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陈向东的蜕变-《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公司年度技改总结大会的会场里,红色横幅“深耕技术革新,助力磨盘山腾飞”格外醒目,两侧陈列着技改前后的设备模型,从锈迹斑斑的老式包装机到锃亮的智能生产线,无声诉说着半年来的巨变。

  聚光灯骤然亮起,打在发言台中央,陈向东穿着一身刚熨烫过的深灰色西装,袖口的纽扣泛着细碎的光,他手里紧紧攥着报告,指节因用力微微泛白,但眼神却明亮得像淬了火的钢铁,坚定地扫过台下坐着的员工、村干部和特邀的港商代表。

  “经过半年的攻坚,我们完成了三条生产线的全流程技改,其中真空包装线效率提升40%,原料损耗率从原来的5.8%降至1.2%,仅此两项,每年就能为公司节约成本超50万元。”他的声音清晰有力,带着恰到好处的节奏感,当一组组数据从口中报出时,台下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前排向来严肃的港商顾问都忍不住点头,提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谁也没想到,这个一年前还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连跟村民讨教种植技巧都脸红到耳根的文弱书生,如今能独挑大梁,交出如此亮眼的技改成绩单。彼时的陈向东,刚从农业大学毕业,背着一摞专业书籍扎根磨盘山,遇事只会埋首翻书,连最简单的机器故障都手足无措,村民们私下里都议论:“许总怎么找了个‘书呆子’来管生产线?”

  一年前的办公室场景还历历在目。许青山将生产线升级的重任交给陈向东时,办公桌后的老技工张师傅当场就皱了眉:“许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生产线一停,每天都是损失,他只会纸上谈兵,能搞定实打实的机器吗?”旁边几个车间主任也跟着附和,语气里满是质疑。陈向东站在一旁,手指紧张地抠着衣角,耳尖发烫,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他确实慌了,大学课本里讲的都是理论,可面对车间里轰鸣的机器、密密麻麻的管线,他连从哪儿下手都不知道。

  第一次拆开真空包装机那天,是个闷热的午后,车间里的吊扇转得有气无力,扬起满屋子的灰尘。陈向东蹲在机器旁,手里拿着扳手,看着内部错综复杂的齿轮和线路,额头上的汗珠子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砸在冰凉的机身上,瞬间蒸发。他对照着说明书翻了一遍又一遍,可那些专业术语像天书一样难懂,越看越急,手心全是黏腻的汗,连扳手都差点滑掉。那三个通宵,他就窝在车间的角落,面前摊着十几本资料,饿了就啃几口凉馒头,困了就趴在机器上眯十分钟,直到第三天清晨,天边泛起鱼肚白,他才终于摸清了设备的构造,在图纸上画出第一份修改方案时,眼里的红血丝都透着如释重负的光。

  周晓芸是第一个看出他焦虑的人。那天她从深圳考察回来,刚放下行李就直奔车间,看到陈向东顶着黑眼圈蹲在地上,面前的零件摆了一地,便从包里掏出一叠厚厚的技改资料,轻轻放在他身边:“这是我在深圳几家食品厂收集的经验,有他们的设备参数和调试笔记。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再结合实际多琢磨,肯定能成。”她顿了顿,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递给他,“别熬坏了身体,磨盘山还等着你来发光发热呢。”

  许青山也给了他十足的信任。有次因为调试新设备,生产线临时停工了半天,几个车间主任急匆匆地找到许青山告状,说陈向东“瞎折腾”。许青山却亲自跑到车间,拍了拍陈向东的肩膀:“放手去干,技术革新哪有不碰壁的?出了问题我担着,你们都得配合小陈的工作。”说着,他还让后勤组给车间送去了绿豆汤和蚊香,临走时特意叮嘱:“有任何需要,随时找我。”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陈向东一头扎进了车间。他拜老技工张师傅为师,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跟着张师傅学习机器操作,从最基础的零件拆卸到复杂的线路检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张师傅一开始还不情愿,觉得他“娇气”,可看着陈向东手上磨出的水泡、笔记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慢慢就动了心,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他还陪着港商技术顾问泡在资料室,从清晨到深夜,逐字逐句解读外文技术手册,把深圳学到的流水线管理经验融入技改方案,光是修改的草稿就堆了满满一纸箱。

