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十七:《灵魔学子的第一堂共读书》
同心学院的晨读铃,总带着点特别的调子。灵族的青铜铃敲出“叮咚”的清响,魔族的玄铁钟撞出“哐当”的厚重,两种声音在书院的飞檐间绕三圈,才慢悠悠地落进每个学子的耳朵里。
学堂的窗棂一半雕着灵族的云纹,一半刻着魔族的星图,阳光透过窗格照进来,在青砖地上投下金紫交错的光斑。今日是开学第一课,灵族的夫子白砚穿着月白长衫,正用灵族的金粉在黑板上写“天地共生”四个字;魔族的先生墨痕披着玄色长袍,握着魔族的紫毫,在金粉字的旁边添了行小字“万物同源”。
底下坐着的学子们,看得眼睛发亮。灵族的小姑娘灵玥把灵族的《启蒙诗》摊在桌上,书页间夹着片魔族的紫叶标本;魔族的小男孩墨石正用魔族的骨笔,在《魔源记》的空白处画灵族的云纹。他们中间,坐着几个混血的孩子,左手按着灵族的课本,右手捏着魔族的笔记,像群刚学会展翅的小雀,眼里满是好奇。
“今日我们共读《同心录》。”白砚夫子的声音温和如灵泉,指尖的灵力轻轻一点,黑板上的金粉字突然活了过来,“天地共生”四个字化作流云,在教室里飘了一圈,拂过每个学子的脸颊,带着淡淡的墨香。
墨痕先生的声音则沉如魔岩,掌间的魔气微微一动,紫毫写的“万物同源”突然泛起微光,化作星子落在流云间,“这本书是林辰先生与墨渊先生合编的,前半卷记灵族的兴衰,后半卷载魔族的变迁,最妙的是中间这章——”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记的是两族如何从相争到相融。”
灵玥第一个举手,辫子上的灵羽穗轻轻晃动:“夫子,书上说灵族的灵脉泉与魔族的魔源潭本是一脉,是真的吗?”她爹是灵族的水文官,总说灵脉泉的水“清冽如镜,容不得半点浊气”。
墨石“嗤”了一声,骨笔在指间转了个圈:“我娘是魔族的勘探师,她说魔源潭的水‘醇厚如酒,能涤荡一切虚妄’,怎么会跟灵脉泉是一脉?”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底下的学子也跟着吵起来。灵族的孩子说“魔族的文字像鬼画符”,魔族的孩子回“灵族的诗软绵绵的没力气”,连混血的小和曦都急得小脸通红,举着书喊:“书上说它们会在地下汇合!”
白砚夫子没说话,只是从袖中取出个琉璃瓶,里面装着半瓶灵脉泉的水,清澈得能看见瓶底的灵纹;墨痕先生也掏出个陶壶,倒出半盏魔源潭的水,浓稠得泛着紫光。两人同时将水倒进讲台的铜盆里——奇妙的事发生了,清水与紫液没有分离,反而慢慢融成了淡金色的液体,在盆里轻轻晃荡,像揉碎了的星光。
“你们看,”白砚夫子指着铜盆,“水本就没有分别,是人心给它们贴了标签。”
墨痕先生补充道:“就像这书里的字,灵族的金墨与魔族的紫毫,写的都是‘生存’与‘共生’的理。”
学子们都看呆了。灵玥盯着铜盆里的水,突然想起去年干旱,灵脉泉的水不够用,是魔族的商队赶着驼队,从魔源潭运来了水;墨石也挠了挠头,记起冬天魔源潭结冰,是灵族的工匠凿开冰层,还教他们用灵火融冰的法子。原来那些藏在争执背后的互助,早就像这盆里的水,悄悄融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共读课,变得格外有意思。白砚夫子读灵族的章节时,墨痕先生会用魔语翻译,说“灵族的‘礼’,就是魔族的‘敬’”;墨痕先生讲魔族的传说时,白砚夫子会用灵族的韵律吟诵,道“魔族的‘勇’,恰似灵族的‘韧’”。
读到两族大战的段落,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灵玥的眼眶红了,她爷爷就是那场战争中牺牲的灵族士兵;墨石的拳头攥得紧紧的,他太爷爷的腿也是在那场战争中瘸的。白砚夫子轻轻敲了敲黑板:“战争不是故事的结局,是为了让后人明白,相争只会两败俱伤。”墨痕先生则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同心结:“就像这个结,灵线与魔线缠得越紧,越不容易散开。”
课间休息时,学子们涌到院子里。灵玥教大家叠灵族的纸鹤,翅膀上要画云纹才飞得远;墨石带着伙伴们折魔族的纸鸢,尾巴上得系魔羽才稳得住。和曦把灵族的纸鹤和魔族的纸鸢绑在一起,举着往天上跑,纸鹤拖着纸鸢飞,纸鸢带着纸鹤舞,引得所有人都拍手叫好。
“你看,它们一起飞,比单独飞还高!”和曦仰着小脸喊。
