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人生(三)
烹饪班的课程持续了三个月。这段时间里,金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第一次听说“品牌定位”、“差异化竞争”这些词汇,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做了十二年的烧饼,背后竟有如此多的学问。
“你的烧饼有什么特别之处?”老师在课堂上问她。
金草愣住了,思考良久才回答:“就是...传统的湘西烧饼,用的是老面发酵,炭火烤制。”
“这些都是工艺,不是特色。”老师摇摇头,“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比如,为什么叫‘金草烧饼’?金草是谁?你的烧饼为什么值得人们专程来买?”
这些问题像种子一样在金草心里生根发芽。晚上关店后,她不再急着回家,而是留在店里整理笔记,尝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周文渊常常在这个时候来访,有时带一本经营管理的书,有时只是一杯热茶。
“我觉得老师说得对,‘金草’这个名字就是最好的招牌。”一天晚上,金草兴奋地对周文渊说,“我要把自己的故事融入到品牌中。”
周文渊赞许地点头:“这个想法很好。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
随着课程的深入,金草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设烧饼体验工坊,让顾客亲手制作烧饼,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你疯了吗?”当金草在家庭聚餐上提出这个想法时,母亲第一个反对,“教别人做烧饼?那不是把饭碗往外扔吗?”
连一向支持她的赵金宝也犹豫了:“姐,这可是咱们家传的手艺...”
“时代不同了。”金草耐心解释,“现在人们追求的不仅是味道,还有体验。而且基础手艺可以教,真正的诀窍还是掌握在我们手里。”
父亲一直沉默地吃着饭,这时突然开口:“你想做就做吧。”
桌上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父亲。自从住院后,父亲变得沉默寡言,但对待金草的态度明显柔和了许多。
“爸...”金草轻声叫道。
父亲摆摆手,继续吃饭,但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有了家人的默许,金草开始着手准备。她在店里隔出一个小区域,布置成体验工坊,每周六下午开设两场烧饼制作体验课。
起初,来参加的人并不多,大多是带着孩子来体验生活的家长。但渐渐地,口碑传开了,预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游客专程前来。
一个周六的下午,金草正在指导一组学员揉面,店门被推开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站在门口,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店内。
“老先生,您是来参加体验课的吗?”小芳上前询问。
老人摇摇头,目光落在金草身上:“你就是赵金草?”
金草擦擦手走过来:“是的,您需要什么吗?”
老人从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我是民俗文化研究所的教授,姓李。我在做湘西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听说你的烧饼保留了最传统的制作工艺。”
金草惊讶地看着那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传统小吃的做法。
“我能看看你的制作过程吗?”李教授问道。
那天下午,李教授不仅观看了金草制作烧饼的全过程,还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步骤。临走时,他感慨地说:
“很多传统手艺都失传了,年轻人不愿意学,老师傅相继离去。你能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更难得的是还在不断创新。”
这番话让金草陷入了沉思。当晚,她做了一个决定——她要整理出一本烧饼制作教材,不仅用于体验课,还要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这门手艺。
“你想出书?”周文渊得知后很是惊讶。
“不一定是正式出版,至少是一本详细的教材。”金草眼神坚定,“万一...万一将来没有人愿意学,至少这门手艺不会完全消失。”
周文渊看着她,眼中满是欣赏:“我帮你。”
接下来的日子里,金草白天经营店铺,晚上和周文渊一起整理教材。赵金宝主动承担了更多店内工作,让小芳协助金草拍照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金草和周文渊的关系也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是为了讨论一个术语的准确表述,有时只是为了分享一杯热茶。
一个寒冷的冬夜,他们照常在店里加班。窗外飘着细雪,店内却因烤炉的余温暖意融融。
“这一段描述是不是太专业了?”金草指着刚写好的章节问道。
周文渊靠过来看稿子,他们的肩膀不经意地碰在一起。金草感到一阵心悸,却没有移开。
“确实有点难懂,我们可以加个插图说明...”周文渊说着,转过头来。
他们的目光在灯光下交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张力。
“金草,”周文渊轻声说,“有些话我一直想告诉你...”