  最艰难的是设备调试的那一周。当时真空包装机总是出现封口不严的问题,产品合格率骤降,陈向东连续七天七夜泡在车间,眼里布满红血丝,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他把铺盖搬到了车间的角落,饿了就啃面包、喝矿泉水,困了就趴在机器旁打个盹,连洗脸的时间都省了。有天深夜,周晓芸带着热粥过来,看到他趴在机器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扳手,心疼地把外套披在他身上,却被他惊醒。“找到了!”他突然跳起来,眼睛亮得惊人,拉着周晓芸指着输送带:“是输送带速度与真空包装节奏不匹配,之前参数差了0.3米/分钟!”那天凌晨,当调整好参数的机器顺畅运转,第一包合格产品顺利产出时,陈向东抱着张师傅,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那是喜悦的泪,也是释然的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刻,站在台上的陈向东,再也不是那个畏畏缩缩的书生。他条理清晰地讲解技改方案的设计思路,从设备选型到参数优化,从人员培训到流程管控,每一个细节都分析得头头是道。面对台下的提问,他从容不迫,当有人质疑“全自动配料系统的投入产出比”时,他立刻调出提前准备好的数据分析表,结合欧洲市场的准入标准,详细算了一笔账,听得提问者频频点头。他的眼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自信光芒,语气笃定:“接下来,我们计划引进全自动配料系统,进一步提升产品稳定性,为拓展欧洲市场做准备。未来,我们还要打造数字化车间,让磨盘山的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台下的许青山看着他,欣慰地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暖意。他想起半年前陈向东因为调试失败而沮丧落泪的样子,再看看如今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心里感慨万千——陈向东的蜕变,是磨盘山人才培养的缩影,也是公司现代化转型的生动见证。从依赖书本到扎根实践,从怯于表达 to 独当一面,他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钻研,证明了只要肯吃苦、敢担当,就能在磨盘山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真没想到,向东这小子这么能打!”李二狗使劲拍着赵铁柱的肩膀,声音里满是佩服,“以前我还总觉得他文弱,扛不动锄头、修不了机器,现在可比咱这些老骨头厉害多了!”赵铁柱点点头,目光紧紧追随着台上的陈向东,笑着说:“这就是晓芸说的人才培养,给年轻人机会,多给他们搭平台,他们就能给咱带来大大的惊喜。你看,这技改一成功,咱们的香菇酱、笋干就能卖得更远了!”

  报告结束后,陈向东走下台,脚步轻快却沉稳。周晓芸笑着递给他一杯温水:“恭喜你,圆满完成任务!”陈向东接过水杯,指尖碰到杯壁的凉意,脸上露出腼腆却自信的笑容,耳根还是微微泛红,却比以前多了几分从容:“多亏了公司给我机会,还有张师傅的指导、大家的配合。以后我还要学更多技术,把智能化生产线搞起来,为磨盘山的发展出份力。”

  夕阳透过会场的玻璃窗,洒在陈向东身上,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西装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身后的智能设备模型重叠在一起。许青山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继续加油,磨盘山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陈向东重重地点头,转头望向窗外,磨盘山的轮廓在夕阳下格外清晰,车间里的机器还在轰鸣,那声音在他听来,就像一首奋进的赞歌。

  他知道,自己的蜕变不是终点。随着公司的发展,还会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来到磨盘山,在这里扎根、成长、蜕变,用技术和汗水,撑起磨盘山走向未来的一片天。而他,将带着这份初心,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书写属于磨盘山,也属于自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