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秋实满阶
立秋这天,青岚宗的石阶被一层薄薄的金桂花瓣覆盖着。风一吹,花瓣像碎金般簌簌落下,混着药圃里飘来的香气,酿出股甜丝丝的味道。墨砚站在丹房门口,看着张诚指挥弟子们把晒干的沙棘果装进陶罐,鼻尖萦绕着北漠特有的酸甜气,忽然听见山门外传来熟悉的铜铃声。
“墨师兄!是苗寨的阿铃和北漠的巴特尔!”小竹举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着几颗圆滚滚的野栗子,“他们说带来了秋收的新货,还给沙狐带了风干的兔肉呢!”
墨砚笑着迎出去,只见阿铃穿着身新做的绣花裙,铜铃在腰间叮当作响,手里捧着个竹筛,里面是南疆特产的“五倍子”,果皮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巴特尔则背着个巨大的麻袋,里面鼓鼓囊囊的,不时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动,沙狐老远就竖起耳朵,尾巴摇得像朵盛开的花。
“墨师兄!你看我们带啥来了!”阿铃把竹筛往石桌上一放,五倍子的涩香混着桂花香漫开来,“苗爷爷说这果子能染布,还能入药,治腹泻特别灵!俺们寨子里的人秋收累着了,就靠它调理身子呢。”
巴特尔解开麻袋,里面滚出几个拳头大的瓜,表皮带着深绿色的条纹,散发着淡淡的奶香。“这是‘沙漠蜜瓜’,俺们北漠的秋天第一茬瓜,甜得能流蜜!”他抱起一个往丹房跑,“张诚师兄说要用来配新的润肺膏,加了沙棘果肯定更好吃!”
沙狐叼着巴特尔扔来的兔肉干,亦步亦趋地跟着,尾巴尖扫过石阶上的桂花,带起一阵香风。墨砚看着两个孩子跑进丹房的背影,忽然发现阿铃的辫子长了不少,巴特尔也比去年高了半头——这两个来自不同种族的孩子,在青岚宗的药香里,不知不觉长大了许多。
丹房里很快热闹起来。苏叶正用江南带来的竹纸抄写药方,见了五倍子眼睛一亮:“这果子我在岭南见过,和陈皮配着煮水,治久咳比单用杏仁还管用!”他说着就往药柜跑,手里还攥着半张没抄完的方子。张诚则抱着沙漠蜜瓜研究,用魔族的地火烤了片瓜肉,尝了一口直咂嘴:“这甜度正好中和润肺膏的苦味,巴特尔,你们北漠还有多少?全给我弄来!”
巴图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爽朗的笑:“不用弄!俺们带了一马车来!”只见几个北漠牧民牵着马站在丹房外,马车上堆着小山似的沙漠蜜瓜,还有捆得结实的锁阳草,根茎比去年粗壮了不少。“俺们还带了新酿的沙棘酒,给仙长们解解乏!”
苗爷爷也跟着来了,手里拄着根新做的藤杖,杖头雕着只小小的狐狸。“阿铃这丫头总念叨青岚宗的桂花,俺们特意带了些苗寨的‘桂花蜜’,能和你们的清瘟散配着喝,又香又治病。”他颤巍巍地掏出个陶瓮,蜜香混着药香,让整个丹房都甜了起来。
墨砚帮着把药材搬到晾晒架上,看着各族的秋收成果在阳光下舒展——南疆的五倍子、北漠的沙漠蜜瓜、江南的桂花、魔族的烈焰花籽……这些来自不同土地的馈赠,在青岚宗的丹房里相遇,像一幅流动的秋收图。
午后,药长老拄着拐杖走进来,看着案上堆成小山的新药材,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好啊,好啊,”他抚着胡须笑,“这才是青岚宗该有的样子,各族的秋实聚在一起,比任何仙丹都金贵。”他指着墙角的《万族药经》,“新的一卷该动笔了吧?把这些秋收的药材都记上,让后世知道,医道不仅在丹炉里,更在这田埂上、沙漠里、山林间。”
墨砚点头,拿起笔蘸了蘸墨,在新的卷首写下“秋实篇”三个字。张诚凑过来,在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沙漠蜜瓜;阿铃用苗寨的刺锈在页边绣了朵桂花;巴特尔则拓了个锁阳草的印记,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认真。
傍晚的霞光透过竹窗,给丹房镀上了层金边。苏叶用沙漠蜜瓜和沙棘果煮了锅甜汤,各族弟子围坐在一起,捧着陶碗喝得眉开眼笑。阿铃给苗爷爷捶背,巴特尔给巴图递酒囊,沙狐趴在张诚脚边,尾巴上沾着片桂花,呼噜声和笑声混在一起,格外温馨。
墨砚站在药圃边,看着今年新收的紫绒根——藤蔓上挂满了饱满的根须,是用北漠的沙棘果渣当肥料,南疆的五倍子水浇灌的,比往年粗壮了不少。他想起刚种下第一株紫绒根时的忐忑,如今却已能看着它在各族的滋养下,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墨师兄,快来喝汤!”阿蛮的声音从丹房传来,带着笑意。
墨砚转身,看见夕阳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无数条交织的藤蔓,在青岚宗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石阶上的桂花还在飘落,沾在每个人的肩头,像给这丰收的季节,撒上了层甜甜的糖霜。
他知道,这秋实满阶的景象,只是开始。往后的每一个秋天,都会有新的种族带着他们的收获走来,把青岚宗的石阶,铺成一条通往更远地方的、香飘满路的大道。而那本《万族药经》,也会在这些秋实的滋养下,一页页增厚,成为最珍贵的传世之宝。
立秋这天,青岚宗的石阶被一层薄薄的金桂花瓣覆盖着。风一吹,花瓣像碎金般簌簌落下,混着药圃里飘来的香气,酿出股甜丝丝的味道。墨砚站在丹房门口,看着张诚指挥弟子们把晒干的沙棘果装进陶罐,鼻尖萦绕着北漠特有的酸甜气,忽然听见山门外传来熟悉的铜铃声。
“墨师兄!是苗寨的阿铃和北漠的巴特尔!”小竹举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着几颗圆滚滚的野栗子,“他们说带来了秋收的新货,还给沙狐带了风干的兔肉呢!”
