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温(八)
春节的寒意在元宵节的灯火中渐渐消融。林秀芬熬过了那个最难捱的除夕夜,日子便又恢复了它看似平静的流速。
周三,合唱团恢复活动。再次走进那间熟悉的活动室,听到嘈杂的人声,她竟生出一种微妙的“回来就好”的感觉。张姨一见到她就拉住她的手:“秀芬,过年好啊!哟,怎么瞧着清减了些?一个人没好好吃饭吧?”
这熟稔的关切让她鼻尖微酸,摇摇头:“没有,挺好的。”
指挥刘老师宣布了一个消息:市里要举办“霞光满天下”社区文艺汇演,咱们合唱团被推荐参加,接下来要加紧排练参赛曲目——《故乡的云》。
消息一出,活动室炸开了锅。兴奋、紧张、跃跃欲试,各种情绪在空气中碰撞。林秀芬的心也跟着提了一下,不是欣喜,而是一种本能的退缩。登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她可以躲在合唱的队伍里自得其乐,却从未想过要站到聚光灯下,哪怕只是社区礼堂那小小的舞台。
“这是集体荣誉啊!”刘老师慷慨激昂,“咱们团成立时间不长,这次是个机会,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众人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林秀芬张了张嘴,那声“有”卡在喉咙里,轻得几乎听不见。
接下来的排练,压力陡增。不再是怡情养性的娱乐,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要求。分声部加练,抠细节,纠音准,站队形。林秀芬发现自己那点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在“为集体争光”的重担下,又开始摇摇欲坠。她害怕自己走调,害怕自己忘词,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影响整个团队。
一次合练,唱到“归来吧,归来哟”的高潮部分,女高声部气势如虹,她却因为紧张,气息没托住,声音骤然弱了下去,甚至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刘老师立刻叫停。
“女低音,这里要稳!要厚!是情感的根基,不能虚!再来!”
她羞愧得满脸通红,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休息时,她独自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光秃秃的树枝,心里堵得难受。要不……找个借口退出吧?就说身体不舒服。这个念头一冒出来,竟带着一丝诱人的轻松。
“秀芬,”张姨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个洗好的苹果,“压力别太大。咱们这把年纪了,上台就是图个乐呵,见识见识场面,名次什么的,不重要。”
旁边另一位女低音的队友也凑过来:“就是,林老师,你声音其实挺好的,就是放不开。多练练就好了,咱们一起。”
没有责备,只有鼓励。她看着身边这两张带着善意笑容的脸,那句想要退出的话,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了。
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在家,反复听着《故乡的云》的录音。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歌词仿佛有了不同的含义。“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故乡?她的故乡在哪里?是和建国一起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这个家?还是……内心深处某个渴望安宁与归属的角落?
她忽然意识到,她害怕的或许不是登台,而是害怕改变,害怕走出目前这种虽然悲伤却已习惯的稳定状态,害怕去触碰一个未知的、需要她独自面对更多目光的领域。
她走到书桌前,翻开建国的笔记本。目光没有停留在那些让她心碎的话语上,而是落在了那些记录着生活重压、却依然选择扛起的字句上。“得想办法多挣点。”“不能再让她操心钱了。”“得再找一份工。”……他当年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压力,远比她此刻对舞台的恐惧要沉重得多。可他从未退缩。
合上笔记本,她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合唱团的歌谱。她开始跟着录音,一遍遍练习,不再仅仅满足于唱准,而是试着去理解歌词,去寻找刘老师说的那种“情感的根基”。
再次排练时,她努力克服着内心的怯懦,当唱到“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时,她忽然想起了建国笔记里那句“下辈子,换我照顾你”。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失去的创伤,有被抚慰的渴望,也有想要为自己、也为那份曾经的守护而勇敢一次的冲动。她的声音不自觉地沉了下去,稳了下来,虽然依旧不算嘹亮,却带上了一种真切的情感分量。
刘老师惊讶地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
回家的路上,晚风依旧寒冷,但她心里却燃着一小簇火苗。她不再去想汇演的结果,只是觉得,完成这件事本身,似乎就成了一个目标,一个对她自己的交代。
她给儿子发了条信息:“合唱团要参加汇演了,在排练。”
陈磊很快回复:“太棒了妈!加油!什么时候演出?我看能不能调休回去给你捧场!”
