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城里药香与崖边牵挂
林婉儿离开断星崖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小石头帮她把包袱捆在马背上,又往她怀里塞了个布包,里面是刚炒好的紫苏籽,说是路上饿了能嚼着解乏。
“到了城里就给我捎个信,”他搓着手上的绳印,声音有点闷,“苏姑娘家的门朝哪开?别走错了。”
林婉儿笑着点头,眼角却有点发潮。小芽儿抱着墨羽来送她,把个绣歪了的平安符塞进她手里:“林姐姐,这个能驱鬼,城里坏人多。”墨羽仿佛知道要分别,用脑袋蹭她的衣角,尾巴垂得低低的。
阿芷拄着拐杖站在院门口,手里拿着个油纸包:“这是太爷爷留下的药引方子,你带上,说不定能派上用场。”她拍了拍林婉儿的手,“别怕生,你认药的本事不比城里大夫差,缺啥就写信回来,让石头给你送。”
马蹄声在山道上响起时,林婉儿回头望了一眼。药铺的青瓦在晨光里泛着淡金,药圃里的老紫苏嫩芽被竹板挡着,只露出点紫褐色的尖——像个小小的逗号,等着她回来画成句号。
苏姑娘家在城里的南巷,是个带院子的小杂院。后院果然种着不少草药,薄荷、荆芥、金银花……整整齐齐地排着,比断星崖的药圃规矩多了。“这是我爹特意给你腾的地方,”苏姑娘笑着帮她卸包袱,“王大夫明天过来,她最疼小辈,你有啥不懂的尽管问。”
傍晚,林婉儿坐在院子里认药。城里的月光比山里淡,照在薄荷叶上,连露珠都显得斯文。她摸着衣襟里的平安符,忽然想起小石头总说她认药时爱抠叶子——在断星崖,她总爱掐片紫苏叶揉碎了闻,说这样记得牢。
第二天一早,王大夫就来了。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穿件月白长衫,手里拄着根竹杖,杖头雕着朵灵芝。“听说你懂草药?”她指着墙角的一株植物,“这是啥?”
“是青蒿,”林婉儿脱口而出,“熬过夏至收的,能治疟疾。”她想起太爷爷的笔记里写过,青蒿得用酒炒,才能引药入血。
王大夫眼里闪过丝惊讶:“你怎么知道?这药城里大夫都少用。”
“家里药圃种过,”林婉儿红了脸,“我夫君……他教我的。”
“小石头是个实诚人,”王大夫笑了,“去年他送的细辛,治好了我老寒腿。你跟我学吧,先从妇科杂症入手,这些方子最忌浮躁,得像你认药那样,一点一点嚼透了。”
日子在煎药、抄方、认药中过着。林婉儿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跟着王大夫去医馆坐诊,看她怎么给病人号脉,怎么根据脉象调方子。城里的病人比山里杂,有富贵人家的小姐抱怨经痛,也有拉车的妇人捂着小腹直哼哼——她们的疼法不同,方子却都绕不开当归、川芎、益母草,像断星崖的草木,看着不一样,根子里都连着土地。
月底,林婉儿收到了小石头的信。字写得歪歪扭扭,墨迹还蹭了好几处:“药圃的老紫苏长到半尺高了,主脉比小芽儿的手指还粗。阿芷腌了紫苏酱,说等你回来夹馍吃。小芽儿认会了五种药,墨羽胖了三斤。”
没提他自己,却在信末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药圃,里面的紫苏比旁边的细辛还高。林婉儿摸着那笔画,忽然想笑——他总说自己不会画画,却把牵挂都画进了歪扭的线条里。
她回信时,特意抄了个新学的方子:“王大夫说,用紫苏梗炖羊肉,能治产后风,你记着,以后说不定用得上。”又写,“城里的薄荷没有咱药圃的香,下次给我捎点晒干的薄荷,我想做薄荷膏。”
寄出信的那天,医馆来了个急症病人。是个刚生了孩子的妇人,高热不退,恶露不下,家里人急得直哭。王大夫号完脉,眉头紧锁:“是血淤化热,得用桃仁承气汤,可她体虚,怕是扛不住药力。”
林婉儿忽然想起阿芷给的方子,里面有一味“紫苏根”,说是能活血又不伤气。“王大夫,”她小声说,“能不能加三钱紫苏根?我在家试过,产后用着稳当。”
王大夫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试试吧。”
药煎好时,天已经黑了。妇人喝下药,半个时辰后开始出汗,高热慢慢退了。王大夫看着林婉儿,眼里满是赞许:“这紫苏根的用法,城里医书都没记载,你倒是会用。”
林婉儿心里暖烘烘的。她想起小石头总说,草木比人实在,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回报。就像这紫苏,叶能解表,梗能理气,根能活血——原来她守着药圃那些年,早把草木的性子摸透了。
夜里,她坐在灯下给小石头写信。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信纸上,像撒了层淡银。她写道:“今天用紫苏根救了个人,王大夫夸我了。我想家了,想药圃的老紫苏,想你做的紫苏粥。”
窗外的薄荷在风里摇晃,发出细碎的响。林婉儿忽然觉得,城里的药香再浓,也不如断星崖的踏实——那里的每株草木都牵着她的牵挂,就像小石头的信,字虽丑,却带着泥土的温度,一点一点,把她的心往回拉。
她盼着秋收,盼着回去看老紫苏长得有多高,盼着小石头会不会又在药圃边支起新的竹板,盼着小芽儿认会了多少种药。原来走得再远,心里总有个地方,藏着最浓的牵挂,像紫苏的香,不管熬多久,都散不了。
