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冬雪盖新苗,旧炉温新汤
冬至的雪下了整整一夜,药铺的药圃盖上了层厚棉被,新栽的冬青苗只露出点绿尖,像怕冷的孩子缩着脖子。小芽儿踩着雪在圃边堆雪人,用守心草的绒毛给雪人粘了胡须,又摘了片冻得发硬的桃叶当帽子,乐得直跺脚。
“别踩太狠,小心把苗冻坏了。”小石头正在加固药圃的篱笆,竹条在雪地里插得笔直,像排站岗的小卫兵。他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霜,却毫不在意,“太爷爷说,冬雪是麦被,也是药被,盖得越厚,明年开春苗长得越旺。”
小芽儿跑到篱笆边,指着雪地里的脚印:“爹,太爷爷的脚印是不是也这么深?”
“比这深。”小石头擦了擦眉毛上的雪,“他当年在雪地里采药,一脚下去能没到膝盖,药篓里的艾草冻成了冰疙瘩,他揣在怀里焐着,说‘这草得暖着,不然药效会跑’。”
阿芷坐在屋里的旧炉边,炉上的砂锅咕嘟咕嘟地炖着羊肉汤,当归、生姜、枸杞在汤里翻滚,香气混着炭火的暖,把屋子填得满满当当。她手里捧着个旧铜炉,里面烧着艾草炭,暖烘烘的热气从炉盖的细孔里钻出来,带着股熟悉的药香。
“太奶奶,这铜炉是不是太爷爷用的?”小芽儿凑过来,手往铜炉上一放,立刻被烫得缩回去,却笑得开心。
“是。”阿芷把铜炉往她那边推了推,“你太爷爷冬天总揣着它出诊,说这炉子里的艾草是你太奶奶晒的,带着家的暖。有次他给山那边的人送药,走了半夜,铜炉的炭都烧完了,他就把药包贴在胸口焐着。”
午后,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炉边,映得羊肉汤泛着油亮的光。小石头盛了碗汤递给阿芷,又给小芽儿也舀了一勺:“慢点喝,小心烫。太爷爷说,冬至喝碗羊肉汤,整个冬天都不冷。”
小芽儿吹了吹汤,抿了一口,鲜得眯起眼:“比镇上饭馆的香!”
“因为加了灶心土。”阿芷笑着说,“你太奶奶炖肉总爱往汤里埋块灶心土,说能去膻,还养脾胃。她总说‘土里长的菜,得沾点土气才香’。”
镇上的张爷爷裹着棉袄来抓药,说是受了风寒。小石头给他配了麻黄、桂枝,又多抓了把生姜:“回去跟羊肉一起炖,喝完蒙头睡一觉,发发汗就好了。”张爷爷接过药包,看着炉上的砂锅直咂嘴:“还是你们家的汤香,当年我爹受了寒,苏先生就是这么给治的,连药带汤,暖到心里头。”
小芽儿听见了,从炉边拿起块麦芽糖递过去:“张爷爷,吃糖!太奶奶说苦药配甜糖,不呛人。”
张爷爷笑着接过去:“这孩子,跟苏先生小时候一个样,心细。”
傍晚,小石头提着药包送张爷爷回家,小芽儿非要跟着,说要学太爷爷“雪夜送药”。两人的脚印在雪地里连成串,像条歪歪扭扭的银链。阿芷站在门口看着,炉里的艾草炭还在烧,暖光映着她的白发,像落了层金。
夜里,炉上的汤还在温着,药香和肉香缠在一起,在屋里久久不散。小芽儿趴在桌边,看着小石头在药经上写批注,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雪粒落在屋檐上。阿芷坐在旁边,给小芽儿缝补手套,针脚在布面上走得又匀又密。
“奶奶,太爷爷和太奶奶是不是也这样,冬天围着炉子说话?”小芽儿忽然问,眼睛在灯光下亮晶晶的。
阿芷把缝好的手套套在她手上:“是。他们总说,冬天的炉最暖,能焐热药,也能焐热日子。”
窗外的月光落在雪地上,亮得像铺了层银。药铺的灯还亮着,炉子里的炭火偶尔“噼啪”响一声,像谁在轻轻哼着歌。阿芷知道,旧炉总能温出新汤,就像这冬雪下的新苗,藏着春的盼头,把一辈辈的暖,一代代的念,都炖在岁月里,熬得又浓又香,直到永远。
冬至的雪下了整整一夜,药铺的药圃盖上了层厚棉被,新栽的冬青苗只露出点绿尖,像怕冷的孩子缩着脖子。小芽儿踩着雪在圃边堆雪人,用守心草的绒毛给雪人粘了胡须,又摘了片冻得发硬的桃叶当帽子,乐得直跺脚。
“别踩太狠,小心把苗冻坏了。”小石头正在加固药圃的篱笆,竹条在雪地里插得笔直,像排站岗的小卫兵。他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霜,却毫不在意,“太爷爷说,冬雪是麦被,也是药被,盖得越厚,明年开春苗长得越旺。”
小芽儿跑到篱笆边,指着雪地里的脚印:“爹,太爷爷的脚印是不是也这么深?”
