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百万富翁的孤独与远望-《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省城办事处的小院里,红灯笼挂了满院,酒香混着粉条的余香飘出老远。年终结算的账本摊在桌上,陈向东用算盘噼啪一算,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震得碗碟作响:“成了!纯利润八十七万,加上固定资产和库存,咱‘磨盘山’总资产破百万了!”

  满院的人瞬间沸腾。李二狗拎着酒瓶,通红的脸上笑出褶子:“百万!咱磨盘沟的娃,在省城成百万富翁了!”磨盘沟来的伙计们举着粗瓷碗,喊着碰杯,喧闹声几乎要掀翻屋顶。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百万资产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足以让所有人都沉浸在成功的狂喜里。

  许青山也端着碗,脸上挂着笑,却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他敬了李二狗,谢他跑遍菜市场铺渠道;敬了陈向东,谢他把直营店打理得井井有条;又对着磨盘沟的方向遥遥一敬,谢乡亲们守着生产线筑牢根基。可当众人围着账本欢呼雀跃时,他悄悄退到了角落,望着院外省城的灯火发呆。

  这一年,他们从磨盘沟的红薯地出发,闯省城、破壁垒、抗抹黑、建网络,把小小的粉条做成了燎原之势。批发渠道覆盖了八大菜市场,三家直营店日日爆满,单位配送稳定供货,连惠民百货都成了他们的合作伙伴。百万资产,是对这一路艰辛最好的回报,可许青山的目光,早已越过了眼前的繁华。

  庆功宴散时,已是深夜。伙计们都睡熟了,鼾声此起彼伏。许青山回到房间,从床底拖出一个木箱子,里面藏着一张皱巴巴的中国地图,还有周晓芸给他寄来的剪报——上面印着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照片,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他把地图铺在桌上,借着昏黄的油灯,手指从磨盘沟划过省城,一路向南。报纸上的文字在脑海里回响: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英雄不论出处”的热土,全国各地的创业者都潮水般涌向那里,靠着敢闯敢试的劲头,把边陲小镇变成了现代化新城。

  许青山的指尖停在了“深圳”两个字上。他想起周晓芸说过,那里有最活跃的市场,有和省城截然不同的商业规则,还有能连接国内外的大平台。磨盘沟是根,省城是枝,可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去更广阔的天地里汲取养分。眼前的百万资产,不过是叩开新世界的第一块敲门砖。

  他拿起钢笔,在“深圳”二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圈。墨汁晕开,像一颗跳动的火种,映亮了他眼中的野心。身边的人还在为百万资产欢呼,可他清楚,商业世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省城的市场已经站稳,但更大的风浪、更复杂的竞争还在前方,只有跟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去深圳那样的前沿阵地,才能整合更优质的资源,让“磨盘山”的牌子真正走向全国,甚至更远。

  油灯的光晕里,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这份孤独,不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寥,而是先行者与庸常者的格局之差,是看清前路后独自负重的清醒。他想起一路走来的坎坷,从刘副主任的刁难到兴盛粉条厂的抹黑,每一次困境都成了跳板,而这一次,深圳将是他最具挑战性的战场。

  许青山把地图叠好,放回木箱。窗外的天快亮了,省城的灯火渐渐淡去,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知道,庆功宴的落幕,正是新征程的开端。那个画在地图上的圈,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他心中的新目标——走出省城,奔向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去书写“磨盘山”下一段更波澜壮阔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