就在这时,店门被推开了,赵金宝带着一身寒气闯了进来。
“姐!好消息!电视台又来了,说要做一个春节特别节目,专门报道传统手艺传承人!”
金草和周文渊迅速分开,都有些尴尬。赵金宝显然察觉到了什么,咧嘴一笑:
“我是不是打扰你们了?”
“别胡说!”金草红着脸斥责道,心里却有一丝甜蜜的悸动。
电视台的采访比上次更加正式。摄制组在店里待了整整两天,记录了金草制作烧饼的全过程,还采访了来参加体验课的顾客。
最让金草意外的是,记者还采访了她的家人。
“我姐是这个。”赵金宝在镜头前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以前我不懂事,总觉得姐姐付出是应该的。现在我明白了,亲情不是一味索取,而是相互扶持。”
母亲的表现更让人惊讶。面对镜头,她抹着眼泪说:“金草是个好孩子,是我们对不起她。以前总觉得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要趁着在家多帮衬弟弟。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太落后了。”
父亲话不多,只是简单的一句:“我为我女儿骄傲。”
节目在春节期间的黄金时段播出,标题是《烧饼西施的传承之路》。金草和店里所有员工聚在一起观看,当看到家人对她的评价时,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金草姐,你哭了?”小芳关切地问。
金草摇摇头,擦掉眼泪:“我是高兴。”
节目播出后,“金草烧饼”一下子成了当地的明星店铺。不仅本地顾客增多,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店里经常排起长队。
生意火爆的背后是更大的压力。金草不得不考虑扩大经营的问题。
“我想开一家分店。”一天晚上,她对周文渊和弟弟说。
“我赞成!”赵金宝第一个响应,“现在店里确实忙不过来。”
周文渊却比较谨慎:“开分店是好事,但要考虑很多问题。管理、质量控制、人员培训...”
“这些我都想过了。”金草拿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我想让金宝负责新店。”
赵金宝愣住了:“我?姐,你相信我?”
“这几个月你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金草微笑,“而且,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我们的烧饼。”
赵金宝的眼睛亮了起来,郑重地点头:“姐,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新店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金草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其中,周文渊帮忙处理各种法律文件和手续,赵金宝则负责装修和人员招聘。
在这个过程中,金草和周文渊的感情也逐渐明朗。他们不再掩饰对彼此的关心,周末时常常带着周雨一起出游,像极了一家三口。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他们带着周雨在公园散步。小女孩跑在前面放风筝,银铃般的笑声随风飘荡。
“金草,”周文渊突然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等新店开业后,我们结婚吧。”
金草怔住了,这个场景她曾经幻想过无数次,但当真发生时,还是感到不真实。
“我...我需要考虑一下。”她最终这样回答。
周文渊理解地点点头:“我等你。”
其实金草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只是她想要在一个特别的时刻给出承诺——在新店开业的那天。
然而,命运总是出人意料。
新店开业前一周,金草在整理物品时,无意中翻出了多年前的医疗检查单。那时她因为长期劳累,去医院做过全面检查。医生曾委婉地告诉她,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和过度劳累,她怀孕的几率比常人低很多。
这张已经被遗忘的检查单,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她火热的心上。
那天晚上,金草约周文渊在河边散步。初春的晚风还带着凉意,河面上的灯光碎成一片片金箔。
“我不能生孩子。”金草直截了当地说,把那张泛黄的检查单递给周文渊。
周文渊仔细看完,沉默良久。
“我早就知道了。”他最终开口。
金草惊讶地看着他。
“你母亲找过我。”周文渊轻声说,“她告诉我了。她说她觉得对不起你,因为那些年过度劳累损害了你的身体。”
金草愣住了,没想到母亲会这样做。
“那你怎么想?”她小心翼翼地问。
周文渊握住她的手:“我有小雨,你就是她最好的妈妈。对我来说,能和你在一起就够了。”
泪水模糊了金草的视线。这一刻,她终于放下了心中最后的重担。
新店开业那天,盛况空前。不仅老顾客纷纷前来捧场,连当地媒体也来报道。金草穿着一件红色的中式上衣,神采奕奕地招呼着客人。
剪彩仪式上,她看着面前的人群——有一直支持她的老顾客,有帮助她的朋友,有关心她的家人,还有站在她身边的周文渊和开心笑着的周雨。