灵玥和墨石对视一眼,突然都笑了。灵玥从书包里掏出块灵族的桂花糕,塞给墨石:“我娘做的,甜的。”墨石也从兜里摸出块魔族的肉干,递给灵玥:“我爹卤的,香的。”两人咬着对方给的吃食,靠在银杏树下看纸鹤与纸鸢齐飞,阳光透过叶隙落在他们身上,金的紫的,暖融融的。
下午的课是临摹《同心录》的插图。灵玥画灵脉泉时,特意在泉边加了棵魔族的合欢树;墨石画魔源潭时,悄悄在潭里画了群灵族的锦鲤。白砚夫子和墨痕先生走在课桌间,看着孩子们笔下的画——灵族的城池外绕着魔族的护城河,魔族的堡垒上飘着灵族的云,忍不住相视而笑。
放学铃响时,学子们排着队离开书院。灵玥的书包里装着墨石送的魔羽笔,墨石的背篓里躺着灵玥给的云纹纸。和曦举着她的画,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画上的灵脉泉与魔源潭在地下汇成一条河,河上飞着灵鹤与魔鸢,岸边坐着读书的灵族夫子与魔族先生。
白砚夫子和墨痕先生站在书院门口,看着孩子们的背影消失在巷口。白砚夫子的袖中,藏着墨痕先生送的魔纹书签;墨痕先生的怀里,揣着白砚夫子题的灵字扇面。晚风拂过书院的飞檐,青铜铃与玄铁钟又一起响了,这次的调子不再是各敲各的,而是像首和乐的歌,在暮色中轻轻流淌。
“你看,”白砚夫子望着天边的晚霞,一半金一半紫,“孩子们比我们懂。”
墨痕先生点头,指尖摩挲着那枚灵字扇面:“他们生来就知道,灵与魔不是选择题,是该写在同一本书里的字。”
书院的灯亮了起来,白砚夫子在批改灵族学子的作业,墨痕先生在点评魔族学子的笔记。月光透过窗棂,照在黑板上那行“天地共生,万物同源”上,金粉与紫毫的字迹在光里交缠,像两条握着的手。
他们知道,这堂共读书只是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灵魔学子一起翻开同一本书,一起在书页间种下理解的种子,一起把“相争”的故事改成“相融”的篇章。就像《同心录》最后一页写的:“学不辨灵魔,知理为上;人不分彼此,同心为要。”
而那些被孩子们叠在一起的纸鹤与纸鸢,正乘着晚风,飞过同心域的屋顶,飞过灵溪与墨影的绣绷,飞过阿禾与阿蛮的铁锅,飞过云岫与玄夜的画卷,把“共读”的种子,撒向每一个等待花开的角落。
同心学院的晨读铃,总带着点特别的调子。灵族的青铜铃敲出“叮咚”的清响,魔族的玄铁钟撞出“哐当”的厚重,两种声音在书院的飞檐间绕三圈,才慢悠悠地落进每个学子的耳朵里。
学堂的窗棂一半雕着灵族的云纹,一半刻着魔族的星图,阳光透过窗格照进来,在青砖地上投下金紫交错的光斑。今日是开学第一课,灵族的夫子白砚穿着月白长衫,正用灵族的金粉在黑板上写“天地共生”四个字;魔族的先生墨痕披着玄色长袍,握着魔族的紫毫,在金粉字的旁边添了行小字“万物同源”。
底下坐着的学子们,看得眼睛发亮。灵族的小姑娘灵玥把灵族的《启蒙诗》摊在桌上,书页间夹着片魔族的紫叶标本;魔族的小男孩墨石正用魔族的骨笔,在《魔源记》的空白处画灵族的云纹。他们中间,坐着几个混血的孩子,左手按着灵族的课本,右手捏着魔族的笔记,像群刚学会展翅的小雀,眼里满是好奇。
“今日我们共读《同心录》。”白砚夫子的声音温和如灵泉,指尖的灵力轻轻一点,黑板上的金粉字突然活了过来,“天地共生”四个字化作流云,在教室里飘了一圈,拂过每个学子的脸颊,带着淡淡的墨香。
墨痕先生的声音则沉如魔岩,掌间的魔气微微一动,紫毫写的“万物同源”突然泛起微光,化作星子落在流云间,“这本书是林辰先生与墨渊先生合编的,前半卷记灵族的兴衰,后半卷载魔族的变迁,最妙的是中间这章——”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记的是两族如何从相争到相融。”
灵玥第一个举手,辫子上的灵羽穗轻轻晃动:“夫子,书上说灵族的灵脉泉与魔族的魔源潭本是一脉,是真的吗?”她爹是灵族的水文官,总说灵脉泉的水“清冽如镜,容不得半点浊气”。
墨石“嗤”了一声,骨笔在指间转了个圈:“我娘是魔族的勘探师,她说魔源潭的水‘醇厚如酒,能涤荡一切虚妄’,怎么会跟灵脉泉是一脉?”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底下的学子也跟着吵起来。灵族的孩子说“魔族的文字像鬼画符”,魔族的孩子回“灵族的诗软绵绵的没力气”,连混血的小和曦都急得小脸通红,举着书喊:“书上说它们会在地下汇合!”
