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传承之味
芒种一过,青岚宗的药圃就成了绿色的海洋。紫绒根的藤蔓顺着竹架织成密网,和欢草的花丛连成一片紫绿相间的波浪,雪莲花的幼苗在树荫下探出头,沾着晨露,像散落的星星。墨砚站在田埂上,看着几个孩童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给新栽的紫苏苗浇水,他们的笑声惊起了檐下的燕子,绕着丹房的飞檐打了个旋儿。
“墨师父,这紫苏要浇多少水呀?”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仰起脸,她是去年冬天来的妖族孤儿,眉眼间像极了当年的阿蛮,只是尾巴尖带着点白。
墨砚蹲下身,握住她拿水壶的手,教她顺着根须的方向浇水:“紫苏喜湿却怕涝,就像做人,要温和却不能没了筋骨。”他看着孩子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自己刚入青岚宗时,师父也是这样教他辨认草药的,掌心的温度仿佛还留在记忆里。
不远处,阿蛮正带着几个苗族小童晾晒紫珠果,她们的蜡染围裙在阳光下泛着蓝白相间的光,铜铃随着翻动果子的动作叮当作响。“要晒到果皮发皱才行,”阿蛮的声音温柔,像山涧的流水,“就像苗爷爷说的,好药材都得经住日晒风吹。”
张诚背着个巨大的药篓从山道上走来,篓里装满了刚采的苍术,根须上还沾着泥土。他如今已是丹房的主事之一,鬓角虽添了几丝白发,腰杆却依旧挺直,路过药圃时,看见孩子们在玩闹,忍不住板起脸:“小心脚下的和欢草!那可是墨砚当年费了三个月才培育出来的!”话虽严厉,眼里却藏着笑意,还顺手帮一个差点摔倒的北漠小童扶住了水壶。
丹房的案几上,摊着新修订的《万族药经》,比三年前厚了足足三倍。苏叶正用毛笔抄写新增的“各族小儿养护方”,他的字迹越发沉稳,旁边还画着简单的插图——鲛人孩童在海里戏水,北漠小童骑着小羊,妖族娃娃追着蝴蝶,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捧着一株草药,笑得眉眼弯弯。
“苏先生,这方子真的能治小儿夜啼吗?”一个人族药童凑过来,指着其中一页,“我家邻居的娃子天天哭,吵得全村睡不着。”
苏叶放下笔,笑着点头:“试试用雪族的冰蚕丝布包点沙棘果干,挂在床头,再配上羽族的安神笛曲,保准管用。这是去年从雪族传来的法子,试过的都说灵。”他拿起抄好的方子,递给药童,“拿去给你邻居试试,记得回来告诉我效果。”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窗,照在丹房的角落里,那里摆着个不起眼的木盒,里面装着各族送来的“信物”——有巴特尔换牙时的乳齿,用红布包着,说能辟邪;有阿铃的第一片铜铃碎片,是她学吹笛时不小心摔的;有妖族小姑娘的胎毛,混在和欢草的种子里种下,如今已长成半人高的植株;还有张诚年轻时画的烈焰花,笔触生涩,却透着股执拗。
墨砚打开木盒,指尖拂过这些带着体温的物件,突然觉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典籍,而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记忆,是孩子们在药圃里的笑声,是各族弟子讨论药方时的争执,是张诚从排斥到接纳的转变,是阿蛮的狐尾扫过药架时,带起的那阵熟悉的药香。
“墨师兄,该去给新弟子上课了。”阿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手里拿着本《万族药经》的幼童版,上面画满了彩色的草药图案,是特意给初学的孩子准备的。
墨砚点头,跟着她往讲堂走。路过万法殿时,看见同心鼎的光芒比往日更柔和,鼎身的符文上落了层薄薄的灰尘,却依旧清晰可辨——那些人族的、妖族的、魔族的印记交缠在一起,像一圈圈年轮,记录着青岚宗的岁月。
讲堂里早已坐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药农,有朝气蓬勃的少年郎,还有抱着奶娃的妇人。墨砚走上讲台,看着底下不同种族的面孔,突然想起药长老临终前的话:“医道的传承,不在书里,在心里;不在丹房里,在天下间。”
他翻开《万族药经》,指着扉页上那张泛黄的纸条——北漠小童画的笑脸,声音温和却坚定:“今天我们不讲药方,讲讲这张纸条背后的故事……”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也照在翻开的书页上。紫绒根的花香顺着窗缝溜进来,混着孩子们的读书声,酿出股清甜的味道。墨砚知道,这就是最好的传承——药香里藏着记忆,故事里带着希望,而那些关于共生、关于包容的种子,早已在青岚宗的土地上扎根,顺着石阶,顺着山道,顺着每一个走出山门的弟子的脚步,撒向了更远的地方,长出了一片又一片绿色的海洋。
丹房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摇晃,像在应和着讲堂里的声音。而那本《万族药经》,在无数双手的翻阅下,边角渐渐磨损,却也因此变得更加厚重,每一页都浸透着阳光、雨水和人心的温度,成了青岚宗最珍贵的宝藏,也成了天下各族最温暖的约定。