轮到她致辞时,金草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全场:
“十二年前,我开第一家烧饼店时,只想着多赚点钱帮衬家里。从没想过会有今天。”她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一路走来,我要感谢很多人。感谢一直支持我的顾客,感谢帮助我的朋友,感谢终于理解我的家人。”
她停顿了一下,转向周文渊:“还有,感谢你让我知道,我也值得被爱。”
在众人的掌声中,金草走到周文渊面前,轻声说:“我的答案是:我愿意。”
周文渊惊喜地看着她,随即紧紧握住她的手。
赵金宝在一旁带头鼓起掌来,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夜幕降临,宾客渐渐散去。金草独自站在新店的厨房里,抚摸着崭新的设备。窗外,吉首的夜景璀璨如星。
她想起奶奶生前常说的话:“人生就像和面,总要经历揉捏和发酵,才能成型。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形状。”
十二年的烧饼生涯,她曾经是为了别人而活,如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形状。
店里的收音机轻轻播放着一首老歌:“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金草微微一笑,系上围裙,开始准备明天的面团。
明天,依然会是四点半起床,依然会有三千个烧饼等着她。但这一次,每一步都是为了自己选择的生活。
和面、发酵、烘烤——这不仅是制作烧饼的过程,也是她人生的写照。在炭火的淬炼中,平凡的面团焕发出独特的香气,如同她在生活的磨砺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味道。
窗外,一轮新月爬上天空,清辉洒在“金草烧饼”的招牌上,熠熠生辉。
烹饪班的课程持续了三个月。这段时间里,金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第一次听说“品牌定位”、“差异化竞争”这些词汇,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做了十二年的烧饼,背后竟有如此多的学问。
“你的烧饼有什么特别之处?”老师在课堂上问她。
金草愣住了,思考良久才回答:“就是...传统的湘西烧饼,用的是老面发酵,炭火烤制。”
“这些都是工艺,不是特色。”老师摇摇头,“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比如,为什么叫‘金草烧饼’?金草是谁?你的烧饼为什么值得人们专程来买?”
这些问题像种子一样在金草心里生根发芽。晚上关店后,她不再急着回家,而是留在店里整理笔记,尝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周文渊常常在这个时候来访,有时带一本经营管理的书,有时只是一杯热茶。
“我觉得老师说得对,‘金草’这个名字就是最好的招牌。”一天晚上,金草兴奋地对周文渊说,“我要把自己的故事融入到品牌中。”
周文渊赞许地点头:“这个想法很好。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
随着课程的深入,金草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设烧饼体验工坊,让顾客亲手制作烧饼,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你疯了吗?”当金草在家庭聚餐上提出这个想法时,母亲第一个反对,“教别人做烧饼?那不是把饭碗往外扔吗?”
连一向支持她的赵金宝也犹豫了:“姐,这可是咱们家传的手艺...”
“时代不同了。”金草耐心解释,“现在人们追求的不仅是味道,还有体验。而且基础手艺可以教,真正的诀窍还是掌握在我们手里。”
父亲一直沉默地吃着饭,这时突然开口:“你想做就做吧。”
桌上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父亲。自从住院后,父亲变得沉默寡言,但对待金草的态度明显柔和了许多。
“爸...”金草轻声叫道。
父亲摆摆手,继续吃饭,但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有了家人的默许,金草开始着手准备。她在店里隔出一个小区域,布置成体验工坊,每周六下午开设两场烧饼制作体验课。
起初,来参加的人并不多,大多是带着孩子来体验生活的家长。但渐渐地,口碑传开了,预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游客专程前来。
一个周六的下午,金草正在指导一组学员揉面,店门被推开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站在门口,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店内。
“老先生,您是来参加体验课的吗?”小芳上前询问。
老人摇摇头,目光落在金草身上:“你就是赵金草?”
