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何处(二)
顾泽站在新泽西家中的客厅中央,脚下是两只半开的行李箱。王媚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叠刚从国内寄来的产检资料翻译件,眉头微蹙。
“北京妇幼的医生说,像我这样的高龄产妇,回国后最好再做一次全面检查。”王媚将一绺碎发别到耳后,“国内的医疗体系和美国差别挺大的。”
顾泽蹲下身,继续整理行李:“至少看病方便,不用提前两周预约。而且你爸妈留下的那套学区房就在海淀,离好几家三甲医院都不远。”
这是他们反复讨论后做出的决定:先回国两年,让孩子在中国出生并度过婴儿期,建立与家族和文化的初步联结。王媚申请了停薪留职,顾泽则幸运地获得了公司在中国分部的调职机会,保留美国薪资标准的80%,这在国内已相当优渥。
“我只是有点担心工作,”王媚轻声说,“李姐告诉我,国内对怀孕女员工并不太友好,虽然明面上不说。”
顾泽停下手中的动作,握住妻子的手:“我们说好的,你先安心生孩子,工作的事不急。实在不行,等我安顿下来再看机会。”
王媚点点头,但眼中的忧虑未散。顾泽知道,事业心强的妻子并不甘心做全职妈妈,而国内职场的竞争压力和年龄性别歧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飞机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正值初夏。湿热的风扑面而来,与纽约的干燥凉爽形成鲜明对比。王媚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汽车尾气和某种熟悉的食物香气。
“回家了。”她轻声说。
顾泽推着行李车,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感到一种奇特的疏离感。这里的喧闹和活力是美国少有的,却也让他有些不适应。
王媚父母留下的老房子位于海淀一栋九十年代建成的居民楼里,虽不算新,但位置极佳,对口的是区重点小学。房子已经提前请人打扫干净,家具也更换了一部分。
“比照片上看起来小了点,”顾泽在房间里转了一圈,“不过够用了。”
王媚却显得十分满意:“你看这阳台采光多好,小区里还有那么多树。在美国住了那么久,我都快忘了住在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是什么感觉了。”
安顿下来的第一周,他们忙着办理各种手续:居住登记、医保转换、产检建档。每一个环节都比美国复杂,但也更加灵活。王媚的产检在北京妇幼医院进行,不用预约,当天挂号即可,但人山人海的场景也让她吓了一跳。
“感觉全北京的孕妇都来这里了。”等待B超时,王媚对顾泽小声说。
顾泽环顾四周,确实,等候区座无虚席,不少孕妇由母亲或婆婆陪同,这与美国产检时安静有序的环境截然不同。
“但检查得很仔细,不是吗?”顾泽试图寻找积极面,“医生还给你把了脉,这在美国从没有过。”
检查结束后,医生仔细地看着B超单:“胎儿发育得很好,不过王女士年龄偏大,建议适当增加检查频率。”语气直接而务实,不像美国医生那样处处考虑患者情绪,却莫名让人安心。
从医院出来,顾泽扶着王媚在路边等车。六月的北京已经开始炎热,路边槐树上蝉鸣不止。一辆电动车灵巧地穿过车流,外卖小哥的背影在烈日下显得格外匆忙。
“感觉一切都很快。”王媚评论道。
“是啊,连走路的人都比美国快半拍。”顾泽笑道。
适应新生活并不容易。首先是交通问题,在没有车的日子里,他们不得不依赖地铁和滴滴。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让怀孕的王媚倍感压力,而滴滴虽然方便,高峰期却常常需要排队。
其次是食品安全问题。顾泽发现,在国内购物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辨别产品质量,不像在美国那样可以闭眼买。王媚孕期对味道敏感,几次因为食材问题而呕吐,让顾泽倍感焦虑。
但好处也逐渐显现。周围丰富的外卖选择让不善烹饪的顾泽松了口气,各种生鲜配送平台更是方便快捷。小区门口的菜市场虽然杂乱,但新鲜蔬果种类繁多,价格也只有美国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家人的支持。王媚的姑姑住在不远的地方,经常送来自己炖的汤和小孩的旧衣物。这种久违的亲情网络,给了他们一种在美国从未有过的安全感。
顾泽开始上班后,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国内职场文化。他在美国公司的中国分部工作,虽然保留了美企的部分文化,但团队本地化程度高,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特色。
“顾总,今晚团队聚餐,您一定得来啊。”入职第三天,部门助理小李热情地邀请。
顾泽本想早点回家陪王媚,但在美国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种非正式聚会往往是建立团队关系的重要场合。
果然,饭桌上,几杯酒下肚,同事们的话匣子纷纷打开。
“顾总从美国回来,可能不习惯我们这套,”团队里的老张举杯道,“但国内市场就是这样,人情往来比什么都重要。”
顾泽笑着干杯,心里却暗暗叫苦。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应酬了。
晚上十点半,顾泽才带着一身酒气回到家。王媚还坐在沙发上等他,电视里播放着孕期保健节目。
“对不起,第一次团队聚餐,实在推不掉。”顾泽内疚地说。
王媚起身为他倒了一杯蜂蜜水:“理解,入乡随俗嘛。只是以后如果经常这样...”
