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也要向阳生(四)末章 野草结籽
生活的河流,裹挟着细沙与微光,继续向前奔涌。
婷婷大学毕业了。那个曾经在电话里哭着要退学的女孩,穿着学士服,在镜头前笑靥如花。陈敏站在观礼的人群里,仰头看着女儿,眼眶湿润,嘴角却高高扬起。喜悦是短暂的,现实是具体的。陈敏几乎没有给婷婷太多喘息的时间,便催促她立刻投入找工作的大军。同时,她也明确地告诉婷婷:“大四那年的学贷,是你自己名下的,以后要靠你自己还了。”这不是冷漠,而是陈敏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她希望女儿能从此真正独立,肩负起自己的人生。婷婷懂事地点了点头,她早已不是那个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的小姑娘了。
好消息接踵而至。小凯从大学寄信回来,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踏实的态度,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这笔钱足以覆盖他大半的生活费。陈敏握着信纸,手微微颤抖,心里那块沉重的巨石,仿佛被撬松了一角。她继续为小凯申请了大三的学费贷款,但肩上最吃重的那副担子——同时供养两个大学生的生活费,终于可以卸下一头。她不再需要为婷婷提供生活费,这让她长长地、实实在在地松了一口气。至少,她可以稍微放缓一点那拼命旋转的节奏,喘一口匀净的气了。
一年光阴倏忽而过。婷婷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工作逐渐稳定,收入也稳步提升。她不仅开始偿还自己的助学贷款,还将债务压缩到只剩一小部分,甚至偶尔还会给还在读书的弟弟小凯寄去一些零用钱,附上简短的留言:“买点好吃的,别亏待自己。”姐弟之间这种无声的扶持,让陈敏倍感欣慰。
又一年春华秋实。婷婷工作两年了,她带来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首先,她终于还清了自己所有的学贷,无债一身轻;其次,她一边工作一边挑灯夜战参加的编制考试,传来了捷报——她成功上岸,考取了市里一个事业单位的稳定岗位。这意味着,女儿的未来,有了一个坚实可靠的保障。陈敏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药房称药,手稳得连一丝颤抖都没有,只是眼眶热了又热,心里那份踏实感,如同浸透了温水的棉花,沉甸甸,暖洋洋。
而小凯也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从省中医药大学毕业。更幸运的是,毕业之际,正逢本市中医院扩大规模,急需专业人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在校期间的出色表现,加上姐姐婷婷也帮忙留意信息、传递经验,小凯经过正规考核,也被成功录用,进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编制内岗位。
至此,这个曾经在风雨中飘摇的家,终于迎来了云开月明的时刻。
陈敏召集了姐弟二人,开了一个简短的家庭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合力还清小凯大学期间的贷款。她没有命令,而是商量。婷婷毫不犹豫地点头,小凯更是坚持自己要承担大部分。最终,母子三人达成共识,合三人之力,共同偿还这笔承载着希望与艰难的债务。
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曾经压得陈敏几乎直不起腰的债务,在母子三人的共同努力下,仅仅大半年时间,便彻底还清。当最后一笔款项划走,陈敏看着存折上那个仿佛象征着新生的余额,没有激动得大哭,也没有如释重负地大笑,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很久很久。半生的疲惫、挣扎、隐忍,似乎都随着那个数字的归零,而被悄然封印进了时光里。
陈敏,快五十岁了。她依然在“济世堂”药房工作,这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精神寄托。她闲不下来,也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拼命。但操劳一生的母亲,总有新的牵挂。
如今,她最大的心事,变成了女儿婷婷和儿子小凯的婚姻大事。她会旁敲侧击地问婷婷有没有谈朋友,会叮嘱小凯工作稳定了也该考虑个人问题了。她开始像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为儿女的终身幸福而唠叨、而期盼。
夕阳的余晖洒在药房的橱窗上,映照着里面整齐的药材柜。陈敏整理着柜台,神态平和安详。她这株野草,在历经了近乎严酷的风霜雨雪后,没有倒下,反而深深地扎根,顽强地生长,最终,不仅自己挺立了过来,还孕育出了两个向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儿女。