林婉儿离开断星崖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小石头帮她把包袱捆在马背上,又往她怀里塞了个布包,里面是刚炒好的紫苏籽,说是路上饿了能嚼着解乏。
“到了城里就给我捎个信,”他搓着手上的绳印,声音有点闷,“苏姑娘家的门朝哪开?别走错了。”
林婉儿笑着点头,眼角却有点发潮。小芽儿抱着墨羽来送她,把个绣歪了的平安符塞进她手里:“林姐姐,这个能驱鬼,城里坏人多。”墨羽仿佛知道要分别,用脑袋蹭她的衣角,尾巴垂得低低的。
阿芷拄着拐杖站在院门口,手里拿着个油纸包:“这是太爷爷留下的药引方子,你带上,说不定能派上用场。”她拍了拍林婉儿的手,“别怕生,你认药的本事不比城里大夫差,缺啥就写信回来,让石头给你送。”
马蹄声在山道上响起时,林婉儿回头望了一眼。药铺的青瓦在晨光里泛着淡金,药圃里的老紫苏嫩芽被竹板挡着,只露出点紫褐色的尖——像个小小的逗号,等着她回来画成句号。
苏姑娘家在城里的南巷,是个带院子的小杂院。后院果然种着不少草药,薄荷、荆芥、金银花……整整齐齐地排着,比断星崖的药圃规矩多了。“这是我爹特意给你腾的地方,”苏姑娘笑着帮她卸包袱,“王大夫明天过来,她最疼小辈,你有啥不懂的尽管问。”
傍晚,林婉儿坐在院子里认药。城里的月光比山里淡,照在薄荷叶上,连露珠都显得斯文。她摸着衣襟里的平安符,忽然想起小石头总说她认药时爱抠叶子——在断星崖,她总爱掐片紫苏叶揉碎了闻,说这样记得牢。
第二天一早,王大夫就来了。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穿件月白长衫,手里拄着根竹杖,杖头雕着朵灵芝。“听说你懂草药?”她指着墙角的一株植物,“这是啥?”
“是青蒿,”林婉儿脱口而出,“熬过夏至收的,能治疟疾。”她想起太爷爷的笔记里写过,青蒿得用酒炒,才能引药入血。
王大夫眼里闪过丝惊讶:“你怎么知道?这药城里大夫都少用。”
“家里药圃种过,”林婉儿红了脸,“我夫君……他教我的。”
“小石头是个实诚人,”王大夫笑了,“去年他送的细辛,治好了我老寒腿。你跟我学吧,先从妇科杂症入手,这些方子最忌浮躁,得像你认药那样,一点一点嚼透了。”
日子在煎药、抄方、认药中过着。林婉儿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跟着王大夫去医馆坐诊,看她怎么给病人号脉,怎么根据脉象调方子。城里的病人比山里杂,有富贵人家的小姐抱怨经痛,也有拉车的妇人捂着小腹直哼哼——她们的疼法不同,方子却都绕不开当归、川芎、益母草,像断星崖的草木,看着不一样,根子里都连着土地。
月底,林婉儿收到了小石头的信。字写得歪歪扭扭,墨迹还蹭了好几处:“药圃的老紫苏长到半尺高了,主脉比小芽儿的手指还粗。阿芷腌了紫苏酱,说等你回来夹馍吃。小芽儿认会了五种药,墨羽胖了三斤。”
没提他自己,却在信末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药圃,里面的紫苏比旁边的细辛还高。林婉儿摸着那笔画,忽然想笑——他总说自己不会画画,却把牵挂都画进了歪扭的线条里。
她回信时,特意抄了个新学的方子:“王大夫说,用紫苏梗炖羊肉,能治产后风,你记着,以后说不定用得上。”又写,“城里的薄荷没有咱药圃的香,下次给我捎点晒干的薄荷,我想做薄荷膏。”
寄出信的那天,医馆来了个急症病人。是个刚生了孩子的妇人,高热不退,恶露不下,家里人急得直哭。王大夫号完脉,眉头紧锁:“是血淤化热,得用桃仁承气汤,可她体虚,怕是扛不住药力。”
林婉儿忽然想起阿芷给的方子,里面有一味“紫苏根”,说是能活血又不伤气。“王大夫,”她小声说,“能不能加三钱紫苏根?我在家试过,产后用着稳当。”
王大夫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试试吧。”
药煎好时,天已经黑了。妇人喝下药,半个时辰后开始出汗,高热慢慢退了。王大夫看着林婉儿,眼里满是赞许:“这紫苏根的用法,城里医书都没记载,你倒是会用。”
林婉儿心里暖烘烘的。她想起小石头总说,草木比人实在,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回报。就像这紫苏,叶能解表,梗能理气,根能活血——原来她守着药圃那些年,早把草木的性子摸透了。
夜里,她坐在灯下给小石头写信。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信纸上,像撒了层淡银。她写道:“今天用紫苏根救了个人,王大夫夸我了。我想家了,想药圃的老紫苏,想你做的紫苏粥。”
窗外的薄荷在风里摇晃,发出细碎的响。林婉儿忽然觉得,城里的药香再浓,也不如断星崖的踏实——那里的每株草木都牵着她的牵挂,就像小石头的信,字虽丑,却带着泥土的温度,一点一点,把她的心往回拉。
她盼着秋收,盼着回去看老紫苏长得有多高,盼着小石头会不会又在药圃边支起新的竹板,盼着小芽儿认会了多少种药。原来走得再远,心里总有个地方,藏着最浓的牵挂,像紫苏的香,不管熬多久,都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