“不会的,”顾泽赶紧保证,“我已经明确说了,家里有孕妇,不能天天应酬。团队还算理解。”
王媚点点头,但两人心里都明白,在国内职场,特立独行需要付出代价。
七月初,顾泽的父母从杭州来看他们。一进门,母亲就忙不迭地打开带来的大包小包,里面有自己腌的咸菜、织的婴儿毛衣,甚至还有一本厚厚的《孕妇饮食禁忌大全》。
“妈,这些都网上能查到的。”顾泽哭笑不得。
“网上的能信吗?这都是你姨妈的经验之谈!”母亲不满地说。
父亲则拉着顾泽在阳台上抽烟,这是他在美国戒掉的习惯,回国后又偶尔复吸。
“回来感觉怎么样?”父亲问。
“有点累,但挺充实。”顾泽老实回答,“就是工作应酬多,陪小媚的时间少。”
父亲吐了个烟圈:“国内就是这样,你要学会平衡。不过既然回来了,就多陪陪家人。我看小媚脸色不太好,孕晚期要多注意。”
顾泽点头,心里泛起一丝愧疚。
父母在京期间,家里的气氛活跃了许多。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做杭州菜,父亲则负责采购和修理家中各种小毛病。王媚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孕吐也减轻了不少。
“有老人在还是不一样,”一天晚上,王媚对顾泽说,“在美国,什么事都得自己扛。”
“但也少了自由,不是吗?”顾泽提醒道。母亲对王媚饮食起居的过度关心,有时也让她感到压力。
“有得必有失吧。”王媚轻叹。
七月下旬,北京进入酷暑。王媚的孕肚已经很明显,行动不便,加上炎热天气,情绪开始波动。
一天晚上,顾泽加班回家,发现王媚坐在黑暗的客厅里哭泣。
“怎么了?”他急忙开灯,坐到妻子身边。
“今天去产检,医生说胎位不太正,可能需要剖腹产。”王媚抽泣着,“我一个人在医院跑上跑下,缴费、拿药、做检查,累得差点晕倒。看着别的孕妇都有老公陪着,我就...”
顾泽心如刀绞:“对不起,明天开始我请假陪你。”
“不只是这个,”王媚擦掉眼泪,“顾泽,我有点害怕。在国内生孩子好像特别复杂,医生不会像美国那样尊重你的选择权。今天直接就告诉我可能需要剖腹产,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顾泽沉默了片刻。这些问题,他们在美国时并非没有考虑过,但直到亲身经历,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差异。
“我们还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王媚继续说,“如果我剖腹产,需要更长的恢复期。而你的陪产假只有十五天,之后谁照顾我和孩子?”
这个问题让顾泽愣住了。在美国,他们无亲无故,但公司福利完善,他的陪产假有一个月,而且王媚产后可以享受长达四个月的带薪产假。而在国内,尽管有家人支持,但职场对孕产妇的包容度明显更低。
“我们可以请月嫂,”顾泽提议,“我妈妈也可以多待一段时间。”
“你妈妈?”王梅苦笑,“你忘了她昨天还说我娇气,说她们那个年代怀孕八个月还下地干活?”
