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温(六)(742)-《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余温(六)

  周三的合唱排练成了林秀芬生活中一枚崭新的坐标。

  她不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身体里的某个部分已经记住了这个节奏。提前准备好要穿的衣物,把歌谱仔细地夹进文件夹,出门前甚至会对着镜子理一理鬓角的头发。这些细微的准备,让这一天显得与其他日子有些不同。

  活动室里依旧热闹。女高声部总是最活跃,几个老姐妹凑在一起,嗓门洪亮,笑声不断;男声部人少,但气势不输,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是核心,总爱纠正大家的吐字归音。林秀芬所在的女低声部,多是些性格温和、不太张扬的人,她坐在其中,感到一种舒适的安然。

  指挥刘老师是个有耐心的人,一遍遍带着大家磨合。“女低音的同志们,这里是‘底蕴’,是‘根基’,声音要沉下去,托住她们……”他用手势比划着,目光扫过林秀芬这边时,会微微点头。

  她努力按照要求,调整呼吸,寻找那种“沉下去”的感觉。当她的声音与其他几位女低音融合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整首歌曲的和声时,一种奇妙的踏实感从胸腔升起。这不再是独唱,她的悲伤、她的孤寂,在这集体的声音里被稀释、被承载,甚至转化成了某种低沉而坚韧的力量。

  排练休息时,话题不再局限于唱歌。

  “秀芬,你之前是在红星小学教书吧?我孙子以前就在那儿念书!”

  “林老师,你家阳台那盆茉莉养得真好,怎么养的?传授点经验。”

  “下周社区组织去郊野公园徒步,你去不去?”

  她渐渐能接上这些话,偶尔也会主动问一句“你那个腰疼的膏药管用吗?”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就像藤蔓,悄无声息地生长,缠绕,在她原本封闭的世界里,探进了些许生机。

  一天排练结束,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林秀芬没带伞,正站在活动室门口犹豫,张姨和另外两个相熟的队员走了过来。

  “没带伞吧?走,跟我们挤挤,先送你到楼下。”

  一把不大的雨伞,撑开了四个人的天空。肩膀挨着肩膀,脚步放慢,小心地避开地上的水洼。雨水敲打着伞面,发出清脆的声响,掩盖了短暂的沉默,却并不让人觉得尴尬。送到单元门口,张姨的衣服湿了一半肩头。

  “快上去吧,别淋着了。”

  “谢谢张姐……”

  “谢啥,下周三见!”

  看着她们三人挤在一把伞下继续前行的背影,林秀芬站在楼道里,许久没有动。伞沿滴下的雨水在她脚边汇成一小摊。那种被照顾、被记挂的感觉,像这微凉的雨夜里一点不合时宜的暖意,熨帖着她心里某个长久以来皱巴巴的角落。

  她回到家,没有立刻开灯。窗外雨声绵密,屋里却不再像以前那样,空寂得让人心慌。她仿佛还能听到刚才和声的余韵在耳边回响,还能感觉到那把伞下拥挤却温暖的温度。

  她走到书桌前,这一次,她主动翻开了那个棕色的小笔记本。目光掠过那些熟悉的字句,心口依然会闷痛,但不再有那种被瞬间掏空的虚脱。她用手指轻轻抚过“下辈子,换我照顾你细致点”那一行,低声呢喃,像在对话,又像在告诉自己:

  “建国,我今天……唱得比上次好了点。有人……一起撑伞回来的。”

  她没有写下什么。有些改变,无声无息,却已刻进了生命的肌理。

  她打开手机,找到儿子陈磊的微信,发了一条信息:

  “排练完了,下雨,邻居顺路送我回来的。一切都好,勿念。”

  这一次,“一切都好”四个字,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接近她内心真实的、微弱却确切的状态。她知道,悲伤的余温仍在,但它不再仅仅灼伤她,也在慢慢烘暖她重新伸向这个世界的、试探的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