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场关于科学的答辩-《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试验田的田埂上,瘦调查员盯着脚下的土壤,眉头微蹙:“许青山同志,你说这土壤改良得好,可到底好在哪?除了秧苗长得壮,还有啥实打实的说法?”

  许青山早有准备,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包试纸和一个玻璃瓶,倒了点水把土搅成泥浆:“调查员同志,判断土壤好不好,得看它的酸碱度,也就是PH值。磨盘沟的土壤原本偏酸,不利于秧苗吸收养分,我用草木灰调节后,PH值刚好在6.5到7之间,是最适合水稻生长的范围。”

  他把试纸浸入泥浆,片刻后试纸变成了淡绿色:“你看,这就说明土壤酸碱度达标了。”

  “PH值?”瘦调查员愣了愣,和胖调查员对视一眼,两人脸上都是茫然——这词儿听都没听过。

  可随行的公社农技站技术员老周,却突然瞪大了眼睛,快步凑了过来,声音都有些激动:“你还懂PH值?这可是大学农业专业才学的东西!”

  许青山笑了笑,又指着堆肥池的方向:“不光是酸碱度,土壤的氮磷钾含量也得均衡。氮元素管秧苗的茎叶生长,磷元素促根系发达,钾元素能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我做的堆肥,经过发酵后,氮磷钾比例刚好适配水稻的生长需求,比单纯的农家肥精准多了。”

  “氮磷钾……”瘦调查员挠了挠头,还是没听懂,但看着老周那副惊叹的样子,心里已然信了大半。

  老周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拿起那片试纸,又捏了捏土壤,激动地对调查员说:“两位同志,许青山同志说的都是专业的农业科学!这PH值和氮磷钾配比,是科学种田的核心!咱们公社农技站都没这么精准的测量方法,他一个知青,竟然懂这么多!”

  这话一出,周围的社员们也炸开了锅。

  “原来是这么回事!难怪许知青的田长得好,这里面全是学问啊!”

  “啥PH值、氮磷钾的,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好厉害!”

  “以前说他懒,现在才知道,人家是用脑子种田,咱们是用力气蛮干!”

  陈向东站在人群里,脸上火辣辣的。他终于明白,自己和许青山的差距,根本不是力气大小,而是知识的鸿沟。许青山口中那些他听不懂的词汇,正是人家能种出高产田的秘诀。

  许青山看着茫然的调查员,又解释得通俗了些:“简单说,就像咱们吃饭,得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才有力气。土壤也一样,PH值合适,氮磷钾够数,秧苗才能长得壮,产量自然就高了。”

  瘦调查员这才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原来是这么个道理!许青山同志,你这知识太管用了!”

  老周更是拉着许青山的手不放:“许老弟,你这本事太了不起了!秋收后,一定要去公社给我们农技站讲课,也给其他生产队的社员好好普及普及这些科学知识!”

  “没问题。”许青山爽快地答应,“科学种田就得大家一起学,一起用,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胖调查员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对王振山说:“王队长,你们磨盘沟可是捡到宝了!许青山同志这是用知识给磨盘沟的土地‘把脉开方’啊!”

  王振山笑得合不拢嘴:“那是!以后咱们磨盘沟,就跟着许青山学科学种田,保证年年大丰收!”

  这场关于科学的答辩,没有激烈的争执,却用专业的知识实现了“降维打击”。调查员们彻底信服,老周找到了知音,社员们更是对许青山崇拜不已。

  陈向东走到许青山面前,深深鞠了一躬:“许青山,我服了。以后你就是我的老师,我跟着你学科学种田。”

  许青山扶起他:“咱们互相学习,一起把磨盘沟的田种好。”

  夕阳西下,试验田的翠绿在余晖中更显生机。许青山用知识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而磨盘沟的科学种田之路,也在这场特殊的“答辩”后,走得更加坚定、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