顾泽无言以对。文化差异不仅存在于中美之间,也存在于他们与上一代人之间。
那晚,他们谈到很晚。王媚坦言自己对回国决定开始动摇,而顾泽也承认国内职场压力超出预期。但两人也都同意,让孩子在中国出生、拥有中国国籍和文化根基是重要的。
“也许我们太贪心了,想要两全其美。”顾泽最后说。
“不是贪心,只是尝试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王媚握住他的手,“至少我们在一起面对这些问题。”
八月初,顾泽请了一周假,全心陪伴王媚做产前准备。他们参加了孕妇课程,走访了几家月子中心,最终决定聘请月嫂在家照顾。
与此同时,顾泽也在适应国内的工作节奏。他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学习许多“潜规则”:如何与不同层级的同事沟通,如何在保持原则的同时不伤和气,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维护团队凝聚力。
一天,他与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同事吃饭,对方的一番话让他深思:
“刚回国都会有个逆向文化冲击的过程。在美国,工作生活分得很开,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而国内,一切都很复杂,但也更有活力。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节奏,不要被环境裹挟。”
顾泽开始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既保留美式直接透明的沟通方式,又融入中式人情世故的考量。令他惊讶的是,这种混合模式反而赢得了团队的尊重。
“顾总,您这种管理方式很特别,”小李有一天评论道,“既有效率,又有人情味。”
王媚的预产期在九月中旬。八月底,他们做好了所有准备:婴儿房布置完毕,月嫂已经订好,医院也联系妥当。
一个周日的下午,顾泽陪王媚在小区散步。秋意初显,微风拂过,路边的银杏树开始泛黄。
“不管多难,至少这里的秋天很美。”王媚深吸一口气,“在美国,我总想念北京的秋天。”
顾泽看着妻子被夕阳镀上金边的侧脸,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是的,回国后面临诸多挑战,但他们也收获了在美国无法得到的东西:文化的归属感,家人的支持,以及那种活在熟悉环境中的踏实。
“等孩子大一点,我们还可以再回美国。”他说。
王媚摇摇头:“先不想那么远。也许我们会发现国内更适合我们,也许不会。重要的是,我们给了孩子一个选择的权利——他将来可以自己决定要做中国人,美国人,还是两者都是。”
顾泽点点头,握紧了妻子的手。远处,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他们的欢笑声在秋风中飘荡。他想,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孩子也会加入其中,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无论最终选择哪条路,这段回国经历都将成为他们家庭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章。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归途不必是单向的,家乡也可以是多元的。他们正在创造的,是一种跨越太平洋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
“回家吧,”王媚轻轻靠在他肩上,“我有点累了。”
顾泽扶着她慢慢往回走。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如同他们纠结而丰富的人生选择。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未知,但此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坚定。
顾泽站在新泽西家中的客厅中央,脚下是两只半开的行李箱。王媚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叠刚从国内寄来的产检资料翻译件,眉头微蹙。
“北京妇幼的医生说,像我这样的高龄产妇,回国后最好再做一次全面检查。”王媚将一绺碎发别到耳后,“国内的医疗体系和美国差别挺大的。”
顾泽蹲下身,继续整理行李:“至少看病方便,不用提前两周预约。而且你爸妈留下的那套学区房就在海淀,离好几家三甲医院都不远。”
这是他们反复讨论后做出的决定:先回国两年,让孩子在中国出生并度过婴儿期,建立与家族和文化的初步联结。王媚申请了停薪留职,顾泽则幸运地获得了公司在中国分部的调职机会,保留美国薪资标准的80%,这在国内已相当优渥。
“我只是有点担心工作,”王媚轻声说,“李姐告诉我,国内对怀孕女员工并不太友好,虽然明面上不说。”
顾泽停下手中的动作,握住妻子的手:“我们说好的,你先安心生孩子,工作的事不急。实在不行,等我安顿下来再看机会。”
王媚点点头,但眼中的忧虑未散。顾泽知道,事业心强的妻子并不甘心做全职妈妈,而国内职场的竞争压力和年龄性别歧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飞机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正值初夏。湿热的风扑面而来,与纽约的干燥凉爽形成鲜明对比。王媚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汽车尾气和某种熟悉的食物香气。