“比这深。”小石头擦了擦眉毛上的雪,“他当年在雪地里采药,一脚下去能没到膝盖,药篓里的艾草冻成了冰疙瘩,他揣在怀里焐着,说‘这草得暖着,不然药效会跑’。”
阿芷坐在屋里的旧炉边,炉上的砂锅咕嘟咕嘟地炖着羊肉汤,当归、生姜、枸杞在汤里翻滚,香气混着炭火的暖,把屋子填得满满当当。她手里捧着个旧铜炉,里面烧着艾草炭,暖烘烘的热气从炉盖的细孔里钻出来,带着股熟悉的药香。
“太奶奶,这铜炉是不是太爷爷用的?”小芽儿凑过来,手往铜炉上一放,立刻被烫得缩回去,却笑得开心。
“是。”阿芷把铜炉往她那边推了推,“你太爷爷冬天总揣着它出诊,说这炉子里的艾草是你太奶奶晒的,带着家的暖。有次他给山那边的人送药,走了半夜,铜炉的炭都烧完了,他就把药包贴在胸口焐着。”
午后,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炉边,映得羊肉汤泛着油亮的光。小石头盛了碗汤递给阿芷,又给小芽儿也舀了一勺:“慢点喝,小心烫。太爷爷说,冬至喝碗羊肉汤,整个冬天都不冷。”
小芽儿吹了吹汤,抿了一口,鲜得眯起眼:“比镇上饭馆的香!”
“因为加了灶心土。”阿芷笑着说,“你太奶奶炖肉总爱往汤里埋块灶心土,说能去膻,还养脾胃。她总说‘土里长的菜,得沾点土气才香’。”
镇上的张爷爷裹着棉袄来抓药,说是受了风寒。小石头给他配了麻黄、桂枝,又多抓了把生姜:“回去跟羊肉一起炖,喝完蒙头睡一觉,发发汗就好了。”张爷爷接过药包,看着炉上的砂锅直咂嘴:“还是你们家的汤香,当年我爹受了寒,苏先生就是这么给治的,连药带汤,暖到心里头。”
小芽儿听见了,从炉边拿起块麦芽糖递过去:“张爷爷,吃糖!太奶奶说苦药配甜糖,不呛人。”
张爷爷笑着接过去:“这孩子,跟苏先生小时候一个样,心细。”
傍晚,小石头提着药包送张爷爷回家,小芽儿非要跟着,说要学太爷爷“雪夜送药”。两人的脚印在雪地里连成串,像条歪歪扭扭的银链。阿芷站在门口看着,炉里的艾草炭还在烧,暖光映着她的白发,像落了层金。
夜里,炉上的汤还在温着,药香和肉香缠在一起,在屋里久久不散。小芽儿趴在桌边,看着小石头在药经上写批注,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雪粒落在屋檐上。阿芷坐在旁边,给小芽儿缝补手套,针脚在布面上走得又匀又密。
“奶奶,太爷爷和太奶奶是不是也这样,冬天围着炉子说话?”小芽儿忽然问,眼睛在灯光下亮晶晶的。
阿芷把缝好的手套套在她手上:“是。他们总说,冬天的炉最暖,能焐热药,也能焐热日子。”
窗外的月光落在雪地上,亮得像铺了层银。药铺的灯还亮着,炉子里的炭火偶尔“噼啪”响一声,像谁在轻轻哼着歌。阿芷知道,旧炉总能温出新汤,就像这冬雪下的新苗,藏着春的盼头,把一辈辈的暖,一代代的念,都炖在岁月里,熬得又浓又香,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