看着儿子的回复,她笑了笑,没有立刻回答。她抬起头,看着城市夜空中难得露出的几颗疏星。向前走,哪怕只是一小步,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那舞台的灯光,或许,也并非全然是令人心慌的审视,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召唤。
春节的寒意在元宵节的灯火中渐渐消融。林秀芬熬过了那个最难捱的除夕夜,日子便又恢复了它看似平静的流速。
周三,合唱团恢复活动。再次走进那间熟悉的活动室,听到嘈杂的人声,她竟生出一种微妙的“回来就好”的感觉。张姨一见到她就拉住她的手:“秀芬,过年好啊!哟,怎么瞧着清减了些?一个人没好好吃饭吧?”
这熟稔的关切让她鼻尖微酸,摇摇头:“没有,挺好的。”
指挥刘老师宣布了一个消息:市里要举办“霞光满天下”社区文艺汇演,咱们合唱团被推荐参加,接下来要加紧排练参赛曲目——《故乡的云》。
消息一出,活动室炸开了锅。兴奋、紧张、跃跃欲试,各种情绪在空气中碰撞。林秀芬的心也跟着提了一下,不是欣喜,而是一种本能的退缩。登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她可以躲在合唱的队伍里自得其乐,却从未想过要站到聚光灯下,哪怕只是社区礼堂那小小的舞台。
“这是集体荣誉啊!”刘老师慷慨激昂,“咱们团成立时间不长,这次是个机会,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众人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林秀芬张了张嘴,那声“有”卡在喉咙里,轻得几乎听不见。
接下来的排练,压力陡增。不再是怡情养性的娱乐,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要求。分声部加练,抠细节,纠音准,站队形。林秀芬发现自己那点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在“为集体争光”的重担下,又开始摇摇欲坠。她害怕自己走调,害怕自己忘词,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影响整个团队。
一次合练,唱到“归来吧,归来哟”的高潮部分,女高声部气势如虹,她却因为紧张,气息没托住,声音骤然弱了下去,甚至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刘老师立刻叫停。
“女低音,这里要稳!要厚!是情感的根基,不能虚!再来!”
她羞愧得满脸通红,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休息时,她独自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光秃秃的树枝,心里堵得难受。要不……找个借口退出吧?就说身体不舒服。这个念头一冒出来,竟带着一丝诱人的轻松。
“秀芬,”张姨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个洗好的苹果,“压力别太大。咱们这把年纪了,上台就是图个乐呵,见识见识场面,名次什么的,不重要。”
旁边另一位女低音的队友也凑过来:“就是,林老师,你声音其实挺好的,就是放不开。多练练就好了,咱们一起。”
没有责备,只有鼓励。她看着身边这两张带着善意笑容的脸,那句想要退出的话,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了。
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在家,反复听着《故乡的云》的录音。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歌词仿佛有了不同的含义。“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故乡?她的故乡在哪里?是和建国一起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这个家?还是……内心深处某个渴望安宁与归属的角落?
她忽然意识到,她害怕的或许不是登台,而是害怕改变,害怕走出目前这种虽然悲伤却已习惯的稳定状态,害怕去触碰一个未知的、需要她独自面对更多目光的领域。
她走到书桌前,翻开建国的笔记本。目光没有停留在那些让她心碎的话语上,而是落在了那些记录着生活重压、却依然选择扛起的字句上。“得想办法多挣点。”“不能再让她操心钱了。”“得再找一份工。”……他当年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压力,远比她此刻对舞台的恐惧要沉重得多。可他从未退缩。
合上笔记本,她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合唱团的歌谱。她开始跟着录音,一遍遍练习,不再仅仅满足于唱准,而是试着去理解歌词,去寻找刘老师说的那种“情感的根基”。
再次排练时,她努力克服着内心的怯懦,当唱到“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时,她忽然想起了建国笔记里那句“下辈子,换我照顾你”。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失去的创伤,有被抚慰的渴望,也有想要为自己、也为那份曾经的守护而勇敢一次的冲动。她的声音不自觉地沉了下去,稳了下来,虽然依旧不算嘹亮,却带上了一种真切的情感分量。
刘老师惊讶地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
回家的路上,晚风依旧寒冷,但她心里却燃着一小簇火苗。她不再去想汇演的结果,只是觉得,完成这件事本身,似乎就成了一个目标,一个对她自己的交代。
她给儿子发了条信息:“合唱团要参加汇演了,在排练。”
陈磊很快回复:“太棒了妈!加油!什么时候演出?我看能不能调休回去给你捧场!”
看着儿子的回复,她笑了笑,没有立刻回答。她抬起头,看着城市夜空中难得露出的几颗疏星。向前走,哪怕只是一小步,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那舞台的灯光,或许,也并非全然是令人心慌的审视,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