金草擦擦手走过来:“是的,您需要什么吗?”
老人从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我是民俗文化研究所的教授,姓李。我在做湘西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听说你的烧饼保留了最传统的制作工艺。”
金草惊讶地看着那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传统小吃的做法。
“我能看看你的制作过程吗?”李教授问道。
那天下午,李教授不仅观看了金草制作烧饼的全过程,还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步骤。临走时,他感慨地说:
“很多传统手艺都失传了,年轻人不愿意学,老师傅相继离去。你能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更难得的是还在不断创新。”
这番话让金草陷入了沉思。当晚,她做了一个决定——她要整理出一本烧饼制作教材,不仅用于体验课,还要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这门手艺。
“你想出书?”周文渊得知后很是惊讶。
“不一定是正式出版,至少是一本详细的教材。”金草眼神坚定,“万一...万一将来没有人愿意学,至少这门手艺不会完全消失。”
周文渊看着她,眼中满是欣赏:“我帮你。”
接下来的日子里,金草白天经营店铺,晚上和周文渊一起整理教材。赵金宝主动承担了更多店内工作,让小芳协助金草拍照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金草和周文渊的关系也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是为了讨论一个术语的准确表述,有时只是为了分享一杯热茶。
一个寒冷的冬夜,他们照常在店里加班。窗外飘着细雪,店内却因烤炉的余温暖意融融。
“这一段描述是不是太专业了?”金草指着刚写好的章节问道。
周文渊靠过来看稿子,他们的肩膀不经意地碰在一起。金草感到一阵心悸,却没有移开。
“确实有点难懂,我们可以加个插图说明...”周文渊说着,转过头来。
他们的目光在灯光下交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张力。
“金草,”周文渊轻声说,“有些话我一直想告诉你...”
就在这时,店门被推开了,赵金宝带着一身寒气闯了进来。
“姐!好消息!电视台又来了,说要做一个春节特别节目,专门报道传统手艺传承人!”
金草和周文渊迅速分开,都有些尴尬。赵金宝显然察觉到了什么,咧嘴一笑:
“我是不是打扰你们了?”
“别胡说!”金草红着脸斥责道,心里却有一丝甜蜜的悸动。
电视台的采访比上次更加正式。摄制组在店里待了整整两天,记录了金草制作烧饼的全过程,还采访了来参加体验课的顾客。
最让金草意外的是,记者还采访了她的家人。
“我姐是这个。”赵金宝在镜头前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以前我不懂事,总觉得姐姐付出是应该的。现在我明白了,亲情不是一味索取,而是相互扶持。”
母亲的表现更让人惊讶。面对镜头,她抹着眼泪说:“金草是个好孩子,是我们对不起她。以前总觉得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要趁着在家多帮衬弟弟。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太落后了。”
父亲话不多,只是简单的一句:“我为我女儿骄傲。”
节目在春节期间的黄金时段播出,标题是《烧饼西施的传承之路》。金草和店里所有员工聚在一起观看,当看到家人对她的评价时,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金草姐,你哭了?”小芳关切地问。
金草摇摇头,擦掉眼泪:“我是高兴。”
节目播出后,“金草烧饼”一下子成了当地的明星店铺。不仅本地顾客增多,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店里经常排起长队。
生意火爆的背后是更大的压力。金草不得不考虑扩大经营的问题。
“我想开一家分店。”一天晚上,她对周文渊和弟弟说。
“我赞成!”赵金宝第一个响应,“现在店里确实忙不过来。”
周文渊却比较谨慎:“开分店是好事,但要考虑很多问题。管理、质量控制、人员培训...”