“回家了。”她轻声说。
顾泽推着行李车,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感到一种奇特的疏离感。这里的喧闹和活力是美国少有的,却也让他有些不适应。
王媚父母留下的老房子位于海淀一栋九十年代建成的居民楼里,虽不算新,但位置极佳,对口的是区重点小学。房子已经提前请人打扫干净,家具也更换了一部分。
“比照片上看起来小了点,”顾泽在房间里转了一圈,“不过够用了。”
王媚却显得十分满意:“你看这阳台采光多好,小区里还有那么多树。在美国住了那么久,我都快忘了住在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是什么感觉了。”
安顿下来的第一周,他们忙着办理各种手续:居住登记、医保转换、产检建档。每一个环节都比美国复杂,但也更加灵活。王媚的产检在北京妇幼医院进行,不用预约,当天挂号即可,但人山人海的场景也让她吓了一跳。
“感觉全北京的孕妇都来这里了。”等待B超时,王媚对顾泽小声说。
顾泽环顾四周,确实,等候区座无虚席,不少孕妇由母亲或婆婆陪同,这与美国产检时安静有序的环境截然不同。
“但检查得很仔细,不是吗?”顾泽试图寻找积极面,“医生还给你把了脉,这在美国从没有过。”
检查结束后,医生仔细地看着B超单:“胎儿发育得很好,不过王女士年龄偏大,建议适当增加检查频率。”语气直接而务实,不像美国医生那样处处考虑患者情绪,却莫名让人安心。
从医院出来,顾泽扶着王媚在路边等车。六月的北京已经开始炎热,路边槐树上蝉鸣不止。一辆电动车灵巧地穿过车流,外卖小哥的背影在烈日下显得格外匆忙。
“感觉一切都很快。”王媚评论道。
“是啊,连走路的人都比美国快半拍。”顾泽笑道。
适应新生活并不容易。首先是交通问题,在没有车的日子里,他们不得不依赖地铁和滴滴。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让怀孕的王媚倍感压力,而滴滴虽然方便,高峰期却常常需要排队。
其次是食品安全问题。顾泽发现,在国内购物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辨别产品质量,不像在美国那样可以闭眼买。王媚孕期对味道敏感,几次因为食材问题而呕吐,让顾泽倍感焦虑。
但好处也逐渐显现。周围丰富的外卖选择让不善烹饪的顾泽松了口气,各种生鲜配送平台更是方便快捷。小区门口的菜市场虽然杂乱,但新鲜蔬果种类繁多,价格也只有美国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家人的支持。王媚的姑姑住在不远的地方,经常送来自己炖的汤和小孩的旧衣物。这种久违的亲情网络,给了他们一种在美国从未有过的安全感。
顾泽开始上班后,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国内职场文化。他在美国公司的中国分部工作,虽然保留了美企的部分文化,但团队本地化程度高,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特色。
“顾总,今晚团队聚餐,您一定得来啊。”入职第三天,部门助理小李热情地邀请。
顾泽本想早点回家陪王媚,但在美国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种非正式聚会往往是建立团队关系的重要场合。
果然,饭桌上,几杯酒下肚,同事们的话匣子纷纷打开。
“顾总从美国回来,可能不习惯我们这套,”团队里的老张举杯道,“但国内市场就是这样,人情往来比什么都重要。”
顾泽笑着干杯,心里却暗暗叫苦。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应酬了。
晚上十点半,顾泽才带着一身酒气回到家。王媚还坐在沙发上等他,电视里播放着孕期保健节目。
“对不起,第一次团队聚餐,实在推不掉。”顾泽内疚地说。
王媚起身为他倒了一杯蜂蜜水:“理解,入乡随俗嘛。只是以后如果经常这样...”
“不会的,”顾泽赶紧保证,“我已经明确说了,家里有孕妇,不能天天应酬。团队还算理解。”
王媚点点头,但两人心里都明白,在国内职场,特立独行需要付出代价。
七月初,顾泽的父母从杭州来看他们。一进门,母亲就忙不迭地打开带来的大包小包,里面有自己腌的咸菜、织的婴儿毛衣,甚至还有一本厚厚的《孕妇饮食禁忌大全》。
“妈,这些都网上能查到的。”顾泽哭笑不得。
“网上的能信吗?这都是你姨妈的经验之谈!”母亲不满地说。
父亲则拉着顾泽在阳台上抽烟,这是他在美国戒掉的习惯,回国后又偶尔复吸。
“回来感觉怎么样?”父亲问。
“有点累,但挺充实。”顾泽老实回答,“就是工作应酬多,陪小媚的时间少。”
父亲吐了个烟圈:“国内就是这样,你要学会平衡。不过既然回来了,就多陪陪家人。我看小媚脸色不太好,孕晚期要多注意。”
顾泽点头,心里泛起一丝愧疚。
父母在京期间,家里的气氛活跃了许多。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做杭州菜,父亲则负责采购和修理家中各种小毛病。王媚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孕吐也减轻了不少。
“有老人在还是不一样,”一天晚上,王媚对顾泽说,“在美国,什么事都得自己扛。”
“但也少了自由,不是吗?”顾泽提醒道。母亲对王媚饮食起居的过度关心,有时也让她感到压力。
“有得必有失吧。”王媚轻叹。
七月下旬,北京进入酷暑。王媚的孕肚已经很明显,行动不便,加上炎热天气,情绪开始波动。
一天晚上,顾泽加班回家,发现王媚坐在黑暗的客厅里哭泣。
“怎么了?”他急忙开灯,坐到妻子身边。
“今天去产检,医生说胎位不太正,可能需要剖腹产。”王媚抽泣着,“我一个人在医院跑上跑下,缴费、拿药、做检查,累得差点晕倒。看着别的孕妇都有老公陪着,我就...”