白砚夫子没说话,只是从袖中取出个琉璃瓶,里面装着半瓶灵脉泉的水,清澈得能看见瓶底的灵纹;墨痕先生也掏出个陶壶,倒出半盏魔源潭的水,浓稠得泛着紫光。两人同时将水倒进讲台的铜盆里——奇妙的事发生了,清水与紫液没有分离,反而慢慢融成了淡金色的液体,在盆里轻轻晃荡,像揉碎了的星光。
“你们看,”白砚夫子指着铜盆,“水本就没有分别,是人心给它们贴了标签。”
墨痕先生补充道:“就像这书里的字,灵族的金墨与魔族的紫毫,写的都是‘生存’与‘共生’的理。”
学子们都看呆了。灵玥盯着铜盆里的水,突然想起去年干旱,灵脉泉的水不够用,是魔族的商队赶着驼队,从魔源潭运来了水;墨石也挠了挠头,记起冬天魔源潭结冰,是灵族的工匠凿开冰层,还教他们用灵火融冰的法子。原来那些藏在争执背后的互助,早就像这盆里的水,悄悄融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共读课,变得格外有意思。白砚夫子读灵族的章节时,墨痕先生会用魔语翻译,说“灵族的‘礼’,就是魔族的‘敬’”;墨痕先生讲魔族的传说时,白砚夫子会用灵族的韵律吟诵,道“魔族的‘勇’,恰似灵族的‘韧’”。
读到两族大战的段落,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灵玥的眼眶红了,她爷爷就是那场战争中牺牲的灵族士兵;墨石的拳头攥得紧紧的,他太爷爷的腿也是在那场战争中瘸的。白砚夫子轻轻敲了敲黑板:“战争不是故事的结局,是为了让后人明白,相争只会两败俱伤。”墨痕先生则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同心结:“就像这个结,灵线与魔线缠得越紧,越不容易散开。”
课间休息时,学子们涌到院子里。灵玥教大家叠灵族的纸鹤,翅膀上要画云纹才飞得远;墨石带着伙伴们折魔族的纸鸢,尾巴上得系魔羽才稳得住。和曦把灵族的纸鹤和魔族的纸鸢绑在一起,举着往天上跑,纸鹤拖着纸鸢飞,纸鸢带着纸鹤舞,引得所有人都拍手叫好。
“你看,它们一起飞,比单独飞还高!”和曦仰着小脸喊。
灵玥和墨石对视一眼,突然都笑了。灵玥从书包里掏出块灵族的桂花糕,塞给墨石:“我娘做的,甜的。”墨石也从兜里摸出块魔族的肉干,递给灵玥:“我爹卤的,香的。”两人咬着对方给的吃食,靠在银杏树下看纸鹤与纸鸢齐飞,阳光透过叶隙落在他们身上,金的紫的,暖融融的。
下午的课是临摹《同心录》的插图。灵玥画灵脉泉时,特意在泉边加了棵魔族的合欢树;墨石画魔源潭时,悄悄在潭里画了群灵族的锦鲤。白砚夫子和墨痕先生走在课桌间,看着孩子们笔下的画——灵族的城池外绕着魔族的护城河,魔族的堡垒上飘着灵族的云,忍不住相视而笑。
放学铃响时,学子们排着队离开书院。灵玥的书包里装着墨石送的魔羽笔,墨石的背篓里躺着灵玥给的云纹纸。和曦举着她的画,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画上的灵脉泉与魔源潭在地下汇成一条河,河上飞着灵鹤与魔鸢,岸边坐着读书的灵族夫子与魔族先生。
白砚夫子和墨痕先生站在书院门口,看着孩子们的背影消失在巷口。白砚夫子的袖中,藏着墨痕先生送的魔纹书签;墨痕先生的怀里,揣着白砚夫子题的灵字扇面。晚风拂过书院的飞檐,青铜铃与玄铁钟又一起响了,这次的调子不再是各敲各的,而是像首和乐的歌,在暮色中轻轻流淌。
“你看,”白砚夫子望着天边的晚霞,一半金一半紫,“孩子们比我们懂。”
墨痕先生点头,指尖摩挲着那枚灵字扇面:“他们生来就知道,灵与魔不是选择题,是该写在同一本书里的字。”
书院的灯亮了起来,白砚夫子在批改灵族学子的作业,墨痕先生在点评魔族学子的笔记。月光透过窗棂,照在黑板上那行“天地共生,万物同源”上,金粉与紫毫的字迹在光里交缠,像两条握着的手。
他们知道,这堂共读书只是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灵魔学子一起翻开同一本书,一起在书页间种下理解的种子,一起把“相争”的故事改成“相融”的篇章。就像《同心录》最后一页写的:“学不辨灵魔,知理为上;人不分彼此,同心为要。”
而那些被孩子们叠在一起的纸鹤与纸鸢,正乘着晚风,飞过同心域的屋顶,飞过灵溪与墨影的绣绷,飞过阿禾与阿蛮的铁锅,飞过云岫与玄夜的画卷,把“共读”的种子,撒向每一个等待花开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