芒种一过,青岚宗的药圃就成了绿色的海洋。紫绒根的藤蔓顺着竹架织成密网,和欢草的花丛连成一片紫绿相间的波浪,雪莲花的幼苗在树荫下探出头,沾着晨露,像散落的星星。墨砚站在田埂上,看着几个孩童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给新栽的紫苏苗浇水,他们的笑声惊起了檐下的燕子,绕着丹房的飞檐打了个旋儿。
“墨师父,这紫苏要浇多少水呀?”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仰起脸,她是去年冬天来的妖族孤儿,眉眼间像极了当年的阿蛮,只是尾巴尖带着点白。
墨砚蹲下身,握住她拿水壶的手,教她顺着根须的方向浇水:“紫苏喜湿却怕涝,就像做人,要温和却不能没了筋骨。”他看着孩子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自己刚入青岚宗时,师父也是这样教他辨认草药的,掌心的温度仿佛还留在记忆里。
不远处,阿蛮正带着几个苗族小童晾晒紫珠果,她们的蜡染围裙在阳光下泛着蓝白相间的光,铜铃随着翻动果子的动作叮当作响。“要晒到果皮发皱才行,”阿蛮的声音温柔,像山涧的流水,“就像苗爷爷说的,好药材都得经住日晒风吹。”
张诚背着个巨大的药篓从山道上走来,篓里装满了刚采的苍术,根须上还沾着泥土。他如今已是丹房的主事之一,鬓角虽添了几丝白发,腰杆却依旧挺直,路过药圃时,看见孩子们在玩闹,忍不住板起脸:“小心脚下的和欢草!那可是墨砚当年费了三个月才培育出来的!”话虽严厉,眼里却藏着笑意,还顺手帮一个差点摔倒的北漠小童扶住了水壶。
丹房的案几上,摊着新修订的《万族药经》,比三年前厚了足足三倍。苏叶正用毛笔抄写新增的“各族小儿养护方”,他的字迹越发沉稳,旁边还画着简单的插图——鲛人孩童在海里戏水,北漠小童骑着小羊,妖族娃娃追着蝴蝶,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捧着一株草药,笑得眉眼弯弯。
“苏先生,这方子真的能治小儿夜啼吗?”一个人族药童凑过来,指着其中一页,“我家邻居的娃子天天哭,吵得全村睡不着。”
苏叶放下笔,笑着点头:“试试用雪族的冰蚕丝布包点沙棘果干,挂在床头,再配上羽族的安神笛曲,保准管用。这是去年从雪族传来的法子,试过的都说灵。”他拿起抄好的方子,递给药童,“拿去给你邻居试试,记得回来告诉我效果。”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窗,照在丹房的角落里,那里摆着个不起眼的木盒,里面装着各族送来的“信物”——有巴特尔换牙时的乳齿,用红布包着,说能辟邪;有阿铃的第一片铜铃碎片,是她学吹笛时不小心摔的;有妖族小姑娘的胎毛,混在和欢草的种子里种下,如今已长成半人高的植株;还有张诚年轻时画的烈焰花,笔触生涩,却透着股执拗。
墨砚打开木盒,指尖拂过这些带着体温的物件,突然觉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典籍,而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记忆,是孩子们在药圃里的笑声,是各族弟子讨论药方时的争执,是张诚从排斥到接纳的转变,是阿蛮的狐尾扫过药架时,带起的那阵熟悉的药香。
“墨师兄,该去给新弟子上课了。”阿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手里拿着本《万族药经》的幼童版,上面画满了彩色的草药图案,是特意给初学的孩子准备的。
墨砚点头,跟着她往讲堂走。路过万法殿时,看见同心鼎的光芒比往日更柔和,鼎身的符文上落了层薄薄的灰尘,却依旧清晰可辨——那些人族的、妖族的、魔族的印记交缠在一起,像一圈圈年轮,记录着青岚宗的岁月。
讲堂里早已坐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药农,有朝气蓬勃的少年郎,还有抱着奶娃的妇人。墨砚走上讲台,看着底下不同种族的面孔,突然想起药长老临终前的话:“医道的传承,不在书里,在心里;不在丹房里,在天下间。”
他翻开《万族药经》,指着扉页上那张泛黄的纸条——北漠小童画的笑脸,声音温和却坚定:“今天我们不讲药方,讲讲这张纸条背后的故事……”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也照在翻开的书页上。紫绒根的花香顺着窗缝溜进来,混着孩子们的读书声,酿出股清甜的味道。墨砚知道,这就是最好的传承——药香里藏着记忆,故事里带着希望,而那些关于共生、关于包容的种子,早已在青岚宗的土地上扎根,顺着石阶,顺着山道,顺着每一个走出山门的弟子的脚步,撒向了更远的地方,长出了一片又一片绿色的海洋。
丹房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摇晃,像在应和着讲堂里的声音。而那本《万族药经》,在无数双手的翻阅下,边角渐渐磨损,却也因此变得更加厚重,每一页都浸透着阳光、雨水和人心的温度,成了青岚宗最珍贵的宝藏,也成了天下各族最温暖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