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系统思维与未来视野-《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浓雾渐渐褪去,阳光刺破云层,把磨盘沟的梯田照得透亮。许青山从田埂上坐起身,拍了拍身上的草屑,目光扫过眼前层层叠叠的田垄,眼神里没有了方才的慵懒,反倒多了几分锐利。

  在旁人眼里,这是望不到头的苦役——天不亮下地,日头落才归,拼尽全力也只能混个温饱。但在许青山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低效运转的农业系统:灌溉靠人挑,劳力全浪费;种的是老品种,亩产低得可怜;田块零散,各自为战,连个统一规划都没有。

  “歪理邪说!”陈向东扛着锄头走过来,脸上满是不屑,“种地靠的是力气,是觉悟!照你这么说,咱们祖祖辈辈都是白干了?”

  许青山没急着反驳,反而看向王振山:“王队长,您种了一辈子田,觉得这磨盘沟的田,最大的难处在哪?”

  王振山愣了愣,咂咂嘴:“还能啥?浇水难呗!半山腰的田,挑一担水得走二里地,累死人不说,还灌不透。还有就是产量,风调雨顺也收不了多少,遇着灾年更别提了。”

  “这不就对了。”许青山手指着梯田,“您看这田,一层高过一层,像台阶似的。咱们可以顺着山势,修几条简易的引水渠,把山涧的水引到梯田顶端,再挖导流沟,让水顺着田垄流下来,这不比人挑水省劲儿?”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种的粮种,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亩产撑死了三百斤。要是能换成高产的品种,再用秸秆还田增肥,亩产翻一倍都有可能。”

  这话一出,周围的村民都停了手里的活,议论纷纷。王振山眉头紧锁,盯着梯田琢磨着:“引水渠?倒是有人想过,可没人懂怎么修啊……还有高产粮种,哪儿去弄?”

  “我懂。”许青山语气笃定,上辈子做农业项目时,他专门研究过山区灌溉系统,至于粮种,他清楚记得,再过一两年,杂交水稻就会在南方大面积推广,现在提前找渠道,总能弄到些稻种试种。

  这就是他的底气——未来视野让他知道政策和技术的变革节点,而系统思维能让他把这些信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要做的,不是靠蛮干挣工分,而是优化整个磨盘沟的农业生产系统。

  “吹牛!”陈向东立刻反驳,“你一个城里来的知青,懂什么修水渠、选粮种?我看你就是想投机取巧!”

  赵铁柱也挠挠头,一脸怀疑:“修水渠得费不少劲吧?万一修不好,不是白忙活了?”

  许青山看向他,笑了笑:“费力气,但值。你想啊,以前浇水,十个人忙一天灌不完十亩田;水渠修好了,两个人看着就行,剩下的人能去开荒、除草,总的工分反而更多。这叫优化流程,用巧劲办事。”

  他的话通俗易懂,赵铁柱琢磨了半天,黝黑的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一旁的周晓芸眼睛亮了起来,她轻声道:“许青山说得有道理,要是真能解决浇水的问题,咱们磨盘沟的粮食就能多收不少,孩子们也能吃饱饭了。”她是村小老师,看着村里孩子饿肚子的模样,心里一直不好受。

  王振山沉默了许久,手里的锄头把被攥得发白。他是老庄稼人,知道许青山说的都是实在话,可几十年的老规矩,让他不敢轻易尝试。但看着眼前年轻知青笃定的眼神,再想想磨盘沟年年缺粮的窘境,他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

  许青山看出了他的犹豫,又添了一把火:“王队长,咱们可以先试点。就用村东头那三亩最难浇的田,我来设计水渠,找几个壮劳力帮忙,花不了半个月就能完工。要是成了,再推广到全村;要是不成,我愿意扣掉三个月的工分赔罪。”

  这话把王振山的顾虑彻底打消了。他猛地一拍大腿:“好!就按你说的办!赵铁柱,你跟几个后生跟着许青山干,好好干活,别偷懒!”

  “哎!”赵铁柱咧嘴一笑,爽快地答应了。他虽然还是有点怀疑,但许青山的话让他觉得,这事好像真能成。

  陈向东气得脸都红了,却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能狠狠瞪了许青山一眼,转身埋头薅草,嘴里还嘟囔着“迟早要出问题”。

  许青山没理会他,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来:先修水渠解决灌溉,再想办法弄高产粮种,等秋收有了成效,就能说服更多人。再过一年,高考恢复,他可以考回城里,一边读书一边关注政策,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他就可以承包更多的地,搞规模化种植……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渐渐成型。这磨盘沟,不仅要解决温饱,还要变成他发家致富的起点。

  阳光洒在许青山的脸上,他望着远处的山涧,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旁人只当他是想偷懒的懒汉,却不知道,这个“懒汉”的脑子里,正装着一个能让磨盘沟彻底变样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