顾泽心如刀绞:“对不起,明天开始我请假陪你。”
“不只是这个,”王媚擦掉眼泪,“顾泽,我有点害怕。在国内生孩子好像特别复杂,医生不会像美国那样尊重你的选择权。今天直接就告诉我可能需要剖腹产,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顾泽沉默了片刻。这些问题,他们在美国时并非没有考虑过,但直到亲身经历,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差异。
“我们还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王媚继续说,“如果我剖腹产,需要更长的恢复期。而你的陪产假只有十五天,之后谁照顾我和孩子?”
这个问题让顾泽愣住了。在美国,他们无亲无故,但公司福利完善,他的陪产假有一个月,而且王媚产后可以享受长达四个月的带薪产假。而在国内,尽管有家人支持,但职场对孕产妇的包容度明显更低。
“我们可以请月嫂,”顾泽提议,“我妈妈也可以多待一段时间。”
“你妈妈?”王梅苦笑,“你忘了她昨天还说我娇气,说她们那个年代怀孕八个月还下地干活?”
顾泽无言以对。文化差异不仅存在于中美之间,也存在于他们与上一代人之间。
那晚,他们谈到很晚。王媚坦言自己对回国决定开始动摇,而顾泽也承认国内职场压力超出预期。但两人也都同意,让孩子在中国出生、拥有中国国籍和文化根基是重要的。
“也许我们太贪心了,想要两全其美。”顾泽最后说。
“不是贪心,只是尝试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王媚握住他的手,“至少我们在一起面对这些问题。”
八月初,顾泽请了一周假,全心陪伴王媚做产前准备。他们参加了孕妇课程,走访了几家月子中心,最终决定聘请月嫂在家照顾。
与此同时,顾泽也在适应国内的工作节奏。他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学习许多“潜规则”:如何与不同层级的同事沟通,如何在保持原则的同时不伤和气,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维护团队凝聚力。
一天,他与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同事吃饭,对方的一番话让他深思:
“刚回国都会有个逆向文化冲击的过程。在美国,工作生活分得很开,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而国内,一切都很复杂,但也更有活力。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节奏,不要被环境裹挟。”
顾泽开始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既保留美式直接透明的沟通方式,又融入中式人情世故的考量。令他惊讶的是,这种混合模式反而赢得了团队的尊重。
“顾总,您这种管理方式很特别,”小李有一天评论道,“既有效率,又有人情味。”
王媚的预产期在九月中旬。八月底,他们做好了所有准备:婴儿房布置完毕,月嫂已经订好,医院也联系妥当。
一个周日的下午,顾泽陪王媚在小区散步。秋意初显,微风拂过,路边的银杏树开始泛黄。
“不管多难,至少这里的秋天很美。”王媚深吸一口气,“在美国,我总想念北京的秋天。”
顾泽看着妻子被夕阳镀上金边的侧脸,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是的,回国后面临诸多挑战,但他们也收获了在美国无法得到的东西:文化的归属感,家人的支持,以及那种活在熟悉环境中的踏实。
“等孩子大一点,我们还可以再回美国。”他说。
王媚摇摇头:“先不想那么远。也许我们会发现国内更适合我们,也许不会。重要的是,我们给了孩子一个选择的权利——他将来可以自己决定要做中国人,美国人,还是两者都是。”
顾泽点点头,握紧了妻子的手。远处,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他们的欢笑声在秋风中飘荡。他想,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孩子也会加入其中,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无论最终选择哪条路,这段回国经历都将成为他们家庭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章。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归途不必是单向的,家乡也可以是多元的。他们正在创造的,是一种跨越太平洋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
“回家吧,”王媚轻轻靠在他肩上,“我有点累了。”
顾泽扶着她慢慢往回走。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如同他们纠结而丰富的人生选择。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未知,但此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