不疑的“捷径”,或许从一开始就错了。那些被他嗤之以鼻的“实在”,那些他不屑一顾的“坚持”,恰恰是他最缺少的东西。

  风越来越冷,吹得他脸颊发疼,可他心里的那点动摇,却像一颗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发了芽。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