野草也要向阳生,而如今,野草已然结籽,籽实饱满,落入了肥沃的土壤,正孕育着下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生活的河流,裹挟着细沙与微光,继续向前奔涌。
婷婷大学毕业了。那个曾经在电话里哭着要退学的女孩,穿着学士服,在镜头前笑靥如花。陈敏站在观礼的人群里,仰头看着女儿,眼眶湿润,嘴角却高高扬起。喜悦是短暂的,现实是具体的。陈敏几乎没有给婷婷太多喘息的时间,便催促她立刻投入找工作的大军。同时,她也明确地告诉婷婷:“大四那年的学贷,是你自己名下的,以后要靠你自己还了。”这不是冷漠,而是陈敏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她希望女儿能从此真正独立,肩负起自己的人生。婷婷懂事地点了点头,她早已不是那个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的小姑娘了。
好消息接踵而至。小凯从大学寄信回来,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踏实的态度,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这笔钱足以覆盖他大半的生活费。陈敏握着信纸,手微微颤抖,心里那块沉重的巨石,仿佛被撬松了一角。她继续为小凯申请了大三的学费贷款,但肩上最吃重的那副担子——同时供养两个大学生的生活费,终于可以卸下一头。她不再需要为婷婷提供生活费,这让她长长地、实实在在地松了一口气。至少,她可以稍微放缓一点那拼命旋转的节奏,喘一口匀净的气了。
一年光阴倏忽而过。婷婷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工作逐渐稳定,收入也稳步提升。她不仅开始偿还自己的助学贷款,还将债务压缩到只剩一小部分,甚至偶尔还会给还在读书的弟弟小凯寄去一些零用钱,附上简短的留言:“买点好吃的,别亏待自己。”姐弟之间这种无声的扶持,让陈敏倍感欣慰。
又一年春华秋实。婷婷工作两年了,她带来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首先,她终于还清了自己所有的学贷,无债一身轻;其次,她一边工作一边挑灯夜战参加的编制考试,传来了捷报——她成功上岸,考取了市里一个事业单位的稳定岗位。这意味着,女儿的未来,有了一个坚实可靠的保障。陈敏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药房称药,手稳得连一丝颤抖都没有,只是眼眶热了又热,心里那份踏实感,如同浸透了温水的棉花,沉甸甸,暖洋洋。
而小凯也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从省中医药大学毕业。更幸运的是,毕业之际,正逢本市中医院扩大规模,急需专业人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在校期间的出色表现,加上姐姐婷婷也帮忙留意信息、传递经验,小凯经过正规考核,也被成功录用,进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编制内岗位。
至此,这个曾经在风雨中飘摇的家,终于迎来了云开月明的时刻。
陈敏召集了姐弟二人,开了一个简短的家庭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合力还清小凯大学期间的贷款。她没有命令,而是商量。婷婷毫不犹豫地点头,小凯更是坚持自己要承担大部分。最终,母子三人达成共识,合三人之力,共同偿还这笔承载着希望与艰难的债务。
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曾经压得陈敏几乎直不起腰的债务,在母子三人的共同努力下,仅仅大半年时间,便彻底还清。当最后一笔款项划走,陈敏看着存折上那个仿佛象征着新生的余额,没有激动得大哭,也没有如释重负地大笑,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很久很久。半生的疲惫、挣扎、隐忍,似乎都随着那个数字的归零,而被悄然封印进了时光里。
陈敏,快五十岁了。她依然在“济世堂”药房工作,这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精神寄托。她闲不下来,也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拼命。但操劳一生的母亲,总有新的牵挂。
如今,她最大的心事,变成了女儿婷婷和儿子小凯的婚姻大事。她会旁敲侧击地问婷婷有没有谈朋友,会叮嘱小凯工作稳定了也该考虑个人问题了。她开始像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为儿女的终身幸福而唠叨、而期盼。
夕阳的余晖洒在药房的橱窗上,映照着里面整齐的药材柜。陈敏整理着柜台,神态平和安详。她这株野草,在历经了近乎严酷的风霜雨雪后,没有倒下,反而深深地扎根,顽强地生长,最终,不仅自己挺立了过来,还孕育出了两个向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儿女。
野草也要向阳生,而如今,野草已然结籽,籽实饱满,落入了肥沃的土壤,正孕育着下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