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青岚长青
又是一年春深,青岚宗的紫绒根已爬满了万法殿的半面墙,淡紫色的花串垂落,与檐下的铜铃相映成趣。墨砚坐在药圃旁的竹椅上,看着几个白发老者围着和欢草低语——最中间的是北漠的巴特尔,虽已拄着拐杖,嗓门依旧洪亮;旁边是苗寨的阿铃,鬓角簪着朵紫珠花,铜铃换成了温润的玉饰;张诚站在另一侧,手里摩挲着块玄铁药杵,是矮人族当年为他铸的,如今已包浆发亮。
“今年的和欢草籽,该分些给西域的牧民了。”巴特尔咳了两声,沙棘果干泡的茶在陶碗里漾出浅黄,“他们那边的草原刚过了蝗灾,牲畜总得补补筋骨。”
阿铃点头,指尖拂过和欢草的叶片:“我让苗寨的后生跟着去,顺便教他们用紫珠果驱虫,去年试种的那片地,虫害少了三成呢。”
张诚往炉里添了块烈焰炭,火星溅起,映得他眼角的皱纹格外清晰:“我把‘壮骨散’的方子抄了五十份,让羽族的飞隼捎过去,他们的隼比马快,不出半月就能到。”
墨砚笑着听着,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孩童身上。苏叶的孙子苏禾正带着几个各族小童辨认草药,手里举着本翻得卷边的《万族药经》,书页上满是稚嫩的批注——“沙棘果要晒三天,巴爷爷说的”“紫绒花的蜜能涂伤口,阿铃奶奶教的”“和欢草怕涝,张爷爷用石头围了田埂”。
“墨爷爷!这株是不是锁阳草?”一个扎着狐尾辫的妖族小童举着药苗跑来,脸颊沾着泥土,眼睛亮得像晨露。
墨砚接过药苗,根须粗壮,带着北漠的沙粒:“是呢,长得比当年巴特尔送来的第一株还好。”他摸了摸小童的头,“去告诉苏禾,把这株移到共生田里,让它和紫珠果做邻居。”
小童脆生生应着跑开,阿蛮端着盘桂花糕走过来,糕点上的糖霜沾着紫绒花粉。“药长老的诞辰快到了,”她将盘子放在石桌上,狐尾轻轻扫过墨砚的手背,带着熟悉的暖意,“孩子们说要在同心鼎前摆个百家宴,各族的吃食都凑齐,像当年咱们第一回守岁那样。”
墨砚望向万法殿,同心鼎的光芒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鼎前的供桌上,常年摆着三碗东西——北漠的沙棘酒、南疆的紫珠蜜、青岚宗的清心茶,是各族约定俗成的敬意。鼎身的符文早已看不出最初的轮廓,新刻的印记层层叠叠,像一圈圈年轮,刻满了岁月的温度。
“该去看看《万族药经》的新卷了。”张诚站起身,玄铁药杵在石地上敲出笃笃声,“苏叶的孙子抄了新的增补本,说是把西域的‘防风汤’也加进去了,那方子治风沙咳特别灵。”
众人缓步走向丹房,路过山门时,看见块新立的石碑,上面刻着各族文字,汉文是“青岚长青”四个大字,笔锋温润,是墨砚去年亲手写的。碑旁的紫藤与青竹已长成合抱之木,藤蔓缠绕,枝叶相覆,像一对相守了百年的老友。
丹房里,《万族药经》的最新刻本正摊在案上,比最初的版本厚了十倍不止。苏禾正用朱砂标注新添的药材图谱,旁边堆着各族送来的信物——北漠的驼骨哨、南疆的蜡染布、鲛人的珍珠粉、雪族的冰蚕丝……每一件都带着故事。
“您看这页,”苏禾指着“共生篇”,眼里满是骄傲,“去年统计的,九州已有三百二十个村落种了合用药材,比十年前多了一倍呢。”
墨砚翻开书页,泛黄的纸页上,当年他与阿蛮、张诚写下的字迹已有些模糊,却被后来者用朱笔细细描摹,愈发清晰。最末一页是空的,只画着株小小的青岚草,旁边留着行小字:“待后来者续之。”
傍晚的霞光漫过药圃,紫绒根的花影投在石碑上,像无数只颤动的蝴蝶。百家宴的香气从万法殿飘来——北漠的烤羊腿、南疆的糯米糍粑、江南的桂花糕、魔族的烈焰果干……各族的味道混在一起,比任何丹药都让人安心。
巴特尔举杯,沙棘酒在陶碗里晃出金红:“敬青岚宗!敬这药香不散!”
