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商议盖房,选址备料绘草图-《重回1982:狩猎兴家》

  家里欠的饥荒(外债)连本带利还清,压在赵家心头那块沉甸甸的大石头总算搬开了。手里还攥着卖野猪肉剩下的四十多块巨款,再加上之前合伙积攒的本金,赵卫国心里那团关于“家”的火焰,烧得更旺了。现在住的这间新房,当时盖得仓促,主要是为了应急,低矮、窄吧(狭窄),墙体也薄,冬天烧再多柴火也总觉得四处漏风。既然现在有了条件,盖一座真正气派、敞亮、结实、能住几十年甚至传给子孙的砖瓦房,就成了眼下最要紧的大事!

  这天晚上,吃过了晚饭,碗筷撤下去,赵卫国没像往常那样急着去收拾猎具或者琢磨进山的事,而是把父母都留在了炕桌旁。煤油灯的光晕照亮了一家三口郑重其事的脸,连趴在炕沿下的黑豹似乎都感受到了不寻常的气氛,竖着耳朵安静地听着。

  “爹,妈,”赵卫国开门见山,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炕桌面上划拉着,“咱家现在外债还清了,手里也有点余钱。我寻思着,眼瞅着要入冬了,咱现在这房子,冬天怕是难熬。不如……咱家盖座新房子吧?真正的砖瓦房!”

  这话一出,赵永贵和王淑芬都愣住了。盖砖瓦房?这在靠山屯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屯里绝大多数人家还住着土坯房或者“拉合辫”房(用草和泥拧成辫子垒墙),能盖上砖瓦房的,那都是屯里数得着的富户!

  “盖……盖砖瓦房?”王淑芬声音都有些发颤,带着不敢置信的惊喜,“那得……那得花多少钱啊?”

  赵永贵也深吸了一口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看着儿子那张年轻却充满决断力的脸,沉声问:“卫国,你可想好了?这可不是小事,动辄就得一二百块!咱家刚缓过点劲儿……”

  “爹,妈,钱的事你们不用担心。”赵卫国语气沉稳,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卖野猪的钱还剩不少,我跟铁柱、王猛合伙的本金和这次分的利也在,加起来小一百块了。盖房子的料,咱自己能解决一部分,比如木头梁柁、门窗料,咱可以进山自己砍,能省一大笔。砖瓦、水泥、人工这些需要花钱的,我算过了,紧巴点,一百五六十块应该能拿下来。等房子盖起来,咱家往后几十年都能住得舒坦,这钱花得值!”

  他这番条理清晰、考虑周全的话,让赵永贵和王淑芬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儿子是真的长大了,办事有章法,不是脑子一热瞎折腾。

  “好!听你的!盖!”赵永贵猛地一拍炕桌,烟袋锅子磕得砰砰响,脸上焕发出久违的光彩。谁不想住亮堂结实的大瓦房?以前是不敢想,现在儿子有这本事,他这当爹的,必须支持!

  王淑芬也激动地直抹眼角:“盖!咱也盖砖瓦房!让屯里人都看看,咱老赵家站起来了!”

  大事定下,接下来的细节就更显露出赵卫国的远见和成熟。他没有像一般庄户人家那样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工,而是带着父母在自家房前屋后仔细转悠,亲自选址。

  “爹,妈,你们看那儿咋样?”赵卫国指着老房子东边一块地势明显高出周围一截、前面开阔、后面有个小土包倚靠的空地,“那儿地势高,下雨下雪不存水,不潮湿。前面没遮挡,一天到头日头都能照进来,亮堂!后面有个小土包,冬天能挡点西北风。地方也够大,咱盖三间敞亮的正房,前面还能留出个大院子,以后围起来,种点菜,养点鸡鸭都方便。”

  赵永贵拄着拐杖走过去,用脚踩了踩那里的土质,又看了看方位,连连点头:“嗯,这地方选得好!比咱现在这地方强!卫国,你这眼光,比你爹强多了!” 他越发觉得儿子不简单,这选房场的讲究,很多老把式都未必有他看得透。

  地址选定了,赵卫国又开始谋划材料。他找来一张大的牛皮纸(是从公社药店陈永年那里要来的包药纸)和一小截铅笔头,趴在炕桌上,凭借前世模糊的记忆和这辈子的观察,开始笨拙却认真地画起了房子的草图。

  他画的不是传统的东北一字形筒子房,而是稍微改良了一下的。三间正房,中间是厨房兼客厅(外屋地),东西两间是住人的屋子(里屋),都盘上大火炕。特别的是,他在西屋设计了更大的窗户,这样下午阳光更好;还在房檐下预留了将来接电灯线的位置(虽然屯里还没通电,但他知道这是早晚的事);甚至还在草图角落画了个简单的厕所和猪圈的位置,考虑到了卫生和养殖。

  王淑芬和赵永贵凑在旁边看,虽然看不太懂那些线条,但听着儿子讲解哪里是炕,哪里是灶,窗户多大,院子多宽,脸上都笑开了花,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气派的新房拔地而起。

  “哥,你要画大楼房吗?”小卫东也扒着炕沿,踮着脚好奇地问。卫红则指着草图上一个方块:“俺要住这间!”

  赵卫国笑着摸了摸弟妹的头:“对,盖大房子,给你们一人一间!”

  王猛和铁柱听说赵卫国要盖新房,也跑过来看热闹。王猛看着那“复杂”的草图,咂咂嘴:“行啊卫国,你这又是打猎又是画图的,还有啥是你不会的?咋的,以后还想当工程师啊?” 他凑近了,挤眉弄眼地压低声音,“等新房盖起来,东西屋,你住东屋,正好当新房!到时候把西屋收拾出来,俺跟铁柱去给你闹洞房!”

  赵卫国笑骂着给了他一拳:“滚蛋!盖房子是正经事,少在这儿扯哩哏儿棱(瞎扯)!”不过,被王猛这么一打岔,他脑海里还真的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将来和新媳妇在新房里过日子的场景,心里一阵发热。

  说干就干。第二天,赵卫国就开始了实质性的准备。他先是带着铁柱,扛着斧锯,专门去拜访了孙大爷,请老爷子帮忙进山挑选做房梁、房柁(大梁)和椽子的木料。这木头可有讲究,得笔直、粗壮、木质紧密、不易变形虫蛀的红松或者榆木、水曲柳。

  孙大爷听说了赵卫国的打算,也是老怀大慰,二话不说就带着他们进了山。在黑豹的护卫下,花了半天功夫,在深山里选中了几棵符合要求的“梁材”,做了标记,只等农闲或者秋收后就可以砍伐拖回去了。

  同时,赵卫国也让王猛去公社的砖瓦厂打听青砖、红瓦和水泥的价格,做到心里有数。一时间,赵家盖新房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靠山屯,羡慕的有,嫉妒的也有,但更多是感慨赵家小子真是出息了,这日子眼瞅着就红火起来了!

  赵卫国看着忙碌的家人和兄弟,看着那张画满了希望的草图,心里充满了干劲。这座新房,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更是他这个重生者,带领这个家真正走向富裕和兴旺的宣言和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