“这些我都想过了。”金草拿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我想让金宝负责新店。”
赵金宝愣住了:“我?姐,你相信我?”
“这几个月你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金草微笑,“而且,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我们的烧饼。”
赵金宝的眼睛亮了起来,郑重地点头:“姐,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新店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金草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其中,周文渊帮忙处理各种法律文件和手续,赵金宝则负责装修和人员招聘。
在这个过程中,金草和周文渊的感情也逐渐明朗。他们不再掩饰对彼此的关心,周末时常常带着周雨一起出游,像极了一家三口。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他们带着周雨在公园散步。小女孩跑在前面放风筝,银铃般的笑声随风飘荡。
“金草,”周文渊突然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等新店开业后,我们结婚吧。”
金草怔住了,这个场景她曾经幻想过无数次,但当真发生时,还是感到不真实。
“我...我需要考虑一下。”她最终这样回答。
周文渊理解地点点头:“我等你。”
其实金草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只是她想要在一个特别的时刻给出承诺——在新店开业的那天。
然而,命运总是出人意料。
新店开业前一周,金草在整理物品时,无意中翻出了多年前的医疗检查单。那时她因为长期劳累,去医院做过全面检查。医生曾委婉地告诉她,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和过度劳累,她怀孕的几率比常人低很多。
这张已经被遗忘的检查单,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她火热的心上。
那天晚上,金草约周文渊在河边散步。初春的晚风还带着凉意,河面上的灯光碎成一片片金箔。
“我不能生孩子。”金草直截了当地说,把那张泛黄的检查单递给周文渊。
周文渊仔细看完,沉默良久。
“我早就知道了。”他最终开口。
金草惊讶地看着他。
“你母亲找过我。”周文渊轻声说,“她告诉我了。她说她觉得对不起你,因为那些年过度劳累损害了你的身体。”
金草愣住了,没想到母亲会这样做。
“那你怎么想?”她小心翼翼地问。
周文渊握住她的手:“我有小雨,你就是她最好的妈妈。对我来说,能和你在一起就够了。”
泪水模糊了金草的视线。这一刻,她终于放下了心中最后的重担。
新店开业那天,盛况空前。不仅老顾客纷纷前来捧场,连当地媒体也来报道。金草穿着一件红色的中式上衣,神采奕奕地招呼着客人。
剪彩仪式上,她看着面前的人群——有一直支持她的老顾客,有帮助她的朋友,有关心她的家人,还有站在她身边的周文渊和开心笑着的周雨。
轮到她致辞时,金草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全场:
“十二年前,我开第一家烧饼店时,只想着多赚点钱帮衬家里。从没想过会有今天。”她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一路走来,我要感谢很多人。感谢一直支持我的顾客,感谢帮助我的朋友,感谢终于理解我的家人。”
她停顿了一下,转向周文渊:“还有,感谢你让我知道,我也值得被爱。”
在众人的掌声中,金草走到周文渊面前,轻声说:“我的答案是:我愿意。”
周文渊惊喜地看着她,随即紧紧握住她的手。
赵金宝在一旁带头鼓起掌来,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夜幕降临,宾客渐渐散去。金草独自站在新店的厨房里,抚摸着崭新的设备。窗外,吉首的夜景璀璨如星。
她想起奶奶生前常说的话:“人生就像和面,总要经历揉捏和发酵,才能成型。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形状。”
十二年的烧饼生涯,她曾经是为了别人而活,如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形状。
店里的收音机轻轻播放着一首老歌:“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金草微微一笑,系上围裙,开始准备明天的面团。
明天,依然会是四点半起床,依然会有三千个烧饼等着她。但这一次,每一步都是为了自己选择的生活。
和面、发酵、烘烤——这不仅是制作烧饼的过程,也是她人生的写照。在炭火的淬炼中,平凡的面团焕发出独特的香气,如同她在生活的磨砺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味道。
窗外,一轮新月爬上天空,清辉洒在“金草烧饼”的招牌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