“敬各族同心!”阿铃的玉饰轻响,与众人的酒杯撞在一起。
墨砚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想起山门初开的那一日。那时石阶上只有阿蛮和虎子的身影,丹房里的药架还空着大半,而如今,这里挤满了笑脸,药香漫过九州,连风里都带着共生的暖意。
他知道,青岚宗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就像这紫绒根,年年爬满新的竹架;像这和欢草,岁岁结出饱满的种子;像这《万族药经》,页页写着新的篇章。只要药圃里还有新苗破土,丹房里还有铜铃轻响,这青岚山就永远长青,这药香就永远飘向天涯。
夜深时,万法殿的灯还亮着。墨砚在《万族药经》的末页添了一笔,画下株小小的青岚草,草叶间藏着个笑脸。窗外的紫绒花轻轻颤动,像是在应和着殿内的笔尖声,温柔得如同岁月本身。
而山门外的石阶上,又响起了新的脚步声。背着药篓的旅人踏着月光而来,竹篓里装着陌生的药材,眼里带着熟悉的期待——他们知道,这里的门永远敞开,这里的药香永远温暖,这里的故事,正等着他们来续写。
又是一年春深,青岚宗的紫绒根已爬满了万法殿的半面墙,淡紫色的花串垂落,与檐下的铜铃相映成趣。墨砚坐在药圃旁的竹椅上,看着几个白发老者围着和欢草低语——最中间的是北漠的巴特尔,虽已拄着拐杖,嗓门依旧洪亮;旁边是苗寨的阿铃,鬓角簪着朵紫珠花,铜铃换成了温润的玉饰;张诚站在另一侧,手里摩挲着块玄铁药杵,是矮人族当年为他铸的,如今已包浆发亮。
“今年的和欢草籽,该分些给西域的牧民了。”巴特尔咳了两声,沙棘果干泡的茶在陶碗里漾出浅黄,“他们那边的草原刚过了蝗灾,牲畜总得补补筋骨。”
阿铃点头,指尖拂过和欢草的叶片:“我让苗寨的后生跟着去,顺便教他们用紫珠果驱虫,去年试种的那片地,虫害少了三成呢。”
张诚往炉里添了块烈焰炭,火星溅起,映得他眼角的皱纹格外清晰:“我把‘壮骨散’的方子抄了五十份,让羽族的飞隼捎过去,他们的隼比马快,不出半月就能到。”
墨砚笑着听着,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孩童身上。苏叶的孙子苏禾正带着几个各族小童辨认草药,手里举着本翻得卷边的《万族药经》,书页上满是稚嫩的批注——“沙棘果要晒三天,巴爷爷说的”“紫绒花的蜜能涂伤口,阿铃奶奶教的”“和欢草怕涝,张爷爷用石头围了田埂”。
“墨爷爷!这株是不是锁阳草?”一个扎着狐尾辫的妖族小童举着药苗跑来,脸颊沾着泥土,眼睛亮得像晨露。
墨砚接过药苗,根须粗壮,带着北漠的沙粒:“是呢,长得比当年巴特尔送来的第一株还好。”他摸了摸小童的头,“去告诉苏禾,把这株移到共生田里,让它和紫珠果做邻居。”
小童脆生生应着跑开,阿蛮端着盘桂花糕走过来,糕点上的糖霜沾着紫绒花粉。“药长老的诞辰快到了,”她将盘子放在石桌上,狐尾轻轻扫过墨砚的手背,带着熟悉的暖意,“孩子们说要在同心鼎前摆个百家宴,各族的吃食都凑齐,像当年咱们第一回守岁那样。”
墨砚望向万法殿,同心鼎的光芒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鼎前的供桌上,常年摆着三碗东西——北漠的沙棘酒、南疆的紫珠蜜、青岚宗的清心茶,是各族约定俗成的敬意。鼎身的符文早已看不出最初的轮廓,新刻的印记层层叠叠,像一圈圈年轮,刻满了岁月的温度。
“该去看看《万族药经》的新卷了。”张诚站起身,玄铁药杵在石地上敲出笃笃声,“苏叶的孙子抄了新的增补本,说是把西域的‘防风汤’也加进去了,那方子治风沙咳特别灵。”
众人缓步走向丹房,路过山门时,看见块新立的石碑,上面刻着各族文字,汉文是“青岚长青”四个大字,笔锋温润,是墨砚去年亲手写的。碑旁的紫藤与青竹已长成合抱之木,藤蔓缠绕,枝叶相覆,像一对相守了百年的老友。
丹房里,《万族药经》的最新刻本正摊在案上,比最初的版本厚了十倍不止。苏禾正用朱砂标注新添的药材图谱,旁边堆着各族送来的信物——北漠的驼骨哨、南疆的蜡染布、鲛人的珍珠粉、雪族的冰蚕丝……每一件都带着故事。
“您看这页,”苏禾指着“共生篇”,眼里满是骄傲,“去年统计的,九州已有三百二十个村落种了合用药材,比十年前多了一倍呢。”
墨砚翻开书页,泛黄的纸页上,当年他与阿蛮、张诚写下的字迹已有些模糊,却被后来者用朱笔细细描摹,愈发清晰。最末一页是空的,只画着株小小的青岚草,旁边留着行小字:“待后来者续之。”
傍晚的霞光漫过药圃,紫绒根的花影投在石碑上,像无数只颤动的蝴蝶。百家宴的香气从万法殿飘来——北漠的烤羊腿、南疆的糯米糍粑、江南的桂花糕、魔族的烈焰果干……各族的味道混在一起,比任何丹药都让人安心。
巴特尔举杯,沙棘酒在陶碗里晃出金红:“敬青岚宗!敬这药香不散!”
“敬各族同心!”阿铃的玉饰轻响,与众人的酒杯撞在一起。
墨砚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想起山门初开的那一日。那时石阶上只有阿蛮和虎子的身影,丹房里的药架还空着大半,而如今,这里挤满了笑脸,药香漫过九州,连风里都带着共生的暖意。
他知道,青岚宗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就像这紫绒根,年年爬满新的竹架;像这和欢草,岁岁结出饱满的种子;像这《万族药经》,页页写着新的篇章。只要药圃里还有新苗破土,丹房里还有铜铃轻响,这青岚山就永远长青,这药香就永远飘向天涯。
夜深时,万法殿的灯还亮着。墨砚在《万族药经》的末页添了一笔,画下株小小的青岚草,草叶间藏着个笑脸。窗外的紫绒花轻轻颤动,像是在应和着殿内的笔尖声,温柔得如同岁月本身。
而山门外的石阶上,又响起了新的脚步声。背着药篓的旅人踏着月光而来,竹篓里装着陌生的药材,眼里带着熟悉的期待——他们知道,这里的门永远敞开,这里的药香永远温暖,这里的故事,正等着他们来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