墨砚笑着迎出去,只见阿铃穿着身新做的绣花裙,铜铃在腰间叮当作响,手里捧着个竹筛,里面是南疆特产的“五倍子”,果皮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巴特尔则背着个巨大的麻袋,里面鼓鼓囊囊的,不时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动,沙狐老远就竖起耳朵,尾巴摇得像朵盛开的花。
“墨师兄!你看我们带啥来了!”阿铃把竹筛往石桌上一放,五倍子的涩香混着桂花香漫开来,“苗爷爷说这果子能染布,还能入药,治腹泻特别灵!俺们寨子里的人秋收累着了,就靠它调理身子呢。”
巴特尔解开麻袋,里面滚出几个拳头大的瓜,表皮带着深绿色的条纹,散发着淡淡的奶香。“这是‘沙漠蜜瓜’,俺们北漠的秋天第一茬瓜,甜得能流蜜!”他抱起一个往丹房跑,“张诚师兄说要用来配新的润肺膏,加了沙棘果肯定更好吃!”
沙狐叼着巴特尔扔来的兔肉干,亦步亦趋地跟着,尾巴尖扫过石阶上的桂花,带起一阵香风。墨砚看着两个孩子跑进丹房的背影,忽然发现阿铃的辫子长了不少,巴特尔也比去年高了半头——这两个来自不同种族的孩子,在青岚宗的药香里,不知不觉长大了许多。
丹房里很快热闹起来。苏叶正用江南带来的竹纸抄写药方,见了五倍子眼睛一亮:“这果子我在岭南见过,和陈皮配着煮水,治久咳比单用杏仁还管用!”他说着就往药柜跑,手里还攥着半张没抄完的方子。张诚则抱着沙漠蜜瓜研究,用魔族的地火烤了片瓜肉,尝了一口直咂嘴:“这甜度正好中和润肺膏的苦味,巴特尔,你们北漠还有多少?全给我弄来!”
巴图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爽朗的笑:“不用弄!俺们带了一马车来!”只见几个北漠牧民牵着马站在丹房外,马车上堆着小山似的沙漠蜜瓜,还有捆得结实的锁阳草,根茎比去年粗壮了不少。“俺们还带了新酿的沙棘酒,给仙长们解解乏!”
苗爷爷也跟着来了,手里拄着根新做的藤杖,杖头雕着只小小的狐狸。“阿铃这丫头总念叨青岚宗的桂花,俺们特意带了些苗寨的‘桂花蜜’,能和你们的清瘟散配着喝,又香又治病。”他颤巍巍地掏出个陶瓮,蜜香混着药香,让整个丹房都甜了起来。
墨砚帮着把药材搬到晾晒架上,看着各族的秋收成果在阳光下舒展——南疆的五倍子、北漠的沙漠蜜瓜、江南的桂花、魔族的烈焰花籽……这些来自不同土地的馈赠,在青岚宗的丹房里相遇,像一幅流动的秋收图。
午后,药长老拄着拐杖走进来,看着案上堆成小山的新药材,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好啊,好啊,”他抚着胡须笑,“这才是青岚宗该有的样子,各族的秋实聚在一起,比任何仙丹都金贵。”他指着墙角的《万族药经》,“新的一卷该动笔了吧?把这些秋收的药材都记上,让后世知道,医道不仅在丹炉里,更在这田埂上、沙漠里、山林间。”
墨砚点头,拿起笔蘸了蘸墨,在新的卷首写下“秋实篇”三个字。张诚凑过来,在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沙漠蜜瓜;阿铃用苗寨的刺锈在页边绣了朵桂花;巴特尔则拓了个锁阳草的印记,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认真。
傍晚的霞光透过竹窗,给丹房镀上了层金边。苏叶用沙漠蜜瓜和沙棘果煮了锅甜汤,各族弟子围坐在一起,捧着陶碗喝得眉开眼笑。阿铃给苗爷爷捶背,巴特尔给巴图递酒囊,沙狐趴在张诚脚边,尾巴上沾着片桂花,呼噜声和笑声混在一起,格外温馨。
墨砚站在药圃边,看着今年新收的紫绒根——藤蔓上挂满了饱满的根须,是用北漠的沙棘果渣当肥料,南疆的五倍子水浇灌的,比往年粗壮了不少。他想起刚种下第一株紫绒根时的忐忑,如今却已能看着它在各族的滋养下,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墨师兄,快来喝汤!”阿蛮的声音从丹房传来,带着笑意。
墨砚转身,看见夕阳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无数条交织的藤蔓,在青岚宗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石阶上的桂花还在飘落,沾在每个人的肩头,像给这丰收的季节,撒上了层甜甜的糖霜。
他知道,这秋实满阶的景象,只是开始。往后的每一个秋天,都会有新的种族带着他们的收获走来,把青岚宗的石阶,铺成一条通往更远地方的、香飘满路的大道。而那本《万族药经》,也会在这些秋实的滋养下,一页页增厚,成为最珍贵的传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