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京城领誉,乡韵生辉-《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冬日的北京,寒风吹拂着长安街的银杏叶,却吹不散全国乡村振兴产业交流峰会会场内的热烈氛围。

  许青山穿着一身笔挺的深灰色中山装,胸前佩戴着鲜红的参会证,坐在会场的嘉宾区,目光紧紧注视着前方的展示台。今天,是全国乡村振兴产业交流峰会的成果分享日,他将作为基层创业典范,领取“乡村振兴实干先锋”这一行业核心认可。

  指尖轻轻摩挲着口袋里那张磨盘沟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十几年前泥泞的村路、破旧的粉条坊,还有村民们愁苦的脸庞。

  许青山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过去:那时的他,背着一筐红薯走几十里山路去县城叫卖;为了引进第一台真空包装机,他跑遍了省内外的厂家,磨破了好几双鞋;面对恶意收购时,他和团队连夜制定反收购方案,熬红了双眼……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守,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眼眶里打转的热泪。

  “下面,请乡村振兴实干先锋代表上台领受认可!”主持人的声音响起,打断了许青山的回忆。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中山装的衣领,跟着其他代表一起,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展示台。

  当峰会行业评审组组长将烫金的荣誉证书递到他手中,又与他紧紧握手时,许青山的心脏不由得加速跳动。“许青山同志,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做得很好,磨盘沟的故事很动人,要继续加油!”组长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像一股暖流涌遍他的全身。

  “谢谢认可!我一定不辜负行业伙伴的期望,把磨盘沟建设得更好,带动更多乡村实现振兴!”许青山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却无比坚定。

  站在展示台上,看着台下闪烁的灯光和热烈的掌声,许青山突然觉得,这份认可不是给他一个人的。它属于王振山等老一辈的坚守,属于周晓芸、陈向东等年轻伙伴的付出,属于磨盘沟每一位勤劳的村民,更属于那些被磨盘沟模式带动起来的周边村庄的乡亲们。

  峰会落幕之后,许青山接受了媒体的集中采访。面对镜头,他抬手抚过胸前的参会证,语气诚恳:“这份来自行业的核心认可,是对磨盘沟全体村民的肯定,也是对所有扎根乡村、助力振兴的创业者的鼓励。磨盘沟从一个贫困村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党的好政策,是团队的同心协力,是乡亲们的踏实肯干。”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千里之外的磨盘沟:“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认可,继续深耕乡村振兴事业,把磨盘沟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

  此时的磨盘沟,早已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几百名村民围坐在大屏幕前,全程收看了峰会成果分享环节的直播。当看到许青山走上展示台领受认可的那一刻,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孩子们挥舞着小红旗,老人们激动得抹着眼泪。

  “青山出息了!咱磨盘沟出息了!”王振山拄着拐杖,仰着头看着屏幕,嘴角咧得老高。周晓芸站在人群中,眼里满是骄傲与温柔,她知道,这份认可,是许青山应得的荣耀,也是磨盘沟发展的新起点。

  李二狗拍着赵铁柱的肩膀,大声喊道:“看到没!咱老板评上乡村振兴实干先锋了!以后咱磨盘沟的粉条,就是‘实干招牌粉条’,肯定卖得更火!”赵铁柱笑着点头,眼里却泛起了泪光——他想起了当初跟着许青山一起创业的日子,那些苦日子,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峰会成果分享的新闻播出后,磨盘沟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各地政府、企业纷纷发来贺电,更多的考察团涌向磨盘沟,想要学习“磨盘沟模式”。许青山的手机被打爆了,有咨询合作的,有邀请演讲的,还有媒体想要做深度报道的。

  但许青山并没有被这份认可冲昏头脑。回到磨盘沟的第二天,他就召开了集团会议,将那份荣誉证书平放于会议桌的中央,语气严肃:“这份行业认可既是动力,也是责任。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要继续踏踏实实做事,把红薯产业做精,把生态旅游做好,把乡村振兴的文章写得更精彩。”

  周晓芸看着他认真的样子,笑着补充:“我们还要借着这份峰会认可的东风,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让磨盘沟的产品走向更多国家和地区,让磨盘沟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夕阳西下,许青山独自来到村头的老槐树下,指尖轻轻拂过口袋里的荣誉证书复印件。晚风送来红薯的香气,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养老院里的老人们正悠闲地散步。他知道,这份“乡村振兴实干先锋”的认可,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最高肯定,更是对磨盘沟道路的权威认可。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许青山充满了信心。他会带着这份认可,带着磨盘沟全体村民的期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自己的实干与担当,书写更多属于磨盘沟的传奇,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份来自京城的峰